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求职心切被骗,倾情调解挽回损失

法官提醒:切勿轻信“包入职”“高薪承诺”等话术
        商报济南消息 “我就是想找份靠谱的工作……”市民薛某心急如焚地说。可没想到最终工作没找到,还搭进去了好几万元。其实,找工作本是一件平常事,但总有一些人,利用求职者的迫切心情和侥幸心理,打着帮忙找工作的幌子谋取钱财。近日,济南市钢城区人民法院就成功调解了这样一起案件。

  “我能帮你安排工作,但需要点资金打点关系。”面对薛某的求职需求,“朋友”胡某以此为由,要求薛某向其转账。出于信任,薛某向胡某转账6万余元,并赠送了一只价值1万余元的金手镯。胡某承诺,若未能成功安排工作,将全额退款。然而,胡某收钱后既未兑现承诺,亦未退还钱款。
  
  此后,薛某多次进行催讨,胡某却以各种理由推脱。无奈之下,薛某退而求其次,与胡某协商后,由胡某书写欠条一份,双方约定了还款期限,但到期后胡某仍拒不履行。2025年1月,薛某诉至法院。
  
  案件审理过程中,承办法官充分运用“情理法”相结合的工作方法,积极与双方沟通,耐心倾听双方诉求,细致梳理争议焦点。一方面详细解读相关法律规定,阐明诉讼风险和执行风险;另一方面结合案情帮助当事人分析利弊得失,引导双方换位思考。“这么多年的朋友,你忍心这么坑他吗?”最终,在法院主持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胡某承诺分两期偿还薛某7万余元,纠纷得以化解。
  
  承办法官提醒,求职、应聘需擦亮双眼,务必通过正规渠道,切勿轻信“包入职”“高薪承诺”等话术,谨防落入他人陷阱,造成财产损失。如遇类似情况,应及时保留证据,及时依法维权。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