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市中区
党建引领风帆劲 文明花开满市中

市中区“学雷锋·文明实践我行动”主题活动

从老旧小区的蝶变到校园里的朗朗书声,从企业车间的忙碌身影到社区广场的欢声笑语……在济南市市中区,文明是融入城市血脉的基因。2025年5月,当市中区杆石桥街道办事处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等消息传来,这座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再次引发关注。这并非偶然,而是市中区长期深耕、久久为功的必然结果。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邓家钰
深耕育人沃土 培育时代新人
“我们不是要塑造完美无缺的‘高大全’形象,而是要发现那些平凡生活中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普通人。”市中区相关负责人一边整理着“身边好人”档案,一边向记者分享。截至目前,市中区累计选树“中国好人”“山东好人”“济南好人”等各级身边典型81人,选树全国道德模范等各级道德模范31人。这些典型中,有赡养英烈父母、累计投入近1000万元弘扬孝道的裴树清,有危急时刻用身躯为生命开辟通道的乔威,有扎根社区、用脚步丈量民情的谭欣……他们的故事通过“新视中APP”“市中头条”等新媒体平台,以及“德润市中”道德模范巡展,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市民茶余饭后的谈资,更成为教育孩子的鲜活教
材。“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在市中区得到了生动地诠释。王美华家庭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作为社区书记,王美华将“孝敬、友善、奉献、勤俭”的家风带入社区,影响带动着街坊邻里;作为妻子和母亲,她与丈夫相濡以沫,为孩子树立了榜样,女儿暑假担任社区四点半课堂的“非在编专职老师”,用美术特长为社区孩子们义务授课。这个“全国最美家庭”,用行动诠释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深刻内涵。
与此同时,市中区坚持办好“没有围墙的学校”,打造多样化育人场景,推进“经纬三名”培养工程,创建全市首个K15+教育联盟品牌,实现“幼-小-初-高”全学段贯通式一体化人才培养,设立了105所社区家长学校,实现家庭教育实践场所100%全覆盖,通过“家校社政研”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网络。
在济南实验初级中学,“精诚”二字不仅仅是校训,更是融入师生血液的精神基因。学校构建“大思政”格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从“党的光辉耀泉城”课程到“模拟政协”活动,从“十四岁青春礼”到“母亲河三十公里徒步”研学,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成长。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培养的不是只会读书的学生,而是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这种理念也得到了实践的检验,自1993年建校以来,山东省济南实验初级中学历经32年风雨洗礼,用熹微却炽热的精诚灯火,成功点亮了校园文明的浩瀚星河。
全民共建共享 共绘文明画卷
“家门口就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真是方便。”家住乐山小区的张大爷感慨地说。近年来,市中区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建成投入使用各类阵地200余处,实现了区、街道、社区(村居)三级全覆盖。这些阵地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充满温情的“百姓之家”。在这里,居民可以参加政策宣讲、科普宣传、文化娱乐等各种活动,可以享受便民服务、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等贴心服务。
“爱心集市”“社区老饭桌”“法在身边”……这些贴近民生、贴近实际的项目,是市中区文明实践的生动写照。市中区因地制宜建立文明实践项目库,孵化出230余个文明实践项目,其中“和润经纬”品牌下的49个项目更是成为示范标杆。这些项目涵盖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身体育服务五大平台,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需求。在实践活动主题上,结合“我们的节日”“五为”志愿服务、倡树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等主题,市中区年均开展各类文明实践主题活动近5500余场次,年均组织举办“一城大爱暖泉城·爱心集市”、睦邻市集、公益市集等180余场次,极大丰富了辖区居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在市中区,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全区组建了2000余支新时代文明实践队伍持续拓展和丰富现有阵地和队伍。他们活跃在社区、学校、企业、农村,开展扶贫帮困、环境保护、文明劝导等志愿服务活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精绣城市双面 焕发文明新颜
市中区以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市政设施提升、城市管理提标等工程。乐山小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杆石桥街道办事处乐山小区社区作为老旧小区的典型,在小区环境改善提升上直面问题、挑战难题,按照“拆、绿、疏、清”的思路,实施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标本兼治、整体推进,对小区展开环境综合整治。同时,精心打造中心广场1个,休闲小广场5个,增设小花坛微景观33处,不但有效改善辖区环境,也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健身好去处。针对小区停车难问题,街道和社区还联合交警、山东大学道路交通专家团队,对小区进行交通微循环改造,推行半封闭管理、“港湾式停车”,实现居民停车更方便舒心。
让城市更具吸引力。“在市中区投资兴业,我们感到很舒心、很放心!”一位市中区企业相关负责人如是说。市中区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文明创建的重要内容,创新“一站办结、三站分流”服务模式,打造“桥·帮办”服务品牌,实现政务效能再升级。同时,深化“驿站式”服务,建成全区首个企业服务驿站分站“梦享家”,为企业提供“私人订制”点单式服务。这些举措有效提升了城市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吸引了更多企业和人才来市中区投资兴业。
让文明新风吹遍田野。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市中区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一方面,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另一方面,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文化惠民等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通过“扎气球破陋习”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村民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尚。
示范带动 弘扬文明新风
在市中区,一个个先进典型就像一面面旗帜,引领着社会文明新风尚。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裴树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不仅在家庭中践行孝道,赡养英烈父母,在企业中弘扬孝道文化,设立“孝心工资”,还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参与扶贫济困、尊老敬老等公益活动。他的善举感动了无数人,也影响了无数人。
“当时只想着救人,没想别的。”回忆起那场车祸救援,“济南好人”乔威分享道。这位普通市民在肇事车辆着火的危急时刻,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向难而行,用自己的身躯,为生命开辟“通道”,托举起希望。
“文明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杆石桥街道以文明单位创建为抓手,坚持常态长效、提质增效、发展成效、民生实效“四效并举”,不断深化文明创建内涵,提升文明创建水平。
当夕阳为英雄山披上金纱,当护城河的涟漪映着万家灯火,济南市中的文明故事仍在继续。这里,有党建引领的坚定步伐,有凡人善举的温暖光芒,更有全民共建的磅礴力量。展望未来,市中区将继续厚植精神力量,深耕文明沃土,培树时代新风,让文明之花在经纬之间绽放得更加绚烂多彩。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邓家钰
深耕育人沃土 培育时代新人
“我们不是要塑造完美无缺的‘高大全’形象,而是要发现那些平凡生活中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普通人。”市中区相关负责人一边整理着“身边好人”档案,一边向记者分享。截至目前,市中区累计选树“中国好人”“山东好人”“济南好人”等各级身边典型81人,选树全国道德模范等各级道德模范31人。这些典型中,有赡养英烈父母、累计投入近1000万元弘扬孝道的裴树清,有危急时刻用身躯为生命开辟通道的乔威,有扎根社区、用脚步丈量民情的谭欣……他们的故事通过“新视中APP”“市中头条”等新媒体平台,以及“德润市中”道德模范巡展,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市民茶余饭后的谈资,更成为教育孩子的鲜活教
材。“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在市中区得到了生动地诠释。王美华家庭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作为社区书记,王美华将“孝敬、友善、奉献、勤俭”的家风带入社区,影响带动着街坊邻里;作为妻子和母亲,她与丈夫相濡以沫,为孩子树立了榜样,女儿暑假担任社区四点半课堂的“非在编专职老师”,用美术特长为社区孩子们义务授课。这个“全国最美家庭”,用行动诠释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深刻内涵。
与此同时,市中区坚持办好“没有围墙的学校”,打造多样化育人场景,推进“经纬三名”培养工程,创建全市首个K15+教育联盟品牌,实现“幼-小-初-高”全学段贯通式一体化人才培养,设立了105所社区家长学校,实现家庭教育实践场所100%全覆盖,通过“家校社政研”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网络。
在济南实验初级中学,“精诚”二字不仅仅是校训,更是融入师生血液的精神基因。学校构建“大思政”格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从“党的光辉耀泉城”课程到“模拟政协”活动,从“十四岁青春礼”到“母亲河三十公里徒步”研学,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成长。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培养的不是只会读书的学生,而是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这种理念也得到了实践的检验,自1993年建校以来,山东省济南实验初级中学历经32年风雨洗礼,用熹微却炽热的精诚灯火,成功点亮了校园文明的浩瀚星河。
全民共建共享 共绘文明画卷
“家门口就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真是方便。”家住乐山小区的张大爷感慨地说。近年来,市中区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建成投入使用各类阵地200余处,实现了区、街道、社区(村居)三级全覆盖。这些阵地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充满温情的“百姓之家”。在这里,居民可以参加政策宣讲、科普宣传、文化娱乐等各种活动,可以享受便民服务、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等贴心服务。
“爱心集市”“社区老饭桌”“法在身边”……这些贴近民生、贴近实际的项目,是市中区文明实践的生动写照。市中区因地制宜建立文明实践项目库,孵化出230余个文明实践项目,其中“和润经纬”品牌下的49个项目更是成为示范标杆。这些项目涵盖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身体育服务五大平台,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需求。在实践活动主题上,结合“我们的节日”“五为”志愿服务、倡树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等主题,市中区年均开展各类文明实践主题活动近5500余场次,年均组织举办“一城大爱暖泉城·爱心集市”、睦邻市集、公益市集等180余场次,极大丰富了辖区居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在市中区,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全区组建了2000余支新时代文明实践队伍持续拓展和丰富现有阵地和队伍。他们活跃在社区、学校、企业、农村,开展扶贫帮困、环境保护、文明劝导等志愿服务活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精绣城市双面 焕发文明新颜
市中区以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市政设施提升、城市管理提标等工程。乐山小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杆石桥街道办事处乐山小区社区作为老旧小区的典型,在小区环境改善提升上直面问题、挑战难题,按照“拆、绿、疏、清”的思路,实施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标本兼治、整体推进,对小区展开环境综合整治。同时,精心打造中心广场1个,休闲小广场5个,增设小花坛微景观33处,不但有效改善辖区环境,也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健身好去处。针对小区停车难问题,街道和社区还联合交警、山东大学道路交通专家团队,对小区进行交通微循环改造,推行半封闭管理、“港湾式停车”,实现居民停车更方便舒心。
让城市更具吸引力。“在市中区投资兴业,我们感到很舒心、很放心!”一位市中区企业相关负责人如是说。市中区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文明创建的重要内容,创新“一站办结、三站分流”服务模式,打造“桥·帮办”服务品牌,实现政务效能再升级。同时,深化“驿站式”服务,建成全区首个企业服务驿站分站“梦享家”,为企业提供“私人订制”点单式服务。这些举措有效提升了城市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吸引了更多企业和人才来市中区投资兴业。
让文明新风吹遍田野。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市中区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一方面,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另一方面,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文化惠民等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通过“扎气球破陋习”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村民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尚。
示范带动 弘扬文明新风
在市中区,一个个先进典型就像一面面旗帜,引领着社会文明新风尚。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裴树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不仅在家庭中践行孝道,赡养英烈父母,在企业中弘扬孝道文化,设立“孝心工资”,还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参与扶贫济困、尊老敬老等公益活动。他的善举感动了无数人,也影响了无数人。
“当时只想着救人,没想别的。”回忆起那场车祸救援,“济南好人”乔威分享道。这位普通市民在肇事车辆着火的危急时刻,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向难而行,用自己的身躯,为生命开辟“通道”,托举起希望。
“文明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杆石桥街道以文明单位创建为抓手,坚持常态长效、提质增效、发展成效、民生实效“四效并举”,不断深化文明创建内涵,提升文明创建水平。
当夕阳为英雄山披上金纱,当护城河的涟漪映着万家灯火,济南市中的文明故事仍在继续。这里,有党建引领的坚定步伐,有凡人善举的温暖光芒,更有全民共建的磅礴力量。展望未来,市中区将继续厚植精神力量,深耕文明沃土,培树时代新风,让文明之花在经纬之间绽放得更加绚烂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