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聚焦产业需求,推动跨境合作落地

上海合作组织产业链供应链青岛会议举行
        7月18日下午,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大会的重要板块——上海合作组织产业链供应链青岛会议在青岛上合建国饭店举行。作为本次大会的核心议程之一,本次会议同步举行物流运输、新能源产业、装备制造技术和数字经济领域的四场国际合作对话对接会,聚焦实体产业需求,推动跨境合作落地。

  物流运输:打造欧亚陆海联运新枢纽

  以上合之“路”畅通开放之“路”。在物流运输国际合作对话对接会上,中欧班列(济青)国家集结中心青岛枢纽正式揭牌,青岛作为“上合快线”核心节点的地位进一步强化,正在加速成为上合组织国家面向亚太市场的“出海口”。
  
  据悉,中欧班列(济青)国家集结中心由济南市与青岛市联合建设,于今年1月获批。其中,中欧班列(济青)国家集结中心青岛枢纽项目规划建设中欧班列集结操作中心、跨境电商中心、供应链金融中心、大宗商品期货交割中心、进口粮食监管中心、国际冷链中心等六大中心,建设“物流+贸易+金融”的聚链式产业发展区,提高上合示范区中欧班列的综合服务能力。
  
  现场,上合示范区管委与中远海运签署合作协议,山东高速齐鲁号投资发展公司与厦门国贸等6家企业完成中欧班列集结中心首批入驻签约。

  新能源产业:共筑绿色技术合作体系

  以“绿色丝路·上合共赢”为主题的新能源论坛上,技术合作成为焦点。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介绍了国际领先的压缩空气储能技术,中科院青岛能源所带来了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创新方案。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分析了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与国际合作路径,华为数字能源推介了构网型技术及数字赋能新能源。
  
  山东能源集团主持的对话沙龙中,华为、东方电气等企业代表围绕新能源全球合作和对外贸易开展对话。
  
  近年来,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成果文件多次提出推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同时,在共建“一带一路”、金砖等多双边机制下,中国与上合组织国家不断推动能源合作。此外,可再生能源技术转移和经验分享加速推进。上合组织国家资源、市场、技术互补性不断增强,可再生能源合作拓展出广阔前景。

  装备制造:搭建产能对接新桥梁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制造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智能制造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市场需求的推动,让智能制造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装备制造技术论坛以“新质领航智造未来”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俄罗斯等多国工商机构和采购商参与。山东重工、潍柴雷沃、豪迈集团等省内龙头企业展示了山东装备制造能力。
  
  同时,上合示范区对上合装备制造产业园进行了推介,作为承接国际产能合作的核心载体,今年5月竣工的上合创新智造产业园重点集聚高端装备、电气电子设备制造等优势产业,以及物流、贸易、培训等配套服务业,构建企业生产基地、研发服务平台,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园区。

  数字经济:启动跨境数据合作新机制

  近年来,作为数据创造和消费大国,中国在该领域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参与相关国际规则制定,发布“上合码”等跨境信用领域,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数字经济对接会上,上合示范区“数据跨境服务专区”正式揭牌,为区域内数据安全有序流动建立基础设施。由浪潮云、海尔海纳云等企业共同发起的上合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联盟宣布成立,推动大模型技术在上合国家的产业化应用。
  
  本次上海合作组织产业链供应链青岛会议通过四场平行对话对接会立体化展示了上合组织国家间物流、能源、制造、数字四大领域的立体化合作网络。这些合作平台的建设,标志着上合示范区正从单一物流通道向多维度产业合作生态升级,为区域经贸合作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