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匠心育人


◎卞文馨
1958年底,一项代号为“601”的国家机密项目被列入1959年国家科研计划,意指“60年代第一大任务”。历时近七年的刻苦攻关,1965年11月,该项目研究成果首次在《科学通报》杂志上公开发表,被誉为“前沿研究的典范”,引起世界轰动。
铁流的报告文学《天工》正是记录了中国科学家在1965年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一划时代的科学成就,更映照了中国科学家群体精神品质的闪耀光芒。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笔者从书中读到了科技报国的赤子情怀,也读到了追求真理的执着信念。
翻开《天工》,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1965年9月17日,中国科学家成功实现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消息震惊世界。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人工合成有生命的蛋白质,是生命科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铁流的笔触没有停留在科学成就本身,而是穿透实验数据与论文发表的表象,带我们走进那段鲜为人知的峥嵘岁月。在科研条件极其简陋的环境下,王应睐、邹承鲁、曹天钦、钮经义等科学家带领数百名科研人员,以“从零开始”的勇气向科学高峰发起冲击。为真实还原这段历史,作者下足了“笨功夫”,走访大量亲历者及后人,搜集详实史料,才将中国科技史上这一创举有声有色地描绘出来。这种记录本身也是对科学家精神的致敬与传承。
通过塑造一批个性鲜明、形象饱满的科学家群像,《天工》向我们立体展现了科学家精神的核心内涵。
其一是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胰岛素合成项目启动之初,科学家们并非为了个人荣誉或学术地位,而是怀揣着“为祖国作贡献”的共同愿望。1958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提出“合成一个蛋白质”的大胆设想时,各科研单位都在积极构思能为国建功的宏伟计划——有的希望创制新型能源,有的希望在农业领域根除病害。这种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求紧密融合的精神,与当今“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号召一脉相承。这种使命驱动的科研动机,正是当前科技自立自强时代最需要的精神根基。
其二是学术品格与求是精神,在邹承鲁等科学家身上,我们看到了严谨求实与大胆创新的辩证统一。性格耿直的邹承鲁常常直言不讳,被有些人认为“不懂人情世故”,但正是他研制出“天然胰岛素、亚硫酸钠和四硫酸钠的共同保温法”,提出了关键的合成路线。在科研过程中,科学家们既敢于提出“大胆想法”,又坚持“小心求证”,对项目进行充分可行性评估。这种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当今浮躁的学术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
其三是执着坚守与无私奉献,书中记载了王应睐晚年卧病在床、记忆模糊时,仍时常清晰地喊出:“成功了!人工合成胰岛素成功了!”这一感人细节生动诠释了科学家对事业的终身热爱与无悔付出。而科学家们因专注科研疏于照顾家人的内疚,也让我们看到辉煌成就背后的人性温度与个人牺牲。
合上《天工》,王应睐默默划掉自己名字的细节,邹承鲁在实验室彻夜奋战的背影,以及那声穿越三十六年时光依然清晰的“成功了”的呼喊,久久萦绕心头。这些鲜活的记忆碎片共同拼凑出中国科学家群体的精神图谱。何为“国有疑难可问谁,强国一代有我在”的担当,何为“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坚守,何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可谓一览无余。以本书为媒,每一位读者或许也能将“天工”精神融入育人实践,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续写新的荣光。
◎《天工》,铁流/著,青岛出版社
1958年底,一项代号为“601”的国家机密项目被列入1959年国家科研计划,意指“60年代第一大任务”。历时近七年的刻苦攻关,1965年11月,该项目研究成果首次在《科学通报》杂志上公开发表,被誉为“前沿研究的典范”,引起世界轰动。
铁流的报告文学《天工》正是记录了中国科学家在1965年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一划时代的科学成就,更映照了中国科学家群体精神品质的闪耀光芒。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笔者从书中读到了科技报国的赤子情怀,也读到了追求真理的执着信念。
翻开《天工》,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1965年9月17日,中国科学家成功实现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消息震惊世界。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人工合成有生命的蛋白质,是生命科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铁流的笔触没有停留在科学成就本身,而是穿透实验数据与论文发表的表象,带我们走进那段鲜为人知的峥嵘岁月。在科研条件极其简陋的环境下,王应睐、邹承鲁、曹天钦、钮经义等科学家带领数百名科研人员,以“从零开始”的勇气向科学高峰发起冲击。为真实还原这段历史,作者下足了“笨功夫”,走访大量亲历者及后人,搜集详实史料,才将中国科技史上这一创举有声有色地描绘出来。这种记录本身也是对科学家精神的致敬与传承。
通过塑造一批个性鲜明、形象饱满的科学家群像,《天工》向我们立体展现了科学家精神的核心内涵。
其一是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胰岛素合成项目启动之初,科学家们并非为了个人荣誉或学术地位,而是怀揣着“为祖国作贡献”的共同愿望。1958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提出“合成一个蛋白质”的大胆设想时,各科研单位都在积极构思能为国建功的宏伟计划——有的希望创制新型能源,有的希望在农业领域根除病害。这种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求紧密融合的精神,与当今“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号召一脉相承。这种使命驱动的科研动机,正是当前科技自立自强时代最需要的精神根基。
其二是学术品格与求是精神,在邹承鲁等科学家身上,我们看到了严谨求实与大胆创新的辩证统一。性格耿直的邹承鲁常常直言不讳,被有些人认为“不懂人情世故”,但正是他研制出“天然胰岛素、亚硫酸钠和四硫酸钠的共同保温法”,提出了关键的合成路线。在科研过程中,科学家们既敢于提出“大胆想法”,又坚持“小心求证”,对项目进行充分可行性评估。这种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当今浮躁的学术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
其三是执着坚守与无私奉献,书中记载了王应睐晚年卧病在床、记忆模糊时,仍时常清晰地喊出:“成功了!人工合成胰岛素成功了!”这一感人细节生动诠释了科学家对事业的终身热爱与无悔付出。而科学家们因专注科研疏于照顾家人的内疚,也让我们看到辉煌成就背后的人性温度与个人牺牲。
合上《天工》,王应睐默默划掉自己名字的细节,邹承鲁在实验室彻夜奋战的背影,以及那声穿越三十六年时光依然清晰的“成功了”的呼喊,久久萦绕心头。这些鲜活的记忆碎片共同拼凑出中国科学家群体的精神图谱。何为“国有疑难可问谁,强国一代有我在”的担当,何为“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坚守,何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可谓一览无余。以本书为媒,每一位读者或许也能将“天工”精神融入育人实践,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续写新的荣光。
◎《天工》,铁流/著,青岛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