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皇家园林的传世绝响


◎沈伊帆
乾隆盛赞“碧镜光中拖曲堰,绿云丛里出高楼”的颐和园,可谓非凡风景的代名词,2024年暑期,颐和园的日均游客量接近10万,再次证明了其“人气顶流”的地位。翻读《颐和园》前言,原因大概在此:“在清代所有的皇家园林中,颐和园是造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座,也是目前北京西北郊唯一保存完整的御苑,被誉为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传世绝响。”“天上人间诸景备”,40张园林与建筑绘图,200张全彩实景,77张文史珍图,《都畿水利图》(局部)折页和新添样式雷图,通过一本《颐和园》了解中国园林艺术与自然哲学完美融合的传世绝响再合适不过。
本书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贾珺在长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解读,以通俗而感性的笔触,深入挖掘颐和园背后的历史、造园手法和人物逸事。近水楼台先得月,清华校园本是皇家园林,临近圆明园、颐和园、静宜园,贾珺老师早早与这些御苑结下了深厚缘分,他将案头研究与实地踏访相结合,最终呈现了这本集专业解析、文史爬梳、审美点评于一体的大众普及性佳作。
以康熙之孙弘旿所作的《颐和园八旗兵营图》为封面,本书不但将颐和园冠绝西郊的山水布局、湖山亭桥纷繁呈现,还将周遭的田庄、寺庙、御苑,以及其高明借景的对象——玉泉山三峰两塔,也写实入画。书中章节之间多用青蓝、柏绿、杏红等传统色衔接,再配合古典的裸脊线装本,一页页翻阅仿佛在方寸之间领略了颐和园内四季风物流转变化。全书共分八章。前五章勾勒颐和园前身——清漪园的历史脉络,从选址造园到筑山理水,看乾隆皇帝如何将天地名胜移缩在宫室楼台和明湖曲溪之中。随后的三章,则聚焦于颐和园历经沧桑后的重生之路,详尽探讨了其如何在劫难后得以修缮恢复,再现了帝后生活空间的奢华与雅致,以及现今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风貌与魅力。《颐和园》从皇权的威严与私欲的交织中,深入剖析其造园理念、精妙布局、诗意韵味及深层含义,同时揭开帝王们鲜为人知的一面:乾隆为实现理想园林而出尔反尔的造园执念,祖孙三代对江南尤其是杭州西湖风光的偏爱,那“缩地成寸,纳景入怀”的恢弘构想,以及最后竟成为囚禁光绪帝的牢笼。
贾珺老师在书中为读者拓展了很多传统造园的经典手法。陆为“阳”,水为“阴”,清漪园衔山抱水正如太极图的一个变体,万寿山如一只展翅的蝙蝠,昆明湖则仿佛一只桃子,一“福”一“寿”,饱含寓意。清漪园的牌坊以琉璃的五色来代替五味“众香”,采用文学上的“通感”,让人由视觉联想到嗅觉,四季恒久,永不消退,更接近佛经中的描写,堪称妙笔。“画中游”位于万寿山西部,山体陡峭,布局高下参差,便于观者从不同高度、不同视角充分欣赏周围的风景,屋顶铺设蓝绿琉璃瓦,周围加一圈黄色琉璃瓦,这种形式叫“剪边”。为了使全园标志性景观玉峰塔在各处都能纳入眼中,“借景境外”贯穿了颐和园规划布局的全过程,各种远近风光与园内景观相互渗透,浑然一体。
《颐和园》的湖光山色见证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艺术巅峰,也见证了晚清那段屈辱黑暗的历史。二十世纪初,日本政府赠送清政府一艘新的轮船——“永和轮”,这艘旧船至今仍保存在颐和园水操学堂的偏院中,就像那时洋务运动所提倡的“西学”在疲弱帝国的地位一样,欲振乏力,最终沦为表面的装点。贾珺老师在结语中写到:“今天,万寿山依旧巍峨,昆明湖依旧清澈。”过去种种,帝王心机、山水哲学、造园巅峰、神佛精神、诗画趣味……于此纷繁交织;从前件件,乾隆盛世、同光中兴、戊戌变法、庚子事变、清帝退位……经其见证登场。
从兴盛、衰败到复苏重建……传世绝响颐和园不只有动人的风景,更是诸多历史事件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一座值得所有人了解的厚重历史资料库。在《颐和园》里,震撼人心的不只是风月湖山,更是文明与美的蜕演重生。
◎《颐和园》,贾珺/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乾隆盛赞“碧镜光中拖曲堰,绿云丛里出高楼”的颐和园,可谓非凡风景的代名词,2024年暑期,颐和园的日均游客量接近10万,再次证明了其“人气顶流”的地位。翻读《颐和园》前言,原因大概在此:“在清代所有的皇家园林中,颐和园是造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座,也是目前北京西北郊唯一保存完整的御苑,被誉为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传世绝响。”“天上人间诸景备”,40张园林与建筑绘图,200张全彩实景,77张文史珍图,《都畿水利图》(局部)折页和新添样式雷图,通过一本《颐和园》了解中国园林艺术与自然哲学完美融合的传世绝响再合适不过。
本书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贾珺在长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解读,以通俗而感性的笔触,深入挖掘颐和园背后的历史、造园手法和人物逸事。近水楼台先得月,清华校园本是皇家园林,临近圆明园、颐和园、静宜园,贾珺老师早早与这些御苑结下了深厚缘分,他将案头研究与实地踏访相结合,最终呈现了这本集专业解析、文史爬梳、审美点评于一体的大众普及性佳作。
以康熙之孙弘旿所作的《颐和园八旗兵营图》为封面,本书不但将颐和园冠绝西郊的山水布局、湖山亭桥纷繁呈现,还将周遭的田庄、寺庙、御苑,以及其高明借景的对象——玉泉山三峰两塔,也写实入画。书中章节之间多用青蓝、柏绿、杏红等传统色衔接,再配合古典的裸脊线装本,一页页翻阅仿佛在方寸之间领略了颐和园内四季风物流转变化。全书共分八章。前五章勾勒颐和园前身——清漪园的历史脉络,从选址造园到筑山理水,看乾隆皇帝如何将天地名胜移缩在宫室楼台和明湖曲溪之中。随后的三章,则聚焦于颐和园历经沧桑后的重生之路,详尽探讨了其如何在劫难后得以修缮恢复,再现了帝后生活空间的奢华与雅致,以及现今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风貌与魅力。《颐和园》从皇权的威严与私欲的交织中,深入剖析其造园理念、精妙布局、诗意韵味及深层含义,同时揭开帝王们鲜为人知的一面:乾隆为实现理想园林而出尔反尔的造园执念,祖孙三代对江南尤其是杭州西湖风光的偏爱,那“缩地成寸,纳景入怀”的恢弘构想,以及最后竟成为囚禁光绪帝的牢笼。
贾珺老师在书中为读者拓展了很多传统造园的经典手法。陆为“阳”,水为“阴”,清漪园衔山抱水正如太极图的一个变体,万寿山如一只展翅的蝙蝠,昆明湖则仿佛一只桃子,一“福”一“寿”,饱含寓意。清漪园的牌坊以琉璃的五色来代替五味“众香”,采用文学上的“通感”,让人由视觉联想到嗅觉,四季恒久,永不消退,更接近佛经中的描写,堪称妙笔。“画中游”位于万寿山西部,山体陡峭,布局高下参差,便于观者从不同高度、不同视角充分欣赏周围的风景,屋顶铺设蓝绿琉璃瓦,周围加一圈黄色琉璃瓦,这种形式叫“剪边”。为了使全园标志性景观玉峰塔在各处都能纳入眼中,“借景境外”贯穿了颐和园规划布局的全过程,各种远近风光与园内景观相互渗透,浑然一体。
《颐和园》的湖光山色见证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艺术巅峰,也见证了晚清那段屈辱黑暗的历史。二十世纪初,日本政府赠送清政府一艘新的轮船——“永和轮”,这艘旧船至今仍保存在颐和园水操学堂的偏院中,就像那时洋务运动所提倡的“西学”在疲弱帝国的地位一样,欲振乏力,最终沦为表面的装点。贾珺老师在结语中写到:“今天,万寿山依旧巍峨,昆明湖依旧清澈。”过去种种,帝王心机、山水哲学、造园巅峰、神佛精神、诗画趣味……于此纷繁交织;从前件件,乾隆盛世、同光中兴、戊戌变法、庚子事变、清帝退位……经其见证登场。
从兴盛、衰败到复苏重建……传世绝响颐和园不只有动人的风景,更是诸多历史事件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一座值得所有人了解的厚重历史资料库。在《颐和园》里,震撼人心的不只是风月湖山,更是文明与美的蜕演重生。
◎《颐和园》,贾珺/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