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呼噜娃”“近视眼”“畸形牙”扎堆就诊

专家提醒:抓住假期集中干预时机,科学管理避免误区
医生通过口内扫描构建患者牙齿高精度三维数字模型
点击查看原图
山东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等待治疗的患者
点击查看原图
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候诊区
点击查看原图
        “趁暑假时间充裕,带娃把牙齿矫正了、眼睛查了,再看看身高能不能再‘蹿一蹿’!”刚带11岁儿子做完口腔检查的市民李女士的话,道出了不少家长的暑期计划。随着孩子们开启假期模式,医院里的“健康小课堂”也热闹起来——多家大型医院数据显示,随着暑假的到来,口腔正畸科、内分泌科、耳鼻喉科、眼科迎来了就诊高峰。孩子们在家长的带领下,扎堆解决困扰已久的牙齿排列、身高体重、腺样体肥大、近视防控等“老大难”问题,各相关科室就诊量较平日激增30%至50%不等。这个夏天,“给娃的健康做个集中升级”成了家长圈的默契。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莹 刘晓燕 孙启桓 实习生 刘心若

  拖延族扎堆
  
  腺样体肥大就诊量激增30%

  济南市中心医院耳鼻喉诊室里,9岁的男孩浩浩(化名)正仰着头配合医生做检查。屏幕上,鼻内镜清晰地显示:浩浩的腺样体几乎堵住了80%的鼻咽通道。“孩子睡觉打呼噜特别响,有时喘不上气憋醒,这两年嘴唇越来越厚,牙齿也龅出来了……”浩浩妈妈忧心忡忡地描述。
  
  浩浩的情况并非个例。“每年暑假,像浩浩这样因腺样体肥大来就诊的孩子都会激增,门诊量比平时高出20%—30%,有时半天就能接诊十几例。”济南市中心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赵秋良告诉记者,这种“暑期高峰”现象背后是普遍的“拖延就医”心态:家长平日工作忙,孩子学业重,即使发现孩子睡觉打呼噜、张口呼吸、总揉鼻子,也常抱着“再看看”“也许长大就好了”“孩子太小,最好不手术”“先吃药看看,等放假再说”的想法,结果往往拖到症状严重才来系统检查。
  
  采访中,赵秋良结合临床和记者提问,提醒家长关注腺样体肥大普遍存在几个认识误区:比如说打呼噜=睡得香。浩浩妈妈最初就认为儿子“睡得沉,小呼噜打得很响”。恰恰相反!赵秋良指出,“长期、响亮的打鼾,尤其是伴随呼吸暂停(憋气几秒甚至十几秒),是气道阻塞、睡眠缺氧的警报!这会导致孩子睡眠质量极差,白天反而烦躁、注意力不集中。”比如说张口呼吸是习惯,改改就好。赵秋良告诉记者:“正常呼吸应通过鼻腔,腺样体肥大会堵塞后鼻孔,迫使孩子张口呼吸。这不仅是习惯,更是病理表现,长期会导致面容改变。”再比如家长普遍认为孩子小,可以等等再治,能药物治疗尽量不手术。但赵秋良着重点出,“缺氧和异常呼吸模式对发育的影响是持续且累积的,并非‘长大就能好’,而且,当腺样体阻塞鼻咽腔超70%,或者超50%但伴随明显症状时就具备手术指征了。目前采用低温等离子微创技术,手术时间短,只需15—30分钟,术中几乎无出血。患儿通常24—48小时即可恢复,术后第二天就能进食流质食物。”
  
  值得注意的是,该病高发年龄为6岁左右。很多家长问最佳手术年龄,“其实并没有严格限制。”赵秋良解释,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严重症状,即使只有1岁,也应尽早手术。拖延治疗只会让问题更复杂。针对很多家长担心腺样体是免疫器官,切了会影响孩子抵抗力的问题,赵秋良举了一个很形象的例子:扁桃体、腺样体就像门卫一样护卫鼻腔呼吸通道,如果这个门卫自身病歪歪的已经承担不起守卫的责任,那么切除它就比仍然保留它更有价值。何况,腺样体在幼儿期确实有一定免疫功能,但3岁后其作用逐渐减弱,且人体还有其他免疫组织(如扁桃体、淋巴结)替代。“国际研究显示,腺样体切除术后,孩子的免疫力与正常儿童无异,家长无需过度担忧”。
  
  赵秋良告诉记者,如果孩子出现睡眠时打呼噜,张口呼吸,鼻塞严重,反复发作的中耳炎、鼻窦炎,夜间咳嗽增多等症状,建议家长尽快带孩子到正规医院耳鼻喉科进行专业评估(鼻内镜/影像学检查+睡眠评估)。符合手术指征的,应把握暑假黄金恢复期尽早干预,别让腺样体肥大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隐形绊脚石”。

  摘镜热警示
  
  度数不稳定别着急手术
  
  “高考完就来摘镜,大学报到想清清爽爽!”刚做完术前检查的18岁男生小宇,说出了不少准大学生的心声。在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济南市眼科医院)屈光手术中心,排队做角膜地形图、眼压检测等检查的青少年排到了走廊。

  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济南市眼科医院)屈光手术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张亚丽告诉记者。“寒暑假一直是近视眼手术的高峰期,近期门诊量和手术量是平时的两到三倍,近期接受手术的人群,常见年龄段为18—30岁,以刚结束高考或正在读大学的学生群体为主。他们主要考虑到假期时间充裕,便于术前检查和术后恢复。”
  
  20岁的小张同学来到医院做检查,想做近视手术,但是检查中得知,由于角膜厚度不合格,达不到手术指标。小张表示很遗憾,后悔之前没有好好保护眼睛。对此,张亚丽解释,近视手术并非人人可做,她向记者列出了严格的基本门槛:“近视度数近2年需保持稳定,通常指每年增长不超过50度;角膜厚度必须达到所选手术方式的安全要求;不能有角膜炎、严重干眼或圆锥角膜等禁忌症;无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可能影响愈合的疾病。总之,能不能做近视激光手术,能做哪种手术,需要经过详细的术前检查,经专业医生评估后,才能决定。”
  
  小宇做完检查,张亚丽正在和他确定手术方案,目前,主流近视手术方式有:全飞秒SMILE手术、半飞秒LASIK、表层手术(TPRK)、晶体植入术。张亚丽根据小宇的术前检查,又考虑到小宇是体育生,日常需要抗冲击,为他选择了全飞秒手术方案。
  
  马上要上高三的学生小李和家长一起到医院咨询近视手术,因为升学的需要,想在18岁以后接受手术,但是家长又担心孩子刚成年,度数可能还不稳定,做完手术会不会再近视?
  
  张亚丽说:“这是家长普遍担忧的一个问题。近视手术本身并不能阻止近视进展,等待近视度数稳定后再进行手术是基本原则。如果近视度数仍然有变化,如每年增长超过50度,术后易出现再次近视,影响手术效果。建议先观察1—2年,确认度数稳定后再手术;若因特殊需求(如参军)需手术,需经医生严格评估,且术后需更注意用眼习惯,降低再近视风险。”

  “暑期手术能确保有足够长的恢复期。”张亚丽说,术后视力稳定通常需要1—3个月,虽然术后第二天即可恢复基本生活用眼,但对于需要高强度用眼的学习,特别是长时间阅读电子屏幕,医生建议在术后1—2周再逐步恢复。因此,术后必须严格遵守医嘱用药、注意眼部防水、防晒,并定期复查。

  “临床中常遇到家长说‘现在近视没关系,大了做个手术就行’,这种想法是一个普遍的误区。”张亚丽表示,激光手术本质是“给眼睛戴了一副‘永久隐形眼镜’”,解决的是“看清”的问题,但无法改变近视的核心——眼轴变长。
  
  她强调,如果孩子近视度数每年增长100度以上,小学阶段就可能达300度,中学阶段突破600度,成年后即使手术,眼底病变风险仍会伴随终身。“近视防控的核心不是‘避免戴眼镜’,而是‘避免高度近视’。”张亚丽指出,“角膜厚度是激光手术的重要指标,度数越高,需要切削的角膜组织越多,可能就会像小张同学一样,因角膜厚度不足无法手术。”

  “激光手术是成年后的‘矫正选项’,但儿童时期的近视防控,才是决定眼睛终身健康的‘关键选择题’。”张亚丽呼吁,家长应摒弃“等手术”的侥幸心理,从日常细节入手,为孩子筑牢视力健康防线。

  暑期正畸热潮
  
  初戴不适期开学前从容度过

  走进山东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候诊区几乎座无虚席,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到大学生等成年患者,各年龄段患者比例显著增加。山东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常务副主任、主任医师张凡介绍,7月1日—19日的患者比6月1—19日增加了66%。家长们最关心的三大问题集中在:矫正的黄金期?严重的错颌畸形怎么解决?如何利用暑期完成矫治初期适应?
  
  针对部分家长“越早矫正越好”的焦虑,张凡主任介绍,早期矫正确实能充分利用颌骨和牙周组织的生长潜力,可塑性更强,对矫治力反应好,可能获得更短时间、更好的效果。某些牙颌畸形(如地包天、开合等)若错过早期矫正,到恒牙期可能变得复杂难治。但并非所有孩子都需要早期干预。“专业医生会根据牙颌畸形问题的类型和孩子的生长发育状况综合判断。”张凡强调,“有些患者无需早期矫正,可直接在恒牙期统一治疗;有些则需早期干预并在恒牙期进行二期矫正;对于严重骨性问题患者,成年后可能还需配合正颌手术。”
  
  今年刚参加完高考的小李同学,因为自己有严重的错颌畸形,一考完试就预约了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手术,想利用这个暑假改变一下形象,以全新的面貌迎接自己的大学生活。张凡表示,暑期这类需要复杂联合治疗的成年患者(18岁以上)也明显增多。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针对已经生长发育完成的成年患者,伴有严重的骨骼畸形问题,是多学科联合治疗的一种方法。基本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先由正畸医生进行手术前的正畸治疗,目的是把患者的牙齿按照颌骨的位置摆正,以利于外科医生根据牙齿的位置设计颌骨的手术,小李同学就是在高中阶段完成了这一步的治疗。第二个阶段是正颌的医生进行手术治疗,比如地包天的患者,外科医生需要把上颌骨前移,下颌骨后退。第三个阶段是手术后的正畸精细调整。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复杂的伴有颌骨畸形患者的正畸正颌的联合治疗。
  
  诊室外,13岁的硕硕(化名)和妈妈坐在候诊区,硕硕妈妈谈到孩子的牙齿矫正问题面露焦虑,“开学就上初二了,平时学业重,没有时间来做完整的检查,趁着暑假抓紧做检查,想在假期把牙套戴上。”张凡指出,患者从第一次的面诊到戴上牙套通常需要几个步骤。第一次面诊时,医生要采集患者的基本信息(拍片、照相、口腔扫描等)进行诊断和设计治疗方案。两周左右第二次面诊,与患者沟通、确定治疗方案。如果有龋齿、牙周病,还需要先进行相关治疗,然后才是佩戴矫正器。她特别提醒,如果孩子想在暑假期间戴上牙套,最好在八月上旬完成初诊检查。
  
  为何暑期是矫正“黄金启动期”?张凡点明关键:“无论是固定还是隐形牙套,初戴时都需要1—2周的适应期,可能出现牙齿酸胀、口腔溃疡等不适。暑假没有学业压力,孩子能更从容地应对这段适应期,复诊时间安排也更灵活,避免了开学后频繁请假。绝大多数暑期开始矫正的孩子,都能在开学前顺利度过最不适阶段,完成首次关键调整。”

  “把握暑期黄金期完成矫治器初戴,让孩子以更自信的笑容迎接新学期,这正是我们每年暑期攻坚战的初心。”张凡说。

  小身体大激素
  
  解析孩子成长密码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儿科诊室里,小患者络绎不绝。推开门,身高尺旁站着穿校服的男孩,体重秤上站着扎马尾的女孩,儿科主任孙妍匆匆咽了一口水,继续给家长讲解手中的生长曲线图。“暑假刚开始,我们生长发育门诊接诊量就明显增加,高峰期全天能达80个号,大家门诊都是满负荷运转。”她擦了擦汗对记者说。
  
  门诊里,许多家长的困扰是“孩子明明玩得满头汗,体重却噌噌涨”。“运动只是硬币的一个面,”孙妍指出关键,“一根雪糕、一杯奶茶的热量,就能让半小时的奔跑化为泡影。”她注意到,孩子们运动后的兴奋常被冰镇饮料和膨化零食犒赏。一小杯奶茶竟相当于慢跑50分钟消耗的卡路里,满身大汗后的一瓶冰可乐,在不知不觉中归还了所有“减肥成果”。更隐蔽的敌人藏在健康光环里。孙妍提醒:“那些瓶装果汁、裹着糖衣的坚果、打着健康旗号的甜味酸奶——热量汹涌。”许多家长以这类食物弥补“运动辛苦”,反成了夏季肥胖的帮凶。

  “凌晨一点打游戏,中午补觉不吃早餐”——暑假混乱作息也被专家标记为“肥胖推手”。她解释说,“睡觉时,生长激素分泌、代谢修复都在进行。熬夜破坏生物钟,导致胃里‘饥饿警报’不停,脂肪‘燃烧炉’熄火。”临床数据证实,睡眠不足可令基础代谢降低10%,这份下降的耗能最终堆积成体重秤上飙升的数字。面对小胖墩,一些家长选择“釜底抽薪”,“主食全砍掉、顿顿水煮菜,甚至买减肥饼干当正餐——这些极端手段反而减了肌肉、乱了代谢、伤了身体。”孙妍语气凝重地谈起一个病例:10岁女孩因节食过度发生晕厥送医,查出营养不良。“减肥绝不是‘少吃不吃’那么简单,健康方式才能长久控制体重。”
  
  在矮小门诊,家长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孩子爸就是高中蹿个儿,再等等看”。对此孙妍态度鲜明:“晚长确属生理现象,但盲目等待可能抱憾终身。”她强调每年长高不足5厘米、长期坐在班级首排、几年无需更换衣裤这些信号,都该敲响警钟。查看一名9岁男孩的骨龄片。“骨龄比年龄小两岁,结合家族史和性发育晚,这类‘晚长’有迹可循。但若生长曲线低于3%警戒线,仍需要重视监测、及时治疗。”她指着检查报告说。
  
  如何安全把握暑假追高良机?孙妍开出处方:跳、睡、吃。“跳”即纵向运动,每天跳绳20分钟左右或游泳半小时,激发软骨板活性;“睡”要保证深度睡眠,10点前熄灯;“吃”则注重营养均衡,适当补充维生素D,少喝碳酸饮料防止钙流失。
  
  更严峻的问题是肥胖对发育的干扰。孙妍解释:“超标的体重会催化女孩性早熟,抑制部分男孩青春期发育。好比给生长时钟装上了加速器——骨龄提前代表生长时间缩减,透支的是未来的身高空间。”
  
  对于饱受矮小困扰的儿童,生长激素治疗时常引发家长焦虑。针对“打激素会致癌”的传闻,孙妍以科学数据回应:“国内外多年治疗数据提示不增加肿瘤风险。”但她强调其作为处方药的严肃性——仅适应症内的疾病才需使用。国家医保也仅部分覆盖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