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暑期高温频现,健康防护是关键

三伏科学防暑

        近期,我省暑期高温天气频繁出现,再加上强对流天气,暑热感强烈。三伏天的酷热更是让防暑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7月29日,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召开“鲁医健康说”新闻发布会,相关专家就高温防暑和有关传染病防治等公众关注的问题进行了解答,指导重点人群结合自身的健康状况,采取有效措施防暑降温,防范相关疾病发生。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娜

  中暑并非“热得难受”

  连日来的酷热天气使得众多市民备受“烤”验,医院就诊的中暑患者数量持续增加。“炎热天气,尤其持续数天高温、高湿、强热辐射天气可造成人体的体温调节、水盐代谢等一系列生理功能紊乱,使体温异常升高,从而导致中暑。”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中毒与职业病科主任医师张兴国对中暑的原因进行了解释。

  “中暑可不是简单的‘热得难受’,它是身体在高温环境下出现的严重反应。”张兴国进一步介绍,轻症中暑会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注意力不集中、全身无力、动作不协调等,像被抽走了力气。这时候脸色会发红,皮肤摸起来发烫,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可能还会恶心、想吐,心跳明显加速。重症中暑腹部、四肢肌肉可能会出现疼痛性肌肉痉挛,大量出汗、脸色苍白、极度虚弱、昏厥,血压下降,呼吸急促,最为严重的是热射病,体温可能飙升到40℃以上,皮肤反而变得干燥无汗,人会突然昏倒或神志不清,说胡话、抽搐,这种情况必须立即送医。
  
  特别要注意的是,老人中暑症状可能不那么明显,只是觉得特别累、不想吃饭;小孩则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或异常安静,皮肤又热又干。户外工作者在长时间暴晒后,如果出现肌肉疼痛、抽筋,也是中暑的前兆。
  
  而中暑较为严重则可能是热射病。张兴国介绍,热射病是最危险的中暑类型,一旦发生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否则可能危及生命。在救治或自救过程中,要注意不要用酒精擦拭降温,可能刺激皮肤或引起中毒;不要吃退烧药,热射病不是普通发烧,退烧药物无效;不要拖延就医,即使症状缓解,仍需去医院检查,防止器官损伤。

  病毒的隐形传播者

  夏季天气炎热、雨水增多,蚊虫较为活跃,不管是居家还是出行,都需要警惕蚊虫的叮咬。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制所主任技师刘倜举例说,许多传染病可能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如伊蚊可以传播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库蚊传播乙脑,按蚊传播疟疾。还有一种需要重点关注的传染病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它则是由蜱虫叮咬传播。蜱虫分布广泛,从山区、丘陵、平原到城郊绿地,凡有草丛灌木等合适植被的地方都可能存在。
  
  刘倜强调,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防止蚊虫叮咬尤为重要。“在户外,要减少在树荫下、草丛、灌木丛等蚊子、蜱虫密集的区域停留。外出选择穿着浅色的长袖上衣和长裤。出入草丛、灌木丛等区域要将裤腿塞进袜子或靴子里,防止蜱虫爬入,避免穿凉鞋、拖鞋。可使用含驱蚊酯的花露水,特殊场景如野外作业时,需佩戴防蚊帽、穿着防蚊服。露营时,帐篷要加装防蚊网,周边喷洒驱蚊药。尽量避开蚊虫活跃高峰时段(日出后2小时,日落前2小时)外出。另外,定期为宠物进行体外驱虫也非常重要。”

  夏季谨防“病从口入”

  盛夏时节,气温攀升,冰镇冷饮、新鲜水果成为市民解暑降温的“标配”,但随之而来的感染性腹泻也进入高发期。记者从多家医院获悉,近期因食用不洁冷饮、变质水果引发腹痛、腹泻等症状的患者数量显著增加。刘倜表示,夏季预防腹泻等肠道传染病,要把好“病从口入”关。
  
  刘倜介绍,夏季感染性腹泻高发,细菌性痢疾、诺如病毒肠炎、轮状病毒肠炎等较为常见,这主要与高温天气、生活习惯以及病原体特性等因素有关。“夏季气候炎热且雨水较多,高温潮湿的环境有利于细菌和病毒快速繁殖,致病微生物极易污染食物。此外,夏季苍蝇、蟑螂等媒介生物活动频繁,它们携带大量致病微生物,容易传播各类肠道传染病。”在饮食方面,若进食生冷食物过多、过快或腹部受凉,会刺激胃肠黏膜,造成胃肠道功能紊乱,进而引发腹泻症状。同时,夏季人们喜爱的凉拌菜等生冷食物,保存不当易被致病微生物污染并发生变质,食用后容易导致腹泻。“病从口入”与身体免疫力下降也有很大关系,刘倜说,夏季高温会影响睡眠和食欲,而且人体出汗较多,导致水分流失严重,这些因素都容易使身体免疫力下降,从而增加感染疾病的风险。
  
  预防腹泻病,关键是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保持良好的手卫生、注意食品卫生、保持居室及环境的卫生等。刘倜认为,夏季尤其应增加富含水分、矿物质及膳食纤维的新鲜蔬菜摄入量,通过食物多样化与合理搭配,确保营养全面均衡。同时,注重劳逸结合,以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科学预防“空调病”
  
  “大家关心的‘空调病’,并非医学诊断上的具体疾病名称,通 常 是指,因空调使用不当而引起的一系列不适症状,如鼻塞流涕、喉咙干痛、头晕头痛、乏力、关节酸痛、皮肤干燥、眼睛不适,甚至腹痛、腹泻等。”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监测评价所副主任医师张显鹏介绍,当前,空调已经成为居民日常重要的纳凉工具,但如果使用不当,也可能带来健康隐患。
  
  张显鹏表示,预防出现上述不适症状的关键,就在于科学使用空调。“空调滤网上积聚的灰尘、螨虫、霉菌等,会随着冷风吹出,是诱发呼吸道疾病和过敏的重要来源,建议每1—2个月清洗一次。从炎热的室外回来,不要立即将空调温度调至最低,要逐步降温,让身体有个适应的过程,避免血管急剧收缩引发不适。长时间紧闭门窗,会导致室内空气混浊,滋生病菌,建议每隔2—3小时,开窗通风10—15分钟,引入室外新鲜空气。此外,空调风口不要对着头、颈、肩、腰、腹等关键部位长时间直吹,否则容易导致肌肉僵硬酸痛,甚至面瘫。”张显鹏还提到,空调环境下,建议每隔一小时起身活动一下,促进血液循环,避免长时间久坐不动;做好关键部位保暖,如果空调房内温度较低或需要久坐时,可以备一件薄外套或披肩,保护肩颈、膝盖、腰腹等部位不受凉。

  中医防暑有良方

  中医认为,中暑和热射病多与“暑邪”有关,暑为夏季主气,最易损伤人体阳气,导致体温调节失常,严重时甚至可发展为热射病。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范开亮表示,中医提倡“未病先防”,重在日常调养和合理应对。
  
  范开亮介绍,起居调摄方面应顺应自然,避暑养阴。“夏季应顺应‘昼长夜短’的特点,调整作息。高温时段(如上午10点至下午4点)避免外出,以防暑邪直中人体。避免过度劳累、大汗淋漓、过度透支体力,尽量避免高温天气下劳作。其次,穿着要宽松、舒适,衣物颜色以浅色为主,帮助散热。”饮食调养方面,应清热生津,健脾益气。推荐食用清热解暑的食物,如冬瓜、苦瓜、绿豆、莲子等清热食物,鸭肉、鲫鱼等滋阴健脾的肉类,可食用健脾益气的粥类、汤类,如绿豆百合莲子粥、冬瓜薏米老鸭汤、荷叶莲藕米仁粥等。忌过度贪凉,少吃冰镇饮品。避免油腻、辛辣,以免损伤脾胃。此外,情志调节方面,应宁心安神,防暑扰心。
  
  中医常用简便的中药方剂也可预防暑病。居家可自制“防暑茶饮”:取藿香10克、佩兰10克、薄荷5克,加水煮沸10分钟,代茶饮用,每日1剂,能醒脾开胃、解暑化湿;还可以佩戴清凉香囊(佩兰、艾叶、薄荷)以化浊除湿,或者自制藿香浴包(藿香、紫苏叶)来解暑化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