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职业背债

        ◎解词人 邹通
  
  字里有料

  当“躺赚百万”“零成本暴富”的噱头在社交平台上疯传时,很少有人意识到,自己正被推向以信用和未来为筹码的“债务陷阱”。金融监管总局近日的风险提示撕开了“职业背债”骗局的画皮,所谓“无需偿还债务”的谎言背后,是犯罪团伙通过虚构资产、伪造流水、骗取贷款后“金蝉脱壳”,将受害者推上失信黑名单的冷血链条。
  
  网友热议
  
  “当你盯着骗子许诺的快钱时,他们早已算计好如何让你用余生还债。”

  “财富积累唯有依靠辛勤耕耘与智慧经营,任何捷径背后都可能是无底深渊。”

  全媒全解
  
  看似致富路,实则债务坑
  
  金融监管总局近日发出警示,揭开了“职业背债”骗局的真面目。所谓“轻松致富”“债务免还”,不过是精心编织的诱饵,诱使部分消费者深陷债务泥潭而难以脱身。
  
  根据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风险提示,“职业背债”陷阱主要有以下套路:虚假宣传引诱。以“无需还款即可获得高额回报”“只需贡献自己征信”“短时间轻松获得高额酬劳”“不用本人偿还债务”等话术为诱饵,吸引目标人群;伪造材料骗贷。制作虚假职业证明、收入证明、银行流水等资料,将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人包装成“优质客户”,骗取银行贷款;抽取高额分成。获取银行贷款后,不法分子抽取高额分成,将相关债务和风险全部转嫁给背债人承担。
  
  此类骗局为何屡屡得手?原因很简单,它精准击中了人性的脆弱点:对财富的焦虑与贪婪。在“一夜暴富”的虚幻承诺面前,理性思考被轻易蒙蔽。当“快速致富”的诱惑与“债务无需偿还”的谎言交织,对风险的警惕自然松懈,人性的弱点便成了骗局的帮凶。
  
  很多人也有疑问,一旦成为“职业背债人”,面临的风险隐患又是什么呢?根据风险提示,如果“中招”,将承担高额债务。背债人作为借款人,需依法偿还全部本金及利息,逾期未偿还将面临催收、罚息,甚至被起诉。从实际案例看,背债人到手的“背债费”只是贷款金额的一部分,大量资金被不良中介和不法人员瓜分,而背债人却要背负远超自身所得的债务。
  
  与此同时,个人信用也将受损。一旦背债人无力偿还贷款,个人征信将留下不良记录,影响未来获取正规金融服务,甚至成为失信被执行人,出行、就业等正常生活将受到限制。
  
  此外,还将面临极高的法律风险。协助伪造资料骗取金融机构资金的行为,可能涉嫌诈骗、非法集资、骗取贷款、洗钱等刑事犯罪,沦为不法分子的共犯,面临被追究法律责任的风险。
  
  更令人忧心的是,“职业背债”骗局除了会导致个体将面临诸多风险隐患以外,整个社会诚信的堤坝也将被侵蚀。这种行为公然挑战金融秩序,让无辜者沦为不法分子套取资金的工具,最终由全社会为其埋单。若放任此类恶意透支信用的行为蔓延,金融系统的根基将被腐蚀,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信任纽带亦将随之断裂。
  
  此次风险提示释放出强烈信号:金融监管部门已注意到“职业背债”从个体诈骗升级为产业化犯罪的趋势。但要彻底铲除毒瘤,还需多方合力。有专业分析建议,金融机构需强化贷款审查科技赋能,通过交叉验证水电缴费、社保记录等生活数据识别虚假流水;社交平台应建立“反诈关键词库”,对“包下款”“背债暴富”等内容自动限流并推送警方提醒;司法机关可借鉴“帮信罪”经验,对提供银行卡、配合伪造材料的“背债人”以共犯论处,打破“受害者”错觉。
  
  远离陷阱,当以清醒为盾。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更无“无需偿还”的债务神话。金融监管总局的预警,正是刺破幻象的利刃。风险提示就指出,切记任何承诺以个人名义贷款,却声称“不用你还”的话术,本质都是骗局。面对“职业背债”这类看似轻松赚钱的“好事”,一定要保持清醒,不要铤而走险,贪小失大。同时要牢记,信用记录是个人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第二张“身份证”,要合理规划收支,按时偿还各类债务,不随意为他人担保,不参与任何形式的骗贷或信用卡套现。发现信用记录异常,及时联系金融机构核实处理。此外,要审慎对待“代办”业务。在面临资金需求时,警惕非法中介虚假宣传,务必选择正规、可靠的渠道办理业务。妥善保管个人信息,不轻易将个人证件原件交由他人“代办”业务,避免上当受骗遭受损失。在任何合同上签字前,务必仔细阅读条款,明确自身权利义务。
  
  当“轻松致富”的诱惑在耳边回响,请记住:真正的“致富密码”从不在虚假承诺中,而在清醒的头脑与勤劳的双手中。守住这条底线,便是守住安身立命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