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泰山要想成点事 先把球迷当回事

        “所以说嘛,也不是什么真爱,成绩好了就看看,不好了就骂骂,谁能像北看台(那样)球队好不好(都)喊一场”,当有球迷向王大雷倒苦水时,反倒被这位“前国门”呛了回去。球员心里憋屈能理解,但王大雷把火撒向球迷,这步子可就迈得有点大了。说到底,泰山队从上到下,怕是没几个真把球迷当回事的。

  泰山队又输球了,崔康熙又在赛后新闻发布会上整活了,这些大伙们都已经司空见惯。可这回球员在社交媒体上跟球迷杠起来,这事可能引发的一系列后续反应,需要引起注意。

  球队和球迷该是什么关系?欧洲足球早已给出过答案。记者在诺丁汉见过森林队主场的纪念墙,密密麻麻刻着一堆人名,既不是达官显贵,也不是传奇球星,就是些守了球队几十年的老球迷,当他们去世后,被俱乐部认定为球队历史的一部分。在欧洲人眼里,球迷从来都是球队的命根子,在英国是这规矩,在德国是这规矩,在西班牙还是这个规矩。

  中国足球底子薄,但球迷的分量可一点不轻。职业化那会儿山东队穷得叮当响,全省球迷给这支球队提供了太多的帮助和支持;2016年保级战,十轮不胜差点掉级,全省球迷自发挤满奥体,愣是用歇斯底里的嘶吼带出了蒙蒂略的梅开二度,把当时中超顶级强队江苏掀翻,这才保住了中超席位。

  中国足球跟欧洲路子不同,球队大多靠的是背后投资方的输血,而非通过球队自身的商业变现。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不少队都把球迷当空气,可球迷的重要性并不能被忽视掉。进一步说,国安、申花这些老字号,没一个不是球队与球迷间相辅相成的,不把球迷当盘菜,说白了就是球队文化没根,这种队在当今足坛,迟早得被大浪拍在沙滩上。

  上周末记者去邹城看泰山B队比赛,心里会有很多的感触。这座小县城满打满算120万人,却让记者看到了泰山队最纯粹的模样:那些年轻球员不是啥巨星,却在为团队荣誉和个人梦想全力拼搏;看台上的助威声远说不上专业,甚至像是穿越回甲A年代,可每声呐喊都扎在人心窝子里。赛后,韩鹏又一次带着小将们列队谢场,并满足球迷们的互动请求,跟一队某些大牌爱答不理的架势形成鲜明对比,当王昊斌的腿上缠着冰袋,还微笑着拿起手机跟球迷自拍,这画面谁看了不会欣慰呢?

  “说实在的,要图看高水平比赛,谁看中超啊?”返程路上记者突然琢磨过味儿来。打小跟着长辈看球,他们不关心五大联赛,世界杯也就凑个热闹,唯独泰山队的比赛场场不落。

  说到根儿上,泰山队能成老字号,靠的不是球星多牛,是山东人这股子乡土情。邹城那场球看完就明白了:山东球迷要的是支对得起“山东”二字的队伍,成绩很重要但不是完全必要,关键得有那个精气神。

  可话说回来,球迷又不是俱乐部老板,球员也不过混口饭吃。但泰山队这阵子幺蛾子不断,说到底还是球队文化虚得慌——这玩意儿看着虚,可要是缺了,队伍早晚得散架。

  泰山队得把自个儿当回事,球员得把球队当回事,最要紧的是,从上到下都得把球迷当回事。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李柏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