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便民工程,还是面子工程?

        新闻源

  好端端的公厕,竟是“好看不好用”的摆设?据央视报道,山西稷山县村民反映,村里新建的公共厕所“铁将军把门”,只有村里有活动或领导来视察的时候才会开放。一名村干部表示,公厕不开放,是“因为使用公厕会产生不少费用,又担心村民素质不高带来维护难题”。对此,稷山县通报称,已安排部署整改工作,将对失职失责人员严肃追责问责。

  媒体圈  

  北京晚报

  投入巨大资金的农村公厕成为摆设,令人痛心。更为恶劣的是,“好看不好用”背后潜藏的偏见和懒政思维。如果以费用为理由给公厕上锁,那其他公厕是如何开放的?担心村民素质不高带来维护难题,更是对当地村民赤裸裸的歧视。不排除有些村民的卫生习惯会给公厕日常运行带来挑战,但村委会要做的,是引导村民文明如厕,是加强公厕的卫生管理,而不是简单粗暴地一关了之。公厕不开门,责任绝不能让“村民素质”背锅。
  
  农村新修公厕建而不用,关乎村民的获得感、乡村的环境卫生,也关乎政府公信力。目前,稷山县已经部署整改。需要提醒的是,要打开公厕的门,更要擦除“村民素质低”的歧视性偏见;要在媒体曝光后及时整改,更要建立长期有效的卫生管理机制。建公厕是一项接地气的惠民工程。公厕建得好、管得好、用得好,让方便之事更方便,让村民切实感受到政策的温度,才是真正有面子的工程。

  南方都市报

  民生工程的“只建不用”是对财政资金的严重浪费。“稷山县2023年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财政奖补项目(新建公厕)合同公告”显示,采购人为稷山县农业农村局,合同金额230.28万元,计划新建23座公厕,资金来源于政府资金。平均每座10万元的新公厕就这样荒废成了特定节点才能用的、形式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的面子工程。上锁的公厕无法便利群众,却成了省去干部管理麻烦,为汇报宣传提供便利的工具,这便民项目到底便利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