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名校执念,该放下了!

        新闻源
  
  近日,江西瑞昌市第一中学3名高分考生高考志愿没报清华北大,受到班主任斥责。据报道,这名老师认为此事是“教育的失败”,并称“将以失望解散此群”。对此,该学校通报称:涉事教师作检讨,向学生及家长道歉。

  媒体圈  

  钱江晚报

  学生自愿填报清华北大,当然值得鼓励,但如果学校以追求“清北率”为办学目标,这就背离了教育宗旨。如果听凭这种思维和模式流淌,高考追求“清北率”,招聘员工追求“清北率”,这对中国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真的有利吗?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人,而不是上名校的机器。若能明白这一点,那位班主任不仅不会解散群聊,还会为学生按照自己心意做出选择而鼓掌欢呼。

  北京晚报

  教育本是让花成花、让树成树。高考志愿填报是让考生基于自身兴趣和志向,选择未来的发展道路。跑偏的教育观、扭曲的政绩观,看重的是名校光环,不尊重学生的个性。据报道,曾有考生为了“不浪费分数”,填报北大一门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最终退学转至技工学校就读。如果按老师的期待报了清华北大,就读后不顺心、不适合,学生的“失望”谁来负责?
  
  令人欣慰的是,3名高分学生最终按自己的意愿报了志愿。坚持自我判断,何尝不是教育的成功。教育部门应以此为鉴,改变“清北率”评价体系和“唯清北论”思维,让更多学校和老师卸下沉重的功利担子。“学校无好坏,专业无高低”,志愿报考,从来没有标准答案。即便志愿未报清北并非优选,也不能贴上“教育失败”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