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峄城区 小石榴撬动大产业
枣庄峄城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万亩榴园

石榴红了,产业火了。在山东枣庄峄城区,一颗颗饱满的石榴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传奇篇章。《枣庄市着力塑造石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入选山东省委改革办2024年度改革精品案例,这座有着两千年石榴种植史的古邑,正以破竹之势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改革新篇。
◎文/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董雪
◎图/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晓峰 隋东跃
从“一颗石榴”到“红火日子”的富民实践
2023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枣庄视察时指出:“人们生活水平在提高,优质特产市场需求在增长,石榴产业有发展潜力。要做好品牌、提升品质,延长产业链,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带动更多乡亲共同致富”,为枣庄石榴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4年1月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枣庄石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更是明确了支持枣庄发展石榴产业的具体政策措施,为枣庄石榴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同年10月,山东省枣庄市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出台《枣庄市石榴产业发展促进条例》,这是全国首部石榴产业专项法规。
近年来,枣庄市以打造全国石榴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目标,聚焦全链条创新、全要素集聚、全业态融合,通过建设种质高地、改良种植技术、提供生产社会化服务推动石榴种植提质增量,促进产品供给向“精品化”转型;通过卡位招商、培强龙头企业、多层产品开发、双线联动推广推动石榴加工扩容向深,引导市场消费向“高端化”转型;通过盆景盆栽产艺融合、业态创新文旅融合、模式创新深化城乡融合,推动石榴产业延伸融合,实现品牌培育向“具象化”转型,石榴产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更加明显。2024年枣庄市石榴全产业链产值突破48亿元,同比增长20%,石榴产业成为乡村振兴“强引擎”。
作为枣庄市石榴产业的核心引领区,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枣庄时,专程来到峄城区冠世榴园石榴种质资源库,留下“让老百姓过上像石榴果一样红红火火的日子”的殷切期望。“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把石榴产业作为富民强区的重要支柱来打造。把石榴产业做到春观叶、夏赏花、秋尝果、冬品韵的业态创新。”峄城区副区长仲维光表示。
科技赋能,筑牢种植根基
山东出台12条政策支持枣庄,硬核点名峄城石榴。走进国家级石榴种质资源库,473份珍稀种质资源静静陈列,这里是全国最丰富的石榴基因宝藏库,从观赏型到食用型,从传统品种到太空育种新品,应有尽有,为石榴产业的发展构筑了最坚实的根基。
为解决石榴种植中的难题,当地科研人员多年来不懈努力,成功培育出“秋艳”“霜艳”等国家级良种。这些良种的诞生,破解了裂果、存储等行业痛点,通过定向选育技术,峄城石榴亩产提升了20%,良种覆盖率也持续攀升。
同时,投资2.5亿元建设的智慧种植示范园,更是为传统农业披上了科技的“外衣”。在这里,12万亩石榴园实现了墒情监测、水肥一体等数字化管理,极大地提高了种植效率和石榴品质,让古老的石榴种植产业焕发出新生。
在峄城,石榴早已突破了鲜果销售的单一模式,走向了多元化深加工的道路。王老吉产业园内,5G智能生产线高速运转,将石榴转化为气泡饮等饮品。不仅如此,石榴籽还变身为高档化妆品原料,石榴的价值得到了充分挖掘。
从酵素煎饼到功能饮料,从石榴精油到特膳食品,38种新品不断拓展着石榴产业的价值链。如今,峄城已成为国内最重要的石榴精深加工产业集聚区之一,众多深加工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通过中国枣庄石榴综合交易中心,借助电商直播等渠道销往日韩、欧盟等地,实现了“全国石榴看枣庄”的产业雄心。
峄城在营销模式上也不断创新。采用工厂直播的方式,以生产线为背景实时带货,凸显“现做现卖”的新鲜感,成功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群体。同时,走高端化路线,针对高端市场需求,开发大健康产品、特膳食品等,直接触达C端用户。与传统石榴产区依赖批发市场的模式不同,峄城通过场景化营销与高附加值产品开发,显著提升了产业利润。
三产融合,书写文旅传奇
在冠世榴园,这里每年接待游客达200万人次,成为了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板。据考证,我国的石榴最初是由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带回国内,开始在我国栽培的。枣庄石榴种植可追溯至西汉时期,后于明代成林、清代成园,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峄城依托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将“峄城石榴”与历史名人IP相结合,强化了文化认同。同时,通过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认证,并获得地理标志保护,还得到了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政府专项扶持等政策加持,形成了难以复制的品牌护城河。
峄城创新打造了“种赏加销”四维体系。一产实现标准化种植,覆盖80 余品种;二产的5G智慧工厂良品率达99.9%;三产融合文旅,开发了主题民宿、文创产品等;销售端则通过电商等渠道,将石榴产品推向全国乃至世界。
其中,盆景产业异军突起,500余家盆景企业让石榴树变身“摇钱树”。作为“中国石榴盆景之都”,枣庄已成为国内石榴盆景盆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产地与集散地,“石榴盆景栽培技艺”还入选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业人员超过4000名,年产盆景盆栽20万盆,产值达5亿多元。
此外,峄城还推出了“非遗技艺”研学游、“花开满园”赏花游等石榴主题精品旅游线路,生态度假、康体养生、文化创意等旅游新产品层出不穷,让游客在欣赏美景、体验文化的同时,也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入,进一步激活了全域经济,带动了6500人就业。
全国首部石榴产业专项法规出台 护航产业发展
改革突破离不开制度创新。枣庄市人大常委会牵头制定的《石榴产业发展促进条例》,成为了全国首部石榴产业专项法规。这部法规从资源保护到品牌建设,为石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法治保障,让产业发展行稳致远。
同时,省市区三级政策形成精准滴灌。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市级“1333 规划”、区级九项重点任务构建起了完整的政策体系。通过产业链图谱招商,吸引了百乐可等重大项目落地,税费支持等政策更是降低了企业创新成本,为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枣庄拥有2000多年的石榴种植历史,连片种植面积国内最大,全市共有百年以上树龄石榴树3万余棵,是国内规模最大、树龄最古老、分布最集中的石榴古树群落。被原国家林业局认定为“古石榴国家森林公园”,这为发展石榴产业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基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资源,是峄城石榴产业发展的强大优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质特产市场需求不断增长,石榴产业前景广阔。枣庄通过建设石榴种质资源创新应用、精品种植生产、盆栽盆景和苗木“三大基地”,进一步提升了石榴品质,夯实了品牌与产业发展基础。
小石榴,大文章。枣庄峄城以创新为驱动,在石榴产业发展上不断探索,成功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三产融合的华丽转身。其经验与模式,不仅为自身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其他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成为了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文/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董雪
◎图/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晓峰 隋东跃
从“一颗石榴”到“红火日子”的富民实践
2023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枣庄视察时指出:“人们生活水平在提高,优质特产市场需求在增长,石榴产业有发展潜力。要做好品牌、提升品质,延长产业链,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带动更多乡亲共同致富”,为枣庄石榴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4年1月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枣庄石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更是明确了支持枣庄发展石榴产业的具体政策措施,为枣庄石榴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同年10月,山东省枣庄市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出台《枣庄市石榴产业发展促进条例》,这是全国首部石榴产业专项法规。
近年来,枣庄市以打造全国石榴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目标,聚焦全链条创新、全要素集聚、全业态融合,通过建设种质高地、改良种植技术、提供生产社会化服务推动石榴种植提质增量,促进产品供给向“精品化”转型;通过卡位招商、培强龙头企业、多层产品开发、双线联动推广推动石榴加工扩容向深,引导市场消费向“高端化”转型;通过盆景盆栽产艺融合、业态创新文旅融合、模式创新深化城乡融合,推动石榴产业延伸融合,实现品牌培育向“具象化”转型,石榴产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更加明显。2024年枣庄市石榴全产业链产值突破48亿元,同比增长20%,石榴产业成为乡村振兴“强引擎”。
作为枣庄市石榴产业的核心引领区,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枣庄时,专程来到峄城区冠世榴园石榴种质资源库,留下“让老百姓过上像石榴果一样红红火火的日子”的殷切期望。“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把石榴产业作为富民强区的重要支柱来打造。把石榴产业做到春观叶、夏赏花、秋尝果、冬品韵的业态创新。”峄城区副区长仲维光表示。
科技赋能,筑牢种植根基
山东出台12条政策支持枣庄,硬核点名峄城石榴。走进国家级石榴种质资源库,473份珍稀种质资源静静陈列,这里是全国最丰富的石榴基因宝藏库,从观赏型到食用型,从传统品种到太空育种新品,应有尽有,为石榴产业的发展构筑了最坚实的根基。
为解决石榴种植中的难题,当地科研人员多年来不懈努力,成功培育出“秋艳”“霜艳”等国家级良种。这些良种的诞生,破解了裂果、存储等行业痛点,通过定向选育技术,峄城石榴亩产提升了20%,良种覆盖率也持续攀升。
同时,投资2.5亿元建设的智慧种植示范园,更是为传统农业披上了科技的“外衣”。在这里,12万亩石榴园实现了墒情监测、水肥一体等数字化管理,极大地提高了种植效率和石榴品质,让古老的石榴种植产业焕发出新生。
在峄城,石榴早已突破了鲜果销售的单一模式,走向了多元化深加工的道路。王老吉产业园内,5G智能生产线高速运转,将石榴转化为气泡饮等饮品。不仅如此,石榴籽还变身为高档化妆品原料,石榴的价值得到了充分挖掘。
从酵素煎饼到功能饮料,从石榴精油到特膳食品,38种新品不断拓展着石榴产业的价值链。如今,峄城已成为国内最重要的石榴精深加工产业集聚区之一,众多深加工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通过中国枣庄石榴综合交易中心,借助电商直播等渠道销往日韩、欧盟等地,实现了“全国石榴看枣庄”的产业雄心。
峄城在营销模式上也不断创新。采用工厂直播的方式,以生产线为背景实时带货,凸显“现做现卖”的新鲜感,成功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群体。同时,走高端化路线,针对高端市场需求,开发大健康产品、特膳食品等,直接触达C端用户。与传统石榴产区依赖批发市场的模式不同,峄城通过场景化营销与高附加值产品开发,显著提升了产业利润。
三产融合,书写文旅传奇
在冠世榴园,这里每年接待游客达200万人次,成为了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板。据考证,我国的石榴最初是由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带回国内,开始在我国栽培的。枣庄石榴种植可追溯至西汉时期,后于明代成林、清代成园,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峄城依托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将“峄城石榴”与历史名人IP相结合,强化了文化认同。同时,通过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认证,并获得地理标志保护,还得到了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政府专项扶持等政策加持,形成了难以复制的品牌护城河。
峄城创新打造了“种赏加销”四维体系。一产实现标准化种植,覆盖80 余品种;二产的5G智慧工厂良品率达99.9%;三产融合文旅,开发了主题民宿、文创产品等;销售端则通过电商等渠道,将石榴产品推向全国乃至世界。
其中,盆景产业异军突起,500余家盆景企业让石榴树变身“摇钱树”。作为“中国石榴盆景之都”,枣庄已成为国内石榴盆景盆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产地与集散地,“石榴盆景栽培技艺”还入选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业人员超过4000名,年产盆景盆栽20万盆,产值达5亿多元。
此外,峄城还推出了“非遗技艺”研学游、“花开满园”赏花游等石榴主题精品旅游线路,生态度假、康体养生、文化创意等旅游新产品层出不穷,让游客在欣赏美景、体验文化的同时,也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入,进一步激活了全域经济,带动了6500人就业。
全国首部石榴产业专项法规出台 护航产业发展
改革突破离不开制度创新。枣庄市人大常委会牵头制定的《石榴产业发展促进条例》,成为了全国首部石榴产业专项法规。这部法规从资源保护到品牌建设,为石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法治保障,让产业发展行稳致远。
同时,省市区三级政策形成精准滴灌。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市级“1333 规划”、区级九项重点任务构建起了完整的政策体系。通过产业链图谱招商,吸引了百乐可等重大项目落地,税费支持等政策更是降低了企业创新成本,为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枣庄拥有2000多年的石榴种植历史,连片种植面积国内最大,全市共有百年以上树龄石榴树3万余棵,是国内规模最大、树龄最古老、分布最集中的石榴古树群落。被原国家林业局认定为“古石榴国家森林公园”,这为发展石榴产业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基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资源,是峄城石榴产业发展的强大优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质特产市场需求不断增长,石榴产业前景广阔。枣庄通过建设石榴种质资源创新应用、精品种植生产、盆栽盆景和苗木“三大基地”,进一步提升了石榴品质,夯实了品牌与产业发展基础。
小石榴,大文章。枣庄峄城以创新为驱动,在石榴产业发展上不断探索,成功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三产融合的华丽转身。其经验与模式,不仅为自身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其他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成为了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