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济南市南部山区

绿水青山织锦绣 农旅融合绘新篇

柳埠音乐节
点击查看原图
川道村露营基地
点击查看原图
        在济南南部层峦叠嶂的群山中,一条条蜿蜒的村道串联起东罗园村的蔬菜大棚、十八盘村的绿色天然氧吧、拔槊泉村的济南名泉……
  
  南部山区,曾是“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僻静之地,如今却在乡村振兴的春风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南部山区立足生态禀赋,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为纽带、以文化为灵魂,探索出一条“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特色路径,书写着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高建军

  党建引领凝聚合力

  拔槊泉村,因一眼山泉——拔槊泉而得名,是济南市海拔最高的行政村,位于崇山峻岭之上,四季分明、风景秀美、空气怡人。拔槊泉是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泉水自石缝中流出,叮咚有声,常年清澈甘甜,从不枯竭。在漫长的岁月中,村民祖祖辈辈都与这处天然泉水和谐共生。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拔槊泉村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打造民宿旅游,给厌倦了城市喧嚣的人们提供了一处静谧、舒心的休闲之所。拔槊泉村党支部书记沈云涛表示,“我们村的廓庐民宿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集餐饮、旅游、赏玩于一体的高端民宿。通过民宿的住宿,拉动村民集体经济的收益,目前已连续三年实现集体经济收入攀升。”
  
  拔槊泉村实现蜕变的原因首先便是“筑牢党支部战斗堡垒,提高村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发展合力。”沈云涛说,在开展党建工作中,一方面,通过规范村“两委”干部及村内党员日常学习管理,把全村党员凝聚到党支部中来,让每一名党员在支部中都能充分汲取营养,向心力自然加强。另一方面,通过服务群众,发挥优秀党员干部模范引领作用,树立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与形象,凝聚力油然而生。

  如今,在南部山区党组织的“红色纽带”,正将分散的资源拧成乡村振兴的合力。
  
  东罗园村通过加强组织建设,以党建促产业发展。丰富党课内容,助力产业振兴。在党课学习中加入乡村产业振兴内容,结合各地产业发展模式进行案例教学,通过交流互鉴为合作社有效运转建言献策;组织外出参观学习,以标杆促提升。定期组织观摩本地头雁村产业发展情况,借鉴可行经验;发挥党员志愿服务队作用,为合作社发展提供人员保障。建立一支助力产业发展志愿服务队伍,在合作社各项工作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表现优异者可提供一定荣誉激励。
  
  借助济南市“万人下乡、千村提升”工程,东罗园村与派驻第一书记联合策划红色研学路线,串联周边红色教育基地和采摘基地,吸引千余人参与。

  特色种养蹚出致富路

  每年3月到6月,东罗园村的现代化蔬菜大棚里,西红柿、黄瓜等果蔬长势喜人。
  
  自2021年起,东罗园村成立了“罗园人家”合作社,将蔬菜采摘与观光、民宿结合,推出“吃住玩摘”一条龙服务。该村相关负责人介绍,“合作社发展定位是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进行深入互动,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体验、互动项目为卖点,将本村的特色农产品、网红景点、风情民宿等资源进行整合包装,打造‘采摘+观光+民宿’乡村旅游路线,让罗园人家的品牌效应走出去。”
  
  近年来,东罗园村不断聚焦农旅融合,助推产业项目提档升级。该村采取“美化+指引”的手段,对大棚周边线路人居环境进行整治,在采摘必经的路段铺设地毯;同时在大棚入口处设置采摘基地指引牌,并为每个大棚定制产品介绍广告牌,增强游客体验感。此外,该村与农科院合作不断优化种苗质量,培育试种新品种。
  
  南靠巍巍泰山,东依药乡森林公园,西临拔山凤凰山,幽幽的隐秘于青山绿水之间的十八盘村,立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蹚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独特道路。
  
  十八盘村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7%,是名副其实的“绿色天然氧吧”。该村依托自然优势,打造山水林田湖综合体,形成了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相结合的森林康养之路,逐步发展成为生态休憩田园,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来到这山青水秀的涵养之地,呼吸清新的自然空气,感受森林带来的独特气息和氛围。
  
  拔槊泉村则依托千年名泉和隋唐文化底蕴,蹚出“村集体+社会资本+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多方共赢的发展模式。游客入住拔槊泉村,既能品尝高寒小米、山野药材制成的养生餐,还能参与文化写生。如今,山东省文化馆写生创作基地也落户该村,通过画家的画作,推广南山的生态美景,也记录着拔槊泉村的乡村振兴之路。

  乡土风情留住乡愁

  近年来,南部山区深挖辖区文化资源,激活发展动能。
  
  拔槊泉村在原有风貌基础上,以“千年隋唐文化的传承地”“千年养生泉水的受益地”为核心定位,以“保护生态环境、提升环境品质”为宗旨,以“政府、村民、投资人多方共同受益”为目标,盘活现有生态资源,打造村民参与保护、管理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东罗园村加强文化建设,完善合作社品牌形象。注册“罗园河畔”商标,融入“罗园河畔有人家,泉水豆养更健康”的理念,设计统一的商标和包装,赋予农产品文化内涵。“乡村振兴不能丢了‘土味’,要留得住乡愁。”合作社相关负责人表示。
  
  同时,南部山区厚植文明乡风,滋养精神家园。比如,东罗园村创办小牛支书暖心食堂,为村内70岁以上老年人每周提供两次免费午餐。十八盘村借助山东省森林村居创建活动,在森林步道旁设置生态保护标语,引导游客和村民共同守护绿水青山。

  多方联动共绘新图景

  南部山区统筹资金和项目,立足南部山区特色产业基础,围绕都市农业、中草药种植、光伏发电、产业配套,支持各村发展特色产业。
  
  传统农业提档升级,积极吸引农业龙头企业参与产业发展,在柳埠街道曲吕峪村、突泉村,西营街道下降甘、大南营、营东峪、黑峪等村投入资金,采取“统一设计、多期建设”模式,建设运营“绑定”招标,签订不低于五年运营协议,精细化种植蔬菜水果,提高山地果蔬品牌影响力;支持全国文明村锦绣川艾家村产业发展,新建樱桃大棚2座;深度与省内蓝莓头部企业佳沃集团合作,在仲宫西泉泸片区建设12座高标准蓝莓种植示范棚。
  
  延展补强药材种植链条,“连片聚合”释放中草药产业集聚效能,继续扩建锦绣川金银花康养种植项目,在十八盘等5个村扩种近600亩金银花,不断延伸金银花产业链条,打造南部山区金银花山地药材品牌;在西营乔峪村连翘试种成功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扩种近千亩,覆盖周边红岭村、西岭角村、南龙湾村等村,连村并点,接通产业发展断点,逐步形成规模化效益,打造南部山区道地药材种植品牌。
  
  优化产业基础配套,在卧虎山水库南北片区6村蔬菜采摘园,实施面源污染防护与蔬菜产业配套设施提升项目;为解决果蔬储存、运输难题,在西营街道坔窝村新建冷库,在锦绣川井北村提升道路等产业配套。
  
  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在辖区13个村对原有破损道路及附属设施改造提升,改善人居环境及村道质量,方便村民出行,提升改善环境。
  
  从东罗园村的蔬果飘香,到十八盘村的林海涛涛,再到拔槊泉村的泉水叮咚,南部山区的乡村振兴实践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这里没有千篇一律的模板,有的只是因地制宜的探索;没有一蹴而就的奇迹,有的只是滴水穿石的坚持。
  
  未来,南部山区将继续以生态为底色、以产业为笔墨、以文化为灵魂,绘就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不断开创“富美南山”建设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