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聚链成势 量质齐升

山东机器人产业的“智造”突围与生态重构
15日下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系列现场记者见面会 受访者供图
点击查看原图
        产业链作为现代产业发展的战略支撑体系,品牌则是驱动产业跃迁的核心价值引擎。7月15日下午,在济宁市珞石智能制造产业园,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系列现场记者见面会,围绕“山东打造机器人创新应用高地”主题与记者见面交流。
  
  据悉,近年来,山东省装备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24年全省装备产业规模超过3万亿元。而作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山东以“4+N”产业布局为核心,通过政策、技术、资本三重驱动,正加速构建覆盖工业、服务、特种及人形机器人的全产业链生态。
  
  从济南的测试验证平台到青岛的海洋机器人集群,从淄博的精密减速器到济宁的智能控制器,山东机器人产业正以“硬核”实力重塑北方制造业格局,并向全国机器人研发制造增长极目标迈进。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郑晓彤

  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山东路径”

  在这场以“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记者见面会上,来自济南、青岛、淄博、济宁的四家山东机器人“链主”企业带着“压箱底”的产品走到台前——从能干家务、爬山涉水的“生活助手”,到扎根工厂的“制造能手”,还有为精密制造“搭骨架”的“隐形冠军”,无不是山东千亿装备产业“好品牌”的缩影。
  
  作为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头部玩家”,珞石(山东)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庹华现场晒出了“成绩单”:2024年,企业工业机器人与柔性协作机器人整机销量突破8000台,稳居国产机器人出货量第四位,其中柔性协作机器人市占率更领跑全国。“我们的产品覆盖电子制造、汽车装配、船舶加工、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场景,从精密装配到重载作业,基本能满足工业企业‘一站式’需求。”庹华举例,某汽车厂引入珞石的柔性协作机器人后,产线换型时间缩短60%,良品率大大提高。
  
  如果说珞石是工业领域的“技术尖兵”,海尔机器人科技(青岛)有限公司则更擅长将机器人融入生活与工业的“智慧场景”。“早在2021年起,我们聚焦家庭服务机器人,依托海尔智慧家庭生态,打造了‘AI生活,智慧万家’的产品矩阵。”海尔机器人战略总监丛大超介绍。

  “我们的第二代人形机器人‘行者泰山’最近‘进化’了!”山东优宝特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长范永的展示引发关注——升级后的“行者泰山”不仅能完成爬楼梯、搬运重物等动作,更通过与人工智能团队的深度合作,装上了“智能大脑”。“现在的‘泰山’能识别复杂环境,主动规划路径等。”范永说,未来这款机器人将在更多的特种场景中“大显身手”。
  
  记者了解到,2025年6月发布的《山东省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下称《行动计划》),首次系统提出“4+N”区域布局:以济南、青岛为双核,淄博、济宁为两翼,打造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及特种机器人四大产业高地。目标到2027年,全省机器人制造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培育3家以上产值超20亿元的领军企业,并形成覆盖“研发-制造-应用-服务”的全链条生态。
  
  值得一提的是,《行动计划》中的四大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和此次记者见面会上的4家企业所在地相得益彰。

  四大高地构建产业生态圈

  根据《行动计划》,济南、青岛、淄博、济宁被赋予差异化定位,形成互补协同的产业格局。
  
  测试验证与标准制定高地——在济南。依托山东大学机器人中心,济南正建设国内领先的机器人测试验证平台,重点发展重载工业机器人(负载≥50kg)和高温强冲击特种机器人。2024年,济南重汽的焊接机器人生产线效率提升40%,带动全省汽车制造业机器人渗透率达35%。

  海洋与康养场景融合标杆——在青岛。青岛依托海尔、海信等企业,布局海洋工程机器人(如深海探测、管道维修)和智慧康养服务机器人(如助浴、康复训练)。2025年一季度,青岛家庭服务机器人销量同比增长120%,在老龄化率超25%的市北区,养老陪护机器人覆盖率已达40%。
  
  精密制造与特种作业集群——在淄博。淄博重点发展高精度弧焊协作机器人和矿用预警机器人。在机器人产业链中,精密减速器被称为“关节的心脏”。而纽氏达特行星减速机有限公司正是这一领域的“全球玩家”。“我们的精密行星减速机年出货量突破70万套,稳坐全国第一、全球第二;谐波减速机年产能达30万套,同样位列全国第二。”公司副总经理刘奇介绍,其产品精度误差控制在1弧分以内(1弧分约等于0.00029度),广泛应用于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高端装备,“很多进口设备都在用我们的减速机,因为它性价比更高、适配性更强。”
  
  智能控制器与集成应用高地——在济宁。依托山推股份、小松机械,开发智能控制器和农业机器人。2025年,济宁计划建设10个“机器人+农业”示范基地,推动粮食收割效率提升50%。

  “只有底层基础做扎实,才能努力应对越来越复杂、要求越来越高的应用场景。”在庹华看来,近年来,珞石机器人在汽车行业与小米、赛力斯等车企合作;在打磨、焊接、装配,特别是高精度力控装配等场景,实现了从产品到场景的闭环。
  
  刘奇透露,“为响应市场需求量的增长,纽氏达特今年年初投资6.7亿元,建设150万台精密减速机及关节模组的生产线。目前,内部已经孵化15家生态企业,后续将继续围绕机器人产业链,内部创业,延链补链。”

  从“政策输血”到“市场造血”
  
  “可以说,这些企业的崛起,离不开山东装备产业3万亿规模的‘土壤’,更得益于‘链式发展’的顶层设计。”山东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山东《行动计划》的出台,旨在通过政策扶持、场景开放、资本赋能,推动产业链从“单点突破”向“集群协同”升级。
  
  值得关注的是,在见面会上,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将全力推动山东省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概括为全链条发展、全场景应用、全要素保障的“三全”。
  
  在全链条发展方面,首先要做强产品链,将全力推动工业、服务、特种和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支持四类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其次要做优供应链,统筹机器人整机、零部件、软件系统、集成服务和新型材料的发展,实现全产业链协同共进,打造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
  
  在全场景应用方面,加快向农业、医疗、安全、社会服务等领域延伸,下大力气推动机器人产品融入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成为贴心的智能帮手。

  “广泛征集机器人产品需求和供给清单,推动各领域产品组团出道、矩阵出击,在更多场景落地应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装备产业处处长贺强表示,对优秀的机器人应用场景,通过“工赋百景”试点推广给予最高200万元奖补。
  
  在全要素保障方面,“真金白银”助机器人产业“强筋壮骨”,对人形机器人整机和核心零部件企业按规定分别给予一次性最高800万元、300万元奖励,对未来产业加速园建设给予最高600万元奖补。同时,优化布局一批机器人中试平台,推动建设机器人训练场,构建从训练到中试再到检测的全流程服务。
  
  此外,记者了解到,山东机器人产业的爆发,也离不开资本市场的强力支撑。今年一季度,人形机器人领域融资额同比增65%,优宝特完成B轮2亿元融资,估值超30亿元;珞石机器人推出“按需租赁”模式,企业可按月支付使用费,降低初期投入成本。
  
  山东机器人产业的崛起,既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缩影,也是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典范。
  
  在政策、技术、资本的协同发力下,这座北方经济大省正以“链式思维”重塑全球机器人产业版图。随着四大高地的协同创新与场景应用的深度渗透,山东有望在2027年交出一份“500亿规模、全球影响力”的答卷,为中国智能制造注入“山东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