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以创新布局资源版图,以理念引领转型发展

山东黄金集团绘就矿业发展新画卷

地矿工程公司绘就“生态修复+产业升级”新画卷(资料图)
点击查看原图
        在当下资源竞争激烈、追求高质量发展与绿色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山东黄金集团旗下成果斐然。山东黄金地勘集团推进三大攻坚行动,拓展地勘边界,加速资源并购与高效转化;冶炼公司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实现工艺突破、效益提升与绿色发展;地矿工程公司坚持“生态优先、创新驱动”,在生态修复、产业升级及智慧矿山建设方面取得突破,共同绘就矿业发展新画卷。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雨

  创新驱动资源储备升级

  在资源竞争愈发激烈的时代浪潮中,山东黄金地勘集团全面推进资源并购、矿山协同找矿、自有矿权勘查三大攻坚行动。通过系统性、前瞻性的战略布局,精心培育“资源林海”,为集团建成世界一流企业夯实资源根基。
  
  作为集团的勘探先锋,地勘集团突破了“地勘即探矿”的传统认知,带领员工不断拓展“地勘”的边界与使命,助力集团构建良性资源储备体系。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了解到,2023—2024年,地勘集团将资源并购视为“育苗”工作的核心。在国内,成功获取10余宗矿权,并购金资源当量达40.35吨,为集团储备了一批“希望之树”。新并购项目经进一步勘查,新增金资源当量24吨。
  
  2025年,地勘集团组建专项并购小组,20余名地质技术人员化身“矿权猎手”,在辽宁、河南、河北、新疆等地以及巴西、阿根廷等海外市场,精心筛选优质矿权。同时,通过“临时联合体”“风险探矿”等灵活合作模式,提升矿权并购效率。
  
  为了加速“储量清单”向“生产效益”转化,地勘集团坚持“勘为采、探为用”的原则,加大资金、技术和人才投入,力求让矿权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枝繁叶茂、蔚然成林”的良好状态。
  
  为确保项目在2026年达到转采条件,地勘集团在甘肃项目现场组织开展了勘查会战,将原本需要2年完成的工作压缩至1年,勘查效率翻倍。如今,这个通过招拍挂竞得、初始资源量33.3吨的项目,已展现出巨大的资源潜力,年底有望突破50吨大关。
  
  新疆项目的勘查成果同样令人振奋,从2023年11月竞得时3.7吨的初始储量,到2025年年底预计达到大型规模。内蒙古项目也演绎着“小矿变大矿”的过程,到2025年年底预计银金属量突破1000吨,将跻身大型银金矿行列。
  
  值得一提的是,地勘集团正积极推进“矿产勘查全流程数字化平台建设”,将人工智能引入矿权研判与成矿预测。预计年底即可实现矿体智能识别,为传统地勘行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推动勘查工作向智能化、高效化迈进。
  
  而这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也已在具体项目中得到了充分应用和验证。在山东焦家断裂带南延深处,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将区域地质结构转化为清晰的可视化数字模型。据介绍,焦家带南延找矿曾是一道难题,经过连续两年的勘查投入,已摸清找矿线索,正顺藤摸瓜探寻更大矿藏。自2023年以来,地勘集团项目技术人员借助大数据分析重构构造,在焦家断裂带南延开展联合勘查工作。数据显示,焦家南延项目取得了实质性找矿突破,将为矿山延长10年服务年限。在协同找矿工作中,地勘集团建立了“一矿一策”专项工作机制,根据不同矿山的地质特点与资源禀赋制定个性化方案。
  
  据了解,目前,地勘集团已为15家内部矿山提供“一站式”服务,通过技术创新、资源共享、经验互通,激活老矿山潜力,实现“老树长青”。其中,内蒙古项目通过钻探揭露多条矿体,年底预计新增5吨;河南项目预计年度新增5吨,2026年可提交勘探报告。

  工艺突破与绿色发展双提升

  在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冶炼公司以科技创新为强劲引擎,全力聚焦关键技术攻坚与生产工艺优化,不断推动多项重点技改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记者了解到,柱式分选技术作为新兴的微细物料分选技术,其对微细物料的精准捕捉堪称“沙中寻宝”。技术人员深入钻研、反复试验,采用“一粗一扫”浮选流程,通过精细调整浮选设备参数、精确把控药剂制度、强化流程管控,成功攻克技术难关。
  
  据介绍,这项技术突破“逆流碰撞”的柱浮选原理,形成由“柱浮选”到“柱分选”的方法创新,以其高富集比和高选择性的显著优势,为提升选矿产品质量、简化分选工艺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一成果大幅提升了铅金属的回收效率。
  
  与此同时,公司围绕“提指标、增效益”核心目标,以全流程精细化管理为重要抓手,在氰化浸出环节大刀阔斧地实施多项工艺革新。例如,氰化一车间,机械搅拌系统取代传统气力装置,矿浆如丝绸般均匀流转,同时强化磨矿细度控制,为金元素的充分解离创造了良好条件。此外,配套建立的氰化钠浓度智能监控系统,实现药剂用量的精准调控,这些“绣花功夫”让金浸出率突破天花板。1—5月,金总回收率同比升高0.1%,实现降本增效约500万元。
  
  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道路上,公司加速推进SART项目建设,全力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项目自启动以来,采用“倒排工期、压茬推进”的模式,各参建单位协同作战,克服了施工周期紧、技术要求高等困难。据了解,该项目引进国际先进的酸化—硫化—浓缩—中和工艺,能把铜、锌这些有价金属高效分离出来,使贫液转化为可循环利用的宝贵资源。
  
  按照施工计划,项目预计2025年6月进行单机试车。为此,公司制定详细的试车方案和操作规程,加强安全管理和应急准备,确保试车过程安全可控。通过科学规范的单机试车,为后续的联动调试和稳定运行奠定坚实基础,保障整个SART系统高效、安全、持续运行。项目投用后,将显著提升公司的环保治理水平,为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树立示范标杆。

  聚焦生态修复与智慧矿山

  在集团“转作风、促实干”的实践浪潮中,地矿工程公司坚持“生态优先、创新驱动”,致力于“生态修复+产业升级”的转型发展。在章丘区垛庄镇南明村南矿山,早期采矿遗留的露天采场与破损立面曾是群众心头的地质隐患,更是制约区域发展的生态负债。
  
  据介绍,公司打破“就修复论修复”传统思维,量身定制“坡面排险+危岩卸载+采坑回填+植被重建”综合治理方案。通过削坡减载消除崩塌风险、渣石回填平整场地1万余平方米,不仅将地质隐患转化为发展沃土,更超前对接地方产业规划,为引进天然饮用水厂量身定制“修复工程即产业基建”的一体化方案,同步完成厂区用地平整与配套道路建设,为企业节省成本超40万元。
  
  如今,这片曾经的“生态疮疤”已披绿装,7700平方米的生态植被如绿毯铺展,新引进的饮用水厂带动上下游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修复一片矿山、引进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的可持续闭环。这种“生态治理—产业导入—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成为资源型地区“生态价值转化”的标杆范式。
  
  在济南章丘区福康路以南的山东供销智能仓配和应急保障基地,作为2023年山东省重大实施类项目,其地下隐藏着7煤、9煤两层复杂采空区,勘查资料不详、空洞分布不明,犹如潜伏的“地质迷宫”。
  
  记者了解到,为破解困局,地矿工程公司创新成立了“党建+技术攻坚”团队。党员骨干带头组建技术专班,邀请山东科技大学专家与公司内部智库联合攻关,针对采空区“多层分布、空隙率高、积水复杂”的特点,创新采用“帷幕孔+注浆孔”协同工艺,通过315个钻孔、累计2.9万米钻进深度,注入3.7万立方米水泥粉煤灰浆液,在地下构筑起坚固的“安全屏障”。
  
  施工中,通过动态调整注浆参数、引入骨料充填工艺,确保治理后的场地满足高层建筑荷载要求,为后续智慧冷链、展销中心等设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顺利实现了“进度零延误、质量零缺陷、安全零事故”。
  
  在矿山治理领域,技术创新同样成果丰硕,不断推动着行业向更高效、更精准的方向发展。据了解,近期,地矿工程公司与山东科技大学联合搭建的“金属矿采空区精细探测与综合治理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平台传来捷报,双方技术团队成功应用孔内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为矿山采空区探测构建起“数字安全屏障”。作为测绘领域前沿技术,孔内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以“快、准、全”三大核心优势,颠覆传统矿山探测模式。激光发射系统每秒向全空间发射20万激光点,单日探测效率提升10倍以上,实现地下空间“动态速览”。空间分辨率达亚厘米级,采空区边界定位精度至毫米级,精准勾勒空区形态,为治理提供“毫米级”数据基准。通过点云数据融合构建1:1地下空间三维地质模型,直观呈现充填体体积、空区结构等关键参数,治理方案可“提前预览”,大幅提升决策科学性。
  
  此次突破是地矿工程公司深化产学研融合的典型实践。据介绍,地矿工程公司聚焦智慧矿山建设,与山东科技大学构建了“需求共研—技术共攻—成果共用”的全链条协同机制。重点布局开发多模态融合探测装备,提升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空区识别能力,构建采空区风险预警大数据平台,实现隐患动态监测与智能研判,探索“探测—治理—资源再利用”一体化技术路径,推动矿山循环经济发展三大技术攻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