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尼山书院红色经典公开课开讲
赓续民族血脉,致敬伟大抗战精神

李掖平(中)、周传艺(左)、逯艳从各自专业领域出发,与读者共同致敬伟大抗战精神 记者 王晓峰 隋东跃 摄

红色热土映照初心,红色资源绽放光芒。7月13日,2025年尼山书院红色经典公开课首讲开讲。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李掖平;山东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周传艺;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合作硕士生导师,临沂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逯艳从各自专业领域出发,与广大读者们共同致敬伟大抗战精神。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 实习生 梁柏林
经典作品书写抗战历史
矗立于民族记忆深处的伟大抗战精神,如不熄的火炬,照亮伟大复兴征程,指引中华儿女奋勇向前。
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公开课伊始,李掖平带领观众回溯这段烙印着红色印记的历史。“当我们回溯这段历程的时候,心里的感受是非常复杂的,既有激昂与骄傲,也有痛惜、哀悼和不舍,是无数人的牺牲和奉献,是无数人的前赴后继指引着中华民族一路前行。”
“致礼和致敬抗战精神,不仅仅是再次回溯中华民族基因中那段最耀眼的红色记忆。抗战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气神的一张名片,也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人能、中国人行、中华民族能、中华民族行。”李掖平表示。
文艺作品是抗战精神传承的重要桥梁。小说、诗歌、电影、电视剧等通过鲜活的人物与故事,让历史记忆更易引发共鸣。当厚重的历史与生动的文艺作品碰撞,则让历史有了更多元化的表达和更广阔的传播。李掖平说,“无论是小说、诗歌、报告文学,还是电影、电视剧等艺术形式,都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一段段跌宕的故事,展现着中华民族精气神的英雄主义情结和英雄豪杰的斗志昂扬,在广大听众、观众、读者心目中迅速引起呼应。”
“在对红色基因的一次次回望中,通过讲述一段段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通过讲述和解读一个个故事、一个英雄的过往、一首简短的街头诗,都会瞬间击打着我们的心灵。”李掖平举例分析,在读小说《四世同堂》和观看电视剧版作品的时候,人物身上的那种笃定和自信是传统精神中的遇惊不慌,遇险不急的基因。“中华民族的抗战历经漫长的14年,改变了很多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也唤起了中华儿女心中本就有的担当。在守家、守国、守疆土的信念和信仰的支持下,隐忍了大半辈子的祁老爷子抗争了,把整个家族推向了抗战的前沿,鼓励孙辈勇敢地去打击敌寇,这个人物的转折、变化和心声就是中华民族抗战历史的缩影。”
在李掖平看来,抗战文艺作品中,不管是爱国将领还是平民百姓,都写照着“中国”二字。“他们坚忍而又坚韧的精神,是支撑着抗战走向辉煌最有力的保障。此外,铁血飞扬中的柔情、浪漫、温暖人心的、闪烁着人性之光泽的爱情,同样也穿行在伟大的抗日战争过程中。爱情传奇点缀了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的书写。一面是同仇敌忾的奋战,一面是柔情似水的爱情支撑,呈现了完整、丰富、立体的抗战历史,共同写照了伟大的中国传奇。”
多元英雄展现民族精气神
公开课现场,周传艺对《平原游击队》《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血战台儿庄》等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形象进行了分类与描述。“抗战作品中的英雄形象是多元化的,既有正面战场的英雄,还有其他战场的英雄人物形象。此外,红色谍战的英雄人物形象和女性英雄形象也是抗战文艺作品中的常见形象。”
“男性英雄形象往往骁勇善战、阳刚外向,更多的承载民族气节。女性则更多是家庭伦理的形象,抗战文艺作品中也有许多男性化的女性英雄形象。”周传艺对赵一曼、江姐、吴琼花、王芳等较为典型化的女性形象,以及《鸡毛信》《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等作品中塑造的儿童英雄形象进行了简单概括与描述。
值得一提的是,乳娘、沂蒙红嫂等地域形象则是民族文艺作品的特色。逯艳现场讲述了以沂蒙红嫂为代表的沂蒙故事,其事迹让现场观众十分动容。“当地妇救会会长王换于抚养包括罗荣桓后代在内的80多个孩子,自己的四个孙子却因营养不良夭折,深刻诠释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民族精神;李桂芳带领32名妇女在水中用7块门板架起火线桥,支援战士抗战;沂蒙六姐妹两天内筹集5000斤粮食、摊制15万斤煎饼,还动员妇女清洗8500件军衣、赶制5000双军鞋送往前线……”当地流传的“最后一口粮做公粮,最后一匹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要送上战场”的民谣,正是沂蒙人民牺牲奉献精神的生动注脚。
本土故事映照红色齐鲁
红色热土山东,一段段烙印着革命历史印记的故事,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载体,在当地文学界和如今重数历史经典的记忆回眸中闪耀着绚丽的光彩。以这些光辉历史为素材,齐鲁大地上涌现出了以多种艺术形式对外传播的红色艺术经典。
“山东在地形上既有平原也有丘陵,这就使得抗战作品中既有正面战场的故事,也有其他战场的故事。”周传艺表示,对山东抗战作品的分析,除了叙述的主体,也要考虑主体的叙事。“山东在抗战题材创作中提供了大量故事和崔嵬、于洋、项堃、刘世龙等影人,成为抗战史中非常重要的文艺力量。”
逯艳从山东革命根据地开辟回溯历史,以鲁南、鲁中和胶东等地域为主线,讲述了山东本土的抗战史实。“鲁南地区的《铁道游击队》以枣庄、临城矿工与铁路工人的游击战为背景,塑造刘洪、李正等形象,这部作品有着非常严谨的革命现实主义精神,又呈现着山东本土的浪漫主义情怀。在处于鲁中的沂蒙地区,党报《大众日报》创刊,山东文协期刊《山东文化》刊发了大量的话剧作品,这些作品承继了延安地区秧歌剧的主题。胶东地区的乳娘事迹被改编为舞剧《乳娘》传承至今。此外,《胶东大众》等期刊也记录着当地的抗战印记。”
随后,逯艳以抗战初期的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为例,讲述东北沦陷后一对父女逃难卖艺引发观众共鸣的故事;周传艺介绍了电影《八百》《八百壮士》《八百壮士(默片)》等对同一历史史实的不同呈现,从大众化的文本形式视角,还原文艺抗战历程。
“抗战精神不仅仅成为历史岁月的光辉勋章,更成为中华民族精气神的支撑。我们将用更为光明的未来,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写进人类历史的光辉篇章中,来致敬、致礼伟大抗战精神。”李掖平总结道。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 实习生 梁柏林
经典作品书写抗战历史
矗立于民族记忆深处的伟大抗战精神,如不熄的火炬,照亮伟大复兴征程,指引中华儿女奋勇向前。
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公开课伊始,李掖平带领观众回溯这段烙印着红色印记的历史。“当我们回溯这段历程的时候,心里的感受是非常复杂的,既有激昂与骄傲,也有痛惜、哀悼和不舍,是无数人的牺牲和奉献,是无数人的前赴后继指引着中华民族一路前行。”
“致礼和致敬抗战精神,不仅仅是再次回溯中华民族基因中那段最耀眼的红色记忆。抗战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气神的一张名片,也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人能、中国人行、中华民族能、中华民族行。”李掖平表示。
文艺作品是抗战精神传承的重要桥梁。小说、诗歌、电影、电视剧等通过鲜活的人物与故事,让历史记忆更易引发共鸣。当厚重的历史与生动的文艺作品碰撞,则让历史有了更多元化的表达和更广阔的传播。李掖平说,“无论是小说、诗歌、报告文学,还是电影、电视剧等艺术形式,都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一段段跌宕的故事,展现着中华民族精气神的英雄主义情结和英雄豪杰的斗志昂扬,在广大听众、观众、读者心目中迅速引起呼应。”
“在对红色基因的一次次回望中,通过讲述一段段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通过讲述和解读一个个故事、一个英雄的过往、一首简短的街头诗,都会瞬间击打着我们的心灵。”李掖平举例分析,在读小说《四世同堂》和观看电视剧版作品的时候,人物身上的那种笃定和自信是传统精神中的遇惊不慌,遇险不急的基因。“中华民族的抗战历经漫长的14年,改变了很多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也唤起了中华儿女心中本就有的担当。在守家、守国、守疆土的信念和信仰的支持下,隐忍了大半辈子的祁老爷子抗争了,把整个家族推向了抗战的前沿,鼓励孙辈勇敢地去打击敌寇,这个人物的转折、变化和心声就是中华民族抗战历史的缩影。”
在李掖平看来,抗战文艺作品中,不管是爱国将领还是平民百姓,都写照着“中国”二字。“他们坚忍而又坚韧的精神,是支撑着抗战走向辉煌最有力的保障。此外,铁血飞扬中的柔情、浪漫、温暖人心的、闪烁着人性之光泽的爱情,同样也穿行在伟大的抗日战争过程中。爱情传奇点缀了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的书写。一面是同仇敌忾的奋战,一面是柔情似水的爱情支撑,呈现了完整、丰富、立体的抗战历史,共同写照了伟大的中国传奇。”
多元英雄展现民族精气神
公开课现场,周传艺对《平原游击队》《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血战台儿庄》等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形象进行了分类与描述。“抗战作品中的英雄形象是多元化的,既有正面战场的英雄,还有其他战场的英雄人物形象。此外,红色谍战的英雄人物形象和女性英雄形象也是抗战文艺作品中的常见形象。”
“男性英雄形象往往骁勇善战、阳刚外向,更多的承载民族气节。女性则更多是家庭伦理的形象,抗战文艺作品中也有许多男性化的女性英雄形象。”周传艺对赵一曼、江姐、吴琼花、王芳等较为典型化的女性形象,以及《鸡毛信》《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等作品中塑造的儿童英雄形象进行了简单概括与描述。
值得一提的是,乳娘、沂蒙红嫂等地域形象则是民族文艺作品的特色。逯艳现场讲述了以沂蒙红嫂为代表的沂蒙故事,其事迹让现场观众十分动容。“当地妇救会会长王换于抚养包括罗荣桓后代在内的80多个孩子,自己的四个孙子却因营养不良夭折,深刻诠释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民族精神;李桂芳带领32名妇女在水中用7块门板架起火线桥,支援战士抗战;沂蒙六姐妹两天内筹集5000斤粮食、摊制15万斤煎饼,还动员妇女清洗8500件军衣、赶制5000双军鞋送往前线……”当地流传的“最后一口粮做公粮,最后一匹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要送上战场”的民谣,正是沂蒙人民牺牲奉献精神的生动注脚。
本土故事映照红色齐鲁
红色热土山东,一段段烙印着革命历史印记的故事,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载体,在当地文学界和如今重数历史经典的记忆回眸中闪耀着绚丽的光彩。以这些光辉历史为素材,齐鲁大地上涌现出了以多种艺术形式对外传播的红色艺术经典。
“山东在地形上既有平原也有丘陵,这就使得抗战作品中既有正面战场的故事,也有其他战场的故事。”周传艺表示,对山东抗战作品的分析,除了叙述的主体,也要考虑主体的叙事。“山东在抗战题材创作中提供了大量故事和崔嵬、于洋、项堃、刘世龙等影人,成为抗战史中非常重要的文艺力量。”
逯艳从山东革命根据地开辟回溯历史,以鲁南、鲁中和胶东等地域为主线,讲述了山东本土的抗战史实。“鲁南地区的《铁道游击队》以枣庄、临城矿工与铁路工人的游击战为背景,塑造刘洪、李正等形象,这部作品有着非常严谨的革命现实主义精神,又呈现着山东本土的浪漫主义情怀。在处于鲁中的沂蒙地区,党报《大众日报》创刊,山东文协期刊《山东文化》刊发了大量的话剧作品,这些作品承继了延安地区秧歌剧的主题。胶东地区的乳娘事迹被改编为舞剧《乳娘》传承至今。此外,《胶东大众》等期刊也记录着当地的抗战印记。”
随后,逯艳以抗战初期的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为例,讲述东北沦陷后一对父女逃难卖艺引发观众共鸣的故事;周传艺介绍了电影《八百》《八百壮士》《八百壮士(默片)》等对同一历史史实的不同呈现,从大众化的文本形式视角,还原文艺抗战历程。
“抗战精神不仅仅成为历史岁月的光辉勋章,更成为中华民族精气神的支撑。我们将用更为光明的未来,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写进人类历史的光辉篇章中,来致敬、致礼伟大抗战精神。”李掖平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