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济南市槐荫区玉清湖街道 民心映初心 实干惠民生

玉清湖畔书写共治共享幸福诗篇

“新农人”培育工程让人才链、创新链、价值链三链融合
点击查看原图
        从产业振兴的田间地头,到法治护航的街头巷尾;从民生服务的家长里短,到文化赋能的欢声笑语……在黄河臂弯与玉清湖碧波的交汇处,玉清湖街道正紧扣“党建引领”主线,书写着新时代基层治理的“玉清湖答案”。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邓家钰

  头雁领航激活共富引擎
  
  “过去种地靠天吃饭,现在跟着‘新农人’学技术、做电商,我家蘑菇年销售额翻了好几番!”村民代表站在田间地头喜悦地向记者分享。这一转变,源于玉清湖街道创新实施的“新农人”培育工程。“新农人”培育工程是街道通过构建“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人才赋能”新型农业农村发展体系,形成的“技能提升-产业升级-品牌增值”的良性循环,让人才链、创新链、价值链三链融合。
  
  截至目前,街道依托玉清湖党校以及农业龙头企业等资源,已成功举办农业技术、电商技能等专项培训3次。邀请“田秀才”“土专家”等现场授课,累计培育和孵化农文旅专业人才及本土能人70余名,成功开发并打响了“大李百合园”“田家庄羊肚菌”等五大地域文化IP农特产品品牌,同时依托大棚产业优势,重点培养了6名懂技术、会经营、能带动的复合型“新农人”骨干,形成了“头雁领航、雁阵齐飞”的生动局面。
  
  产业振兴的深层逻辑,在于党建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街道制定“一村一品”“一村一策”发展方案,通过“玉清红·棚聚”第一书记联盟,创新实施“村企共建”“联村共建”等合作模式,构建“3+X”产业增收体系,重点培育中药材种植、食用菌种植、花卉种植三大特色种植板块,同时成立玉清湖街道涉农扶持资金项目领导小组,建立项目“全周期”服务机制,推动大李庄村“食用百合种植大棚项目”、宋家桥村“西郊花卉现代化温室大棚项目”等6个项目早日落地见效。
  
  产业链延伸带来乘数效应。大李庄村相关负责人算起“生态账”:“我们与药企合作开发百合豆包、百合酱等衍生产品,构建起涵盖种球繁育、标准化采收、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体系,每亩增收4000元左右。”无独有偶,新庞庄村创新推出“艾上乐园”农旅综合体与“一分田”认养项目,常旗屯村的“屯里公社”以沉浸式乡村生活体验吸引市民打卡,龙王庙村依托黄河生态廊道,建成湿地公园与兰花种植基地,发展出集生态观光与花卉经济于一体的“美丽产业”。

  多元共治筑牢和谐基石
  
  “多亏街道的多元调解中心,我们4S店与消费者的误会当天就解决了!”经十西路汽车产业带相关车企负责人对“经十西路汽车带多元调解服务中心”赞不绝口。这是玉清湖街道法治建设的创新实践,是整合司法行政、社区治理、公共服务等多方资源,持续擦亮“法治玉清·同心同行”法治工作品牌,构建的“协商和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行业调解”的多元矛盾纠纷非诉化解新模式,目前已化解涉企纠纷50件,有效降低了车企经营风险。
  
  法治作笔绘就幸福底色。今年以来,街道持续抓实队伍建设和法治服务,开展城管、应急等各领域执法检查20次,排查整改各类隐患100余处,组织开展消防安全、防汛抗旱等培训10场,办理“12345”热线满意率各月排名均位于全区前列。同时,开展“沿着黄河去普法”“法治玉清·伴法随行”等普法活动,组织集中普法宣传17场次、发放宣传材料5000余份。创新培育出新庞村“大波热线”、朱庄村“朱庄好大姐”等一批接地气、见实效的乡村法治服务品牌,持续完善“品牌培育—资源整合—经验共享”机制。

  民生为本夯实治理基石。今年以来,街道社工站创新打造“服务+”模式:组织青年制作艾条并开展精神传承研讨;联动高校志愿者开展“互联网+助农”实践;针对残疾人群体建立“培训-就业-赋能”闭环机制,联合槐荫区残联对辖区“如康家园”的残疾人学员开展技能培训,搭建区域订单共享平台……社工站以专业化服务传递社会温度,构建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业支撑”的共建共治格局,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民生。

  民生服务温暖千家万户
  
  “现在的政府服务真是好,在家门口就能办业务!”北八里社区的王大爷在办理完低保业务后由衷感叹。玉清湖街道创新打造“流动服务站”,工作人员携带最新政策走街串巷,通过“一站办结”窗口为群众提供低保申请、医保咨询、就业帮扶等一站式服务,让“群众跑腿”变为“干部上门”。

  “双线赋能”破壁垒。街道联合民生事务办公室与便民服务中心,创新“1+1>2”服务模式,整合民政救助、就业帮扶、医疗援助等资源,为困难家庭定制“救助+就业”组合方案。在宋家桥村联合办公中,工作人员不仅现场解答低保、残疾人补贴等政策疑问,还结合乡村振兴需求,带来孝善扶贫、雨露计划等发展类政策,实现“民生服务暖心,乡村振兴助力”。

  “三进村居”再深化。在前期“破冰行动”与“双线赋能”基础上,玉清湖街道近期启动了第三次“进村居、解民忧、润民心”专项行动,以“三进村居”为抓手推动服务效能再升级,聚焦前两次高频反馈的“医疗救助”难题,工作人员携带定制版“救助明白纸”深入村居,以“划重点”式讲解将平均咨询时长缩短40%。家住常旗屯村的王大妈拿着明白纸欣喜道:“以前看政策文件像天书,现在这张纸写得清清楚楚!”

  “一村一策”解民忧。为确保服务精准对接需求,街道建立“三步走”调研机制:前期“敲门问需”梳理出医疗救助、临时困难帮扶等6类高频需求;现场“双向互动”记录个性化诉求;后期“数据赋能”制定《“一村一策”服务清单》,匹配专项资源。目前,街道已建立22个村居的“民生需求台账”,培训22名村居协理员成为“政策明白人”,并推出“玉润民生日历”,按月预告政策宣讲、义诊义修等活动,让服务从“一时暖”变为“一直暖”。
  
  敬老爱老树新风。在养老服务领域,街道打造“清力助老”品牌,联动爱心企业资源。今年3月,企业家张志豪、李新琪夫妇向玉清湖敬老院捐赠全自动麻将机、优质牛奶等物资,关注老人精神文化与营养健康需求。敬老院同步推进“希望田园”菜地工程,将闲置荒地改造为有机菜园,老人亲自耕种、采摘,既享受劳动乐趣,又吃上放心蔬菜。

  品牌活动凝聚奋进力量
  
  “我们把政策编成快板,群众听得懂、记得住!”在“声动玉清”理论宣讲现场,党员代表向记者分享。今年以来,在槐荫区委宣传部的统一领导下,街道依托“理响满槐”宣讲品牌,持续深化“声动玉清”品牌建设,先后举办街道“声动玉清”理论宣讲初赛和复赛,同时,积极鼓励宣讲员深入各村(社区)理论宣讲室、文化广场、农村大集等场所,开展各类宣讲活动50余场,通过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在辖区内营造了浓厚氛围,有效凝聚了人心,汇聚了力量。
  
  体育精神激活全民活力。在槐荫黄河生态半程马拉松赛道上,3000名跑者穿越湿地绿道,感受“水清岸绿,鸢飞鱼跃”的生态治理成果。近年来,玉清湖街道以“群众体育筑基、竞技体育攀峰、体育文化铸魂”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全面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累计举办了40余场群众性赛事,吸引了近四千人次参与。街道以“七星五龙”体育品牌为引领,构建了覆盖老、中、青的全龄化体育服务体系,真正实现了“全龄共享,全民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