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酷暑之下 CBA选秀大会缘何遇冷?

        7月26日,青岛酷热难耐,然而2025年CBA选秀大会的举办现场却遭遇了一股“寒流”。与此同时,杨瀚森的球迷见面会也在同日热闹举行,两个活动形成了鲜明的热度反差。一边是球迷互动热火朝天、欢声笑语不断,另一边则是选秀仪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从数据上看,今年选秀大会参选总人数仅有64人,创下了近五年的新低。而最终仅有21人成功中选,这一数据也不尽如人意。更令人尴尬的是,弃权率竟高达近50%,这意味着近半数的选秀签位被无情弃选。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曹建民 王润潇

  选秀大会为何遇冷?

  当CBA新任董事长杨阳在聚光灯下,误将榜眼“杜智博”的名字念成“杜智傅”时,全场瞬间哗然。这一尴尬场景,恰似这届选秀大会的生动缩影。
  
  先来看看今年选秀的基本情况。状元杨曦皓的当选毫无悬念,这位清华大学的空间型内线身高2米05,凭借CUBAL场均14.1分8.6篮板、三分命中率42.5%的全面数据,被福建男篮选中。被四川男篮选中的榜眼杜智博是来自太原理工大学的锋线,契合四川金强对即战力的渴求。江苏男篮的探花签则花落NBL后卫庞峥麟。此外,来自中国台湾UBA得分王林韦恺加盟青岛,中国香港控卫徐远征落户南京,上海交大防守尖兵吴泽昊被上海队选中。
  
  值得一提的是,网络上关于探花球员庞峥麟的争议甚嚣尘上。在选秀前夕,有媒体爆料称庞峥麟早已与某支球队达成协议,若非心仪球队选中便会拒绝报到。这场“协议门”事件,无疑让选秀权的权威性遭受了严重质疑。
  
  参加本届选秀大会的64人中,仅有21人成功中选,40个选秀签位中有19个被弃选。其中,包含广厦、辽宁、山东男篮在内的8支球队两轮均选择弃选,弃选率逼近50%。这场大型的弃选潮,将选秀结构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暴露无遗。
  
  细究弃选原因,不能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俱乐部不给面子,经济压力才是首要因素。例如,四川男篮被曝严重依赖联赛分红来维持运营,多队削减青训投入已成为常态。在民营俱乐部普遍亏损的大背景下,新秀合同对于俱乐部来说已成为不可承受之重。更何况,选秀就像开盲盒,培养周期长、成本高,与其花同样的价钱去选秀,不如提拔自己青训队中知根知底的队员。
  
  同时,人才质量问题也十分尴尬。本届参选的大学生球员平均年龄达到24岁,其即战力普遍遭到质疑。山东男篮今年便明确表示,要专注内部挖掘,大力提拔青训球员。广东、辽宁、广厦的连续弃权,也从侧面印证了传统青训体系在这些俱乐部中仍占据主导地位。
  
  种种操作之下,CBA选秀大会存在的意义愈发模糊。

  选秀大会如何“升温”?

  看到本届选秀大会如此惨淡的场景,不少球迷发出了灵魂拷问:CBA还有必要举办选秀吗?这话虽然扎心,但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如果想让选秀大会持续长久地办下去,它就必须变得更有意义,换句话说,它需要能够为多方带来利益。
  
  对于选秀球员而言,主要矛盾在于政策桎梏。4节7人次的外援新规,本就挤压了本土球员的生存空间,这使得新秀球员更难获得上场时间进行磨合。2023年选秀大会状元陈国豪在北控场均仅获得6.8分钟的上场时间,便是这一问题的典型缩影。选秀球员连板凳都坐不稳,又怎能吸引更多人才参选呢?
  
  俱乐部方面,通常更倾向于选择即战力强的球员。选秀球员需要大学毕业才满足参选条件,到那时年龄大多在24岁左右。对于俱乐部来说,即便球员是块璞玉,也要考虑是否值得花费时间成本去打磨,毕竟俱乐部的青训队中可能有比他更年轻的“潜力股”。若参选球员具备完美的即战力,那么这个选秀市场必然会为其掀起热潮。因此,参选球员的质量决定着俱乐部的兴趣,普遍提高参选质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
  
  在规则方面,业界声音普遍建议缩减选秀轮次、允许交易弃选签位,以此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此外,也有观点认为,CBA需要借鉴NBA的球星包装能力,提升选秀球员的商业价值和市场影响力。
  
  回望CBA选秀十一年来的历程,其进步不容否认。然而,本届大会所揭示的更深层次瓶颈,也提醒着我们,CBA选秀大会需要的不仅仅是更精巧的规则设计,更需要在竞技价值与商业逻辑、短期生存与长期发展之间找到平衡支点。唯有如此,选秀大会才能真正从“镀金舞台”蜕变为“人才引擎”,为中国篮球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