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年与山东四部地方志
◎刘国胜
周永年(1730—1791),字书昌,又字书仓,号林汲山人,山东历城人, 清代著名学者、藏书家,在校勘学、目录学和图书馆事业上成绩卓著,是中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藉书园”的创办者。他以藏书富甲一方、学识渊博而闻名士林,考中进士后,倡行《儒藏说》,被乾隆诏进四库全书馆,成为《四库全书》的重要编纂者。人所鲜知的是,他年轻时,还主修、参修了《泰安府志》《历城县志》《济宁直隶州志》《东昌府志》四部重要的山东地方志,成为清代山东方志编修事业的关键人物,他留下的这四部方志,不仅是山东地域文化的结晶,也是中国方志史上宝贵的典范之作。
初涉志业:参修《泰安府志》
泰安原属济南府,本为州制,雍正十三年(1735)升为府制,朝廷要求编修新志。乾隆二十四年(1759)春,知府颜希深(字若愚)广邀名儒,兴办志局。济南府历城县“庚辰科副贡”周永年,因藏书丰富、学识渊博,也被邀请参与修纂《泰安府志》,这是他首次参与官方地方志书的编纂。
早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冬,周永年自京城顺天乡试落第归济南,冒雪拜访山东按察使沈廷芳(字椒园)。沈氏素识周永年之才,极为赏识,在诗中称其“博洽精核孰与侔”。此次会面后不久,沈廷芳推荐他加入《泰安府志》的修志团队。此次修志,由知府颜希深主导,总纂为沈廷芳弟子成城(字卫宗),其他成员包括李文藻(字素伯,号茝畹,又号南涧)、王槐音、邵龙等,周永年虽为分纂,名列末位,却以书富于家,贡献颇多。
此次修志所引书目多达四百种,周永年所藏《藉书园目录》中几乎尽收其书,显示出他对修志的重要作用。事实上,在十八世纪的地方志编纂实践中,书籍资料的广博与考据能力往往决定志书之深度与广度,周永年正是以此两点脱颖而出。
修志始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四月,至次年二月,历时十一个月正式完成,全书三十二卷,分设星野、山水、建置、职官、选举、人物、艺文等十六门类,内容详赡,结构严谨,为泰安建府以来首部完整方志,具有重要文献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另一位参与修志者李文藻,也是在沈廷芳举荐下进入志局,后来与周永年共同主修《历城县志》。李文藻在给周永年的私人信函中回忆:“己卯岁阑,共葺轶闻于岱下”,可见两人在泰安志局中协力修志,结下深厚友谊,并为日后合作奠定基础。
成熟之作:领修《历城县志》
乾隆三十一年(1766)夏,历城县知县胡德琳(字碧腴,又字书巢)筹备修志,“丙戌(1766)夏,粤西胡君书巢来令是邑,慨然有修葺之志。”原拟请青州府益都县的李文藻主纂,李文藻已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考中进士,既参修过《泰安府志》,还于甲申年(1764)主修了《诸城县志》,但李氏因母丧、家事繁重不能及时赴任,遂举荐好友周永年接手主修。周氏虽起初辞让,称“謭陋不足以任”,但在李文藻鼓励下,周永年率先承担起修志的筹备工作。“丁亥(1767)春杪”也即乾隆三十二年(1767)三月,李文藻来到济南,胡德琳正式设局,开修《历城县志》。
历城县为山东省会济南所辖首邑,地位重要,历史悠久,修志难度极高。周永年深知此志非同小可,遂“即出其书,肆力搜讨”,将其藉书园藏书数万卷悉数用于修志的资料库,他和李文藻通过实地考察、访碑查志、搜集文献,亲力亲为,展现出高度责任感与扎实的学术功底。
志书编修过程中,他们不仅整理自明以来的旧志,还补录碑刻、家乘、掌故,细致考订前人谬误,核准异文,详加注释。在人物、建置、山水、金石、艺文等各门类下,他广泛引用文献,并注明出处来源。凡无明文者,则注明“口述”“案牍”“传状”,体现出近似现代文献学的严谨态度。
从1767年三月开志局,到1770年历时三年,纂成书稿,到1772年夏天历时五年,正式付梓。“壬辰(1772)夏,东昌太守胡君书巢以前所编《历城县志》剞劂成”,“盖五年而后成书”,书成五十卷首一卷,字数达四十八万字,堪称清代方志中的巨制。
周永年当时进京,向大学士朱筠(字竹君,又字美叔,号笥河)献上《历城县志》书稿,朱筠是当时京师文人的“舵把子”,他以“详慎”赞之,称赞该志强调详实著录,收集并呈现了丰富的史料,在当时考据学的潮流下开创了“详慎”风尚。
周永年的好友、方志学家章学诚(字实斋)也高度评价此志:“前周书昌与李南涧合修《历城县志》,无一字不著来历。其古书旧志有明文者,固注原书名目,即新收之事,无书可注,如取于案牍,则注某房案卷字样;如取投送传状,则注家传呈状字样;其有得于口述者,则注某人口述字样:此明全书并无自己一言之征,乃真仿《旧闻》而画一矣。”
《历城县志》纂修姓氏中,“裁定”是沈廷芳,“总修”是胡德琳。“纂辑”则有李文藻、周永年等六人。胡德琳认为,李文藻、周永年居功最多,“盖益都进士李茝畹、邑孝廉周静函之功居多。”著名文献学家王献唐认为:“《历城县志》则周书昌为主体。”另一位文献学家王绍曾也认为,纂修《历城县志》“周永年主持在前,并且以周为主体,李文藻是后来才参加的”。
此外,周永年的几位师友也参与了《历城县志》的编纂。恩师申士秀(字书升)担任了《历城县志》的参订,周永年在佛峪读书的好友方昂(字叔驹)、朱曾传(字式鲁),以及周永年的学生郑铭(字秋池)、陈嘉乐(字子显)等担任了采访。
《历城县志》最终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刊刻,历时五年,成为当时最为完备的县志之一,也是今日研究济南地区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权威资料。周永年亦因该志声名大振,不久后中进士,入翰林院,进而参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之修。
可以说,《历城县志》不仅是周永年志学思想与藏书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标志着他从地方藏书家成长为国家级文献编纂专家的转折点。这部志书影响深远,其详慎有据、体例完备的编纂风格对清代乃至近代志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实为中国方志史上的经典之作。
草创《济宁直隶州志》:文献理念形成
乾隆三十四年(1769)秋,周永年应胡德琳之邀,参与《济宁直隶州志》的修纂,担任副总裁。这是他继主修《历城县志》之后,再次参与省内重镇志书编撰,虽最终未能全程参与成书,但其在志局创建、文献资料整合与文献理念酝酿方面的贡献不可忽视。
济宁地处黄河与运河交汇之处,自古为水陆交通要冲,地理形势复杂,历史文化厚重,方志编修难度甚高。胡德琳在调任知州后即“以修志为己任”,延请前山东按察使沈廷芳任总裁,周永年与盛百二(字秦川)任副总裁,重启志局,选址设馆,广延绅儒,征集旧志资料与图籍碑刻,立志修一部切实可靠、体例完备的州志。
在这一过程中,周永年贡献主要有三:
一是提供藏书支援。周永年为修志将大量书籍运至济宁供参考,然而适逢洪水暴发,所藏部分书籍竟遭水淹,“留书某家,为水漂去”,令人痛惜,但可见其为志事之倾力。
二是主持志局组织筹备。在志局草创之初,周永年负责甄选门类、拟定体例,确定修志纲要。他将此前在《历城县志》中的经验融入《济宁直隶州志》的草创工作,为志书后续展开提供了方向。
三是文献构想的形成。此番在济宁修志期间,周永年首次提出“文藏”设想,后发展为他成熟的《儒藏说》构想。这种文化典籍系统整理理念,源自他在地方志修纂中的材料积累与实践思考,是从地志编修向国家文化典籍工程过渡的重要转型点。
然而,修志未及一年,胡德琳即调任东昌府知府,志局草稿封存,修志中断。直至三年后,蓝应桂继任知州,因礼部催修志乘,才重新启用胡德琳所遗旧稿,并聘盛百二主纂,在其基础上增补三分之一篇幅,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成书三十四卷。乾隆四十五年(1780),济宁州割汶上归兖州,划金乡来属。新任知州王道亨又带人在原志基础上做了增修,乾隆五十年(1785)最终付梓。
尽管最终刻本署名为“胡德琳修,蓝应桂续纂,王道亨增修,盛百二补辑”,未直接列出周永年之名,但作为首批副总裁之一,周氏在修志准备期的制度建构、资料搜集与藏书支援方面居功至伟,尤其是在志书体例与分类上的设计对后人编纂具有指导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济宁直隶州志》也是周永年参与的四部地方志中,最能体现其文献归藏思想萌芽的一部。正是在这段时间,他开始筹划以文献体系为核心的“文藏”方案,尝试将地方文化材料转化为普遍性的知识体系,并以“藏”的方式保存、分类、传续,这一理念后来成为他被征诏入四库全书馆的重要原因。
领修《东昌府志》:皇家典籍的地方运用
乾隆三十五年(1770)秋天,胡德琳“擢东昌守”,见旧志已一百七十余年未修,乃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春,聘请周永年、盛百二领衔,携“浙江举人叶梦麟,丁卯科举人毕以田”、“翰林东昌府教授董元度,乙未进士邓汝勤,优贡生梁鸿翥”等,纂修《东昌府志》。
周永年在东昌府工作了大约一年时间,乾隆三十八年(1773)闰三月十一日,经刘统勋奏请,周永年被征进京,校办《永乐大典》,办理《四库全书》,便离开了东昌府志局。
次年(1774)年初,《东昌府志》纂成,共五十卷。《东昌府志》纂成时,周永年已官至翰林院检讨,他仍列“纂修”首席,一是他原本为《东昌府志》领修,二是他离任后仍为志局提供了大量珍贵资料。
周永年进京后任《永乐大典》分校官,可以乘职务之便抄出《永乐大典》中与“东昌府”有关的内容。《东昌府志》卷二二《金石一》记道:“今朝廷开四库馆,因得《永乐大典》中明初郡志。”盛百二也在《观录序》中写道:“中所引《永乐大典》,盖明初东昌志也;东昌旧志,则万历时所修也。”
此外,《东昌府志》中还征引了大量社会上已经佚失难觅的古籍,如《元一统志》《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九域志》《明清类天文分野书》等,有学者考证,纂修《东昌府志》所需的这些古籍,是周永年从《永乐大典》中抄出的。
《东昌府志》是周永年主持的第四部山东地方志,虽然周永年离任后并未直接参与成稿定稿过程,但他主导确立的体例框架、提供的珍稀文献、设定的学术基准,为《东昌府志》之成型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重大委托项目“周永年及其相关文献整理研究”(项目编号:23AWTJ07)成果之一。
周永年(1730—1791),字书昌,又字书仓,号林汲山人,山东历城人, 清代著名学者、藏书家,在校勘学、目录学和图书馆事业上成绩卓著,是中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藉书园”的创办者。他以藏书富甲一方、学识渊博而闻名士林,考中进士后,倡行《儒藏说》,被乾隆诏进四库全书馆,成为《四库全书》的重要编纂者。人所鲜知的是,他年轻时,还主修、参修了《泰安府志》《历城县志》《济宁直隶州志》《东昌府志》四部重要的山东地方志,成为清代山东方志编修事业的关键人物,他留下的这四部方志,不仅是山东地域文化的结晶,也是中国方志史上宝贵的典范之作。
初涉志业:参修《泰安府志》
泰安原属济南府,本为州制,雍正十三年(1735)升为府制,朝廷要求编修新志。乾隆二十四年(1759)春,知府颜希深(字若愚)广邀名儒,兴办志局。济南府历城县“庚辰科副贡”周永年,因藏书丰富、学识渊博,也被邀请参与修纂《泰安府志》,这是他首次参与官方地方志书的编纂。
早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冬,周永年自京城顺天乡试落第归济南,冒雪拜访山东按察使沈廷芳(字椒园)。沈氏素识周永年之才,极为赏识,在诗中称其“博洽精核孰与侔”。此次会面后不久,沈廷芳推荐他加入《泰安府志》的修志团队。此次修志,由知府颜希深主导,总纂为沈廷芳弟子成城(字卫宗),其他成员包括李文藻(字素伯,号茝畹,又号南涧)、王槐音、邵龙等,周永年虽为分纂,名列末位,却以书富于家,贡献颇多。
此次修志所引书目多达四百种,周永年所藏《藉书园目录》中几乎尽收其书,显示出他对修志的重要作用。事实上,在十八世纪的地方志编纂实践中,书籍资料的广博与考据能力往往决定志书之深度与广度,周永年正是以此两点脱颖而出。
修志始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四月,至次年二月,历时十一个月正式完成,全书三十二卷,分设星野、山水、建置、职官、选举、人物、艺文等十六门类,内容详赡,结构严谨,为泰安建府以来首部完整方志,具有重要文献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另一位参与修志者李文藻,也是在沈廷芳举荐下进入志局,后来与周永年共同主修《历城县志》。李文藻在给周永年的私人信函中回忆:“己卯岁阑,共葺轶闻于岱下”,可见两人在泰安志局中协力修志,结下深厚友谊,并为日后合作奠定基础。
成熟之作:领修《历城县志》
乾隆三十一年(1766)夏,历城县知县胡德琳(字碧腴,又字书巢)筹备修志,“丙戌(1766)夏,粤西胡君书巢来令是邑,慨然有修葺之志。”原拟请青州府益都县的李文藻主纂,李文藻已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考中进士,既参修过《泰安府志》,还于甲申年(1764)主修了《诸城县志》,但李氏因母丧、家事繁重不能及时赴任,遂举荐好友周永年接手主修。周氏虽起初辞让,称“謭陋不足以任”,但在李文藻鼓励下,周永年率先承担起修志的筹备工作。“丁亥(1767)春杪”也即乾隆三十二年(1767)三月,李文藻来到济南,胡德琳正式设局,开修《历城县志》。
历城县为山东省会济南所辖首邑,地位重要,历史悠久,修志难度极高。周永年深知此志非同小可,遂“即出其书,肆力搜讨”,将其藉书园藏书数万卷悉数用于修志的资料库,他和李文藻通过实地考察、访碑查志、搜集文献,亲力亲为,展现出高度责任感与扎实的学术功底。
志书编修过程中,他们不仅整理自明以来的旧志,还补录碑刻、家乘、掌故,细致考订前人谬误,核准异文,详加注释。在人物、建置、山水、金石、艺文等各门类下,他广泛引用文献,并注明出处来源。凡无明文者,则注明“口述”“案牍”“传状”,体现出近似现代文献学的严谨态度。
从1767年三月开志局,到1770年历时三年,纂成书稿,到1772年夏天历时五年,正式付梓。“壬辰(1772)夏,东昌太守胡君书巢以前所编《历城县志》剞劂成”,“盖五年而后成书”,书成五十卷首一卷,字数达四十八万字,堪称清代方志中的巨制。
周永年当时进京,向大学士朱筠(字竹君,又字美叔,号笥河)献上《历城县志》书稿,朱筠是当时京师文人的“舵把子”,他以“详慎”赞之,称赞该志强调详实著录,收集并呈现了丰富的史料,在当时考据学的潮流下开创了“详慎”风尚。
周永年的好友、方志学家章学诚(字实斋)也高度评价此志:“前周书昌与李南涧合修《历城县志》,无一字不著来历。其古书旧志有明文者,固注原书名目,即新收之事,无书可注,如取于案牍,则注某房案卷字样;如取投送传状,则注家传呈状字样;其有得于口述者,则注某人口述字样:此明全书并无自己一言之征,乃真仿《旧闻》而画一矣。”
《历城县志》纂修姓氏中,“裁定”是沈廷芳,“总修”是胡德琳。“纂辑”则有李文藻、周永年等六人。胡德琳认为,李文藻、周永年居功最多,“盖益都进士李茝畹、邑孝廉周静函之功居多。”著名文献学家王献唐认为:“《历城县志》则周书昌为主体。”另一位文献学家王绍曾也认为,纂修《历城县志》“周永年主持在前,并且以周为主体,李文藻是后来才参加的”。
此外,周永年的几位师友也参与了《历城县志》的编纂。恩师申士秀(字书升)担任了《历城县志》的参订,周永年在佛峪读书的好友方昂(字叔驹)、朱曾传(字式鲁),以及周永年的学生郑铭(字秋池)、陈嘉乐(字子显)等担任了采访。
《历城县志》最终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刊刻,历时五年,成为当时最为完备的县志之一,也是今日研究济南地区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权威资料。周永年亦因该志声名大振,不久后中进士,入翰林院,进而参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之修。
可以说,《历城县志》不仅是周永年志学思想与藏书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标志着他从地方藏书家成长为国家级文献编纂专家的转折点。这部志书影响深远,其详慎有据、体例完备的编纂风格对清代乃至近代志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实为中国方志史上的经典之作。
草创《济宁直隶州志》:文献理念形成
乾隆三十四年(1769)秋,周永年应胡德琳之邀,参与《济宁直隶州志》的修纂,担任副总裁。这是他继主修《历城县志》之后,再次参与省内重镇志书编撰,虽最终未能全程参与成书,但其在志局创建、文献资料整合与文献理念酝酿方面的贡献不可忽视。
济宁地处黄河与运河交汇之处,自古为水陆交通要冲,地理形势复杂,历史文化厚重,方志编修难度甚高。胡德琳在调任知州后即“以修志为己任”,延请前山东按察使沈廷芳任总裁,周永年与盛百二(字秦川)任副总裁,重启志局,选址设馆,广延绅儒,征集旧志资料与图籍碑刻,立志修一部切实可靠、体例完备的州志。
在这一过程中,周永年贡献主要有三:
一是提供藏书支援。周永年为修志将大量书籍运至济宁供参考,然而适逢洪水暴发,所藏部分书籍竟遭水淹,“留书某家,为水漂去”,令人痛惜,但可见其为志事之倾力。
二是主持志局组织筹备。在志局草创之初,周永年负责甄选门类、拟定体例,确定修志纲要。他将此前在《历城县志》中的经验融入《济宁直隶州志》的草创工作,为志书后续展开提供了方向。
三是文献构想的形成。此番在济宁修志期间,周永年首次提出“文藏”设想,后发展为他成熟的《儒藏说》构想。这种文化典籍系统整理理念,源自他在地方志修纂中的材料积累与实践思考,是从地志编修向国家文化典籍工程过渡的重要转型点。
然而,修志未及一年,胡德琳即调任东昌府知府,志局草稿封存,修志中断。直至三年后,蓝应桂继任知州,因礼部催修志乘,才重新启用胡德琳所遗旧稿,并聘盛百二主纂,在其基础上增补三分之一篇幅,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成书三十四卷。乾隆四十五年(1780),济宁州割汶上归兖州,划金乡来属。新任知州王道亨又带人在原志基础上做了增修,乾隆五十年(1785)最终付梓。
尽管最终刻本署名为“胡德琳修,蓝应桂续纂,王道亨增修,盛百二补辑”,未直接列出周永年之名,但作为首批副总裁之一,周氏在修志准备期的制度建构、资料搜集与藏书支援方面居功至伟,尤其是在志书体例与分类上的设计对后人编纂具有指导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济宁直隶州志》也是周永年参与的四部地方志中,最能体现其文献归藏思想萌芽的一部。正是在这段时间,他开始筹划以文献体系为核心的“文藏”方案,尝试将地方文化材料转化为普遍性的知识体系,并以“藏”的方式保存、分类、传续,这一理念后来成为他被征诏入四库全书馆的重要原因。
领修《东昌府志》:皇家典籍的地方运用
乾隆三十五年(1770)秋天,胡德琳“擢东昌守”,见旧志已一百七十余年未修,乃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春,聘请周永年、盛百二领衔,携“浙江举人叶梦麟,丁卯科举人毕以田”、“翰林东昌府教授董元度,乙未进士邓汝勤,优贡生梁鸿翥”等,纂修《东昌府志》。
周永年在东昌府工作了大约一年时间,乾隆三十八年(1773)闰三月十一日,经刘统勋奏请,周永年被征进京,校办《永乐大典》,办理《四库全书》,便离开了东昌府志局。
次年(1774)年初,《东昌府志》纂成,共五十卷。《东昌府志》纂成时,周永年已官至翰林院检讨,他仍列“纂修”首席,一是他原本为《东昌府志》领修,二是他离任后仍为志局提供了大量珍贵资料。
周永年进京后任《永乐大典》分校官,可以乘职务之便抄出《永乐大典》中与“东昌府”有关的内容。《东昌府志》卷二二《金石一》记道:“今朝廷开四库馆,因得《永乐大典》中明初郡志。”盛百二也在《观录序》中写道:“中所引《永乐大典》,盖明初东昌志也;东昌旧志,则万历时所修也。”
此外,《东昌府志》中还征引了大量社会上已经佚失难觅的古籍,如《元一统志》《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九域志》《明清类天文分野书》等,有学者考证,纂修《东昌府志》所需的这些古籍,是周永年从《永乐大典》中抄出的。
《东昌府志》是周永年主持的第四部山东地方志,虽然周永年离任后并未直接参与成稿定稿过程,但他主导确立的体例框架、提供的珍稀文献、设定的学术基准,为《东昌府志》之成型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重大委托项目“周永年及其相关文献整理研究”(项目编号:23AWTJ07)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