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惟实励新 向高而攀

奋力谱写工业强市的市中篇章

        7月22日,济南市召开“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5场市中区专场。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在会上获悉,近年来,市中区全力推动产业回归、工业回城,加快构建实体经济、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和现代金融更加协同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区域工业经济呈现出蓬勃生机与强劲韧性。全区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2家,2023年、2024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分别完成155.7亿元和177.8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9.9%和14.1%,连续两年领跑全市,走出了一条具有市中特色的工业高质量发展道路。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高建军

  产业能级不断跃升

  市中区充分发挥信息通信网、能源互联网“两张网”资源优势,持续激发产业内生动力。随着发展动能加速积蓄,一批掌握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勇立潮头,山东电力设备公司成为全省唯一掌握特高压交流变压器、换流变压器等核心技术的企业;西门子能源公司生产的海上风电变压器,市场占有率位居行业前列;金钟科技集团获得国际CM-MI5级软件成熟度最高认证,并获批行业内首个高精度衡器重点实验室,引领行业发展。一批重大项目筑牢发展根基,近三年,全区累计储备工业项目330个,总投资超900亿元,济中智立方、未来云谷、望岳智谷、大学科技园等新兴产业载体“串珠成链”,特别是济南都市工业承载区,正崛起成为抢占都市工业新赛道的核心高地。
  
  一批产业链群初具规模,人工智能产业集聚极视角、商汤科技等重点企业40家,规划建设算力达4600P,聚焦“高算力、大模型、强应用”,先后实施了未来云谷智算中心、中科超级云等重大载体建设,构建二环南路人工智能产业带。新能源装备产业汇聚产业链上企业50家,2024年实现产值70.4亿元,带动“山东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区”成为“双省级战略”产业集群,同期产值超340亿元。空天信息产业聚集重点企业15家,设立空天信息创新中心,鹰格信息、思极科技的创新成果入选市级场景能力清单,2024年实现营收131.6亿元。高端软件产业拥有国科 数控、东玺技术等重点企业37家,打造市级以上优秀产品案例220个,其中国家级14个,2024年产业规模达354亿元。汽车产业聚焦新能源车整车制造与核心零部件生产,积极引进重大项目、培育优质企业,百亿级产业集群正快速崛起。

  数实融合纵深推进

  市中区坚持将数字化、智能化作为转型升级核心引擎,深入实施“智改数转”行动,全面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数字基座持续夯实,累计建成5G基站5481个、确定性网络1.45万公里,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强力支撑。技术赋能成效显著,成功打造国家级、省级试点示范15个。其中,国网电力的“火石”平台覆盖全省16市133个行业,连接工业设备超170万台,国内首次实现了省域分行业、分地区全社会用电量日计算,获评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山推建友创新融合5G技术与混凝土搅拌设备,推出智慧云服务管理平台,成功入选工信部5G工厂名录。数字产业加速壮大,培育未来集团、北方智企等亿元级数字化服务企业13家,2024年全区规模以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达156.1亿元,先后获评山东省“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和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成效明显区”以及“DCMM 贯标先进区域”,数字化浪潮澎湃向前。

  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市中区坚持政策、服务与要素协同发力,全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政策体系精准完善,出台《市中区“十大产业链群”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6年)》《市中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24—2026年)》,持续强化顶层设计。企业服务效能跃升,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牵引,深化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在全市首推《优化营商环境对标对表提升工作办法》,持续擦亮“来市中·事事中”品牌。科技投入成果丰硕,2024年全区登记技术合同1400余份,成交突破100亿元;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家、省级专精特新54家,数量均较上年翻一番;省级瞪羚企业22家,同比增长2.6倍,培育数量创历史新高。人才高地加速构筑,年均引进海外留学人员300余人、青年人才2万余人,近三年集聚海内外院士22名、市级及以上人才400余名,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观察】
  
  市中区:全力打造都市工业市中样板
  
  今年是工业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决胜收官之年。记者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市中区将大力弘扬惟实励新精神,进一步聚焦全市“13+34”标志性产业链体系,立足市中区“3+2”主导产业定位,坚持生态、载体、场景、基金“四轮驱动”,用好“两张网”资源,加速构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国际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都市工业市中样板。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高建军

  以生态建设推动产业聚合
  
  市中区将紧扣“聚焦高端、沿链聚合、做优生态、集群发展”思路,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以打造根植性强、竞争力突出的特色产业集群为目标,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深入开展以商招商、平台招商、场景招商、资本招商,重点培育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产业集群,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合作、开放共享的创新体系,推动企业之间协同合作、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新质生产力与生态系统的深度融合。预计2026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将突破240亿元,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60%。

  以载体支撑构筑产业高地
  
  市中区将依托“一区多园”布局,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积极争创省级经济开发区,聚力打造济南都市工业承载区。坚持规划先行、突出项目带动、优化全程服务,充分发挥中心城区要素汇集、交通便利、配套齐全的资源优势,深入推进园区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建设,率先在全市推动M9产业用地落地,持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高起点、高标准构建中心城区内产业聚链、技术融创、人才汇智、生态友好的新型产业园区,奋力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高度适配的现代化产业新高地。目前,正以党杨路为轴线,率先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电力装备等5个新型产业园区,持续塑造市中产业竞争新优势。

  以场景赋能驱动智造升级

  市中区将坚持以场景牵引、需求导向为路径,深化实施“工赋泉城”行动计划,推动成立应用场景研究院,系统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升级与场景创新。大力推进“千兆城市示范区”建设,实现5G网络深度覆盖和规模化应用。持续强化校地企协同,促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与成果高效转化,推动机器人等更多“硬科技”落地专业园区。积极引导企业深化“上云用数赋智”,“一业一策”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聚力打造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晨星工厂、5G全连接工厂,加速人工智能在智慧教育等领域的“AI+”场景落地,预计2026年,累计培育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5个以上。

  以基金带动激发产业动能

  市中区充分发挥基金带动引领作用,进一步完善“科技—产业—金融”服务体系,探索打通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聚焦全市重点产业方向,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基金资源,精准匹配项目需求,引进头部投资管理机构,实现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和专业化管理的有机统一。目前,我们已与交银资本等12家投资机构达成合作意向,计划组建产业投资基金等5类基金,储备总规模突破80亿元,加速打造“百亿级基金群”。首批组建的交银AIC基金、齐鲁新质生产力基金等24亿元基金(群)预计于8月底前全部落地,将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精准、有力的全周期金融保障,全面解决产业发展现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