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之力护航国计民生
听山东4位科技工作者叙惠民故事、话科技未来

4位科技工作者在记者见面会上讲述了他们科研攻关、创新惠民的故事

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6月26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矢志创新发展建设科技强省”科技工作者系列记者见面会第二场,围绕“踔厉创新护航国计民生”主题,邀请4位代表,讲述他们科研攻关、创新惠民的鲜活故事。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琳
为苹果装上“中国芯”
苹果是世界上的四大水果之一,含有较高比例的、人体比较容易吸收的游离多酚和类黄酮,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抗肿瘤、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及护肝等作用。“‘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健康中国不能少了苹果。”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学森,43年来一直致力于苹果种质资源与育种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此前,我国苹果发展面临着种源依赖进口、品种单一化问题严重、套袋解袋及化肥农药等生产成本较高三大问题。为此,作为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学森带领团队从苹果资源挖掘创制入手,潜心研究育种和配套栽培技术40余年,获授权发明专利90余件,创建了高效育种技术体系,育成了“龙富”等系列苹果新品种,研发了省力高效栽培技术,并在山东的胶东半岛、沂蒙山区和西部的黄土高原大面积推广应用,为脱贫攻坚作出了突出贡献。
陈学森介绍,他们培育的“龙富”“翠香”“美红”等苹果品种,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为苹果装上了“中国芯”。富营养、强风味的“美红”等品种,不仅果肉富含花青苷和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而且香味浓郁、酥脆甘甜,既营养、又好吃,消费者愿意吃、愿意买。同时,在种植的过程中省力好管,投入少、卖价高,每亩增收1000元,果农愿意种。“因此,我们育成的‘美红’等苹果品种,营养好吃,消费者愿意买,助力健康中国;省力好管,果农愿意种,助力了乡村振兴。”
青年科技人才是我们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陈学森希望青年科技人才能够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提供看得见、摸得着、见实效的科研成果,实现科技为民,创新惠民。
让“中国天眼”看得更清更远
“国际天文界,为了提高深空探测能力,一直致力于建造口径更大、精度更高的巨型射电望远镜。1994年的时候,我国的天文学家就提出来要建一个500米口径的射电望远镜,而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是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口径305米,但是它的反射面是不能动的。我们要建的中国天眼,反射面是能动的,要把局部300米从球面实时的调到抛物面,而且精度要求非常高,达到毫米级,难度非常大;并且当时我国已经建成的望远镜最大口径才25米,所以外国专家觉得难以置信,有点像痴人说梦。”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副校长钱宏亮说道。
从2003年起,钱宏亮参与了国家重大科学工程FAST项目建设,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中国天眼”,担任系统副总工程师,负责结构系统技术攻关。“天眼的结构系统有三大特点或者是难点,一是超大口径,500米,面积相当于30个足球场大小;二是实时可调,要求任意300米口径内反射面能够从球面调节到抛物面;三是超高精度,反射面的拟合精度要达到5毫米,可以说每一项都是对工程技术的挑战。”钱宏亮介绍,对此,他们进行了持续8年时间的艰苦攻关,解决了结构系统的一系列难题。
近年来,钱宏亮又带领团队围绕国家战略和民生需求,将研究方向拓展至海洋工程、轨道交通等领域,比如现在为了向海洋要粮食,要高质量的蛋白质,团队开展了深远海养殖装备的研发,研究成果也在“百台万吨”深远海养殖平台项目中得到了应用。钱宏亮介绍,“目前,我和团队又开展高铁结构部件智能监测与运维等方面的研究,这对保障高铁的安全、降低运维成本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FAST项目于2016年建成,我参加了项目落成典礼,当看到从我们当初的想法概念开始、到后期在计算机里的模型,最后变成一个500米的实物的时候,非常震撼,而且各项性能指标都达到我们预期,我们感触很多,高兴、兴奋是必然的,但是最深的感受还是国家科技力量的强大。”钱宏亮说。
24小时破解“卡脖子”困境
创新不是锦上添花,而是绝境求生的氧气!当进口设备“卡脖子”技术封锁“咽喉”时,没有自主创新,生产线随时可能千万元损失打水漂。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曹先锋分享的“涨断机关键技术国产化替代”案例,是突破“卡脖子”困境的典型实践。
涨断机设备作为发动机缸体生产线不可替代的核心装备,原电气备件被国外小众品牌垄断——一个损坏的电气模块即可让整条生产线瘫痪。曹先锋带领团队连续攻坚,最终通过掌握底层逻辑,修改源代码,用国产品牌部件进行了替代,仅24小时就实现了设备的重生。“设备修复后,我们也进行了复盘,能够快速修复归功于数千小时的钻研积累,也归功于我国日益强大的供应链配套能力。在此之后,我们对这台设备的升级并没有停止,不仅在电气方面实现升级,在机械方面也实现了国产化替代,产品精度较进口备件精度实现质的提升。”曹先锋说。
作为中国重型汽车工业的标杆企业,中国重汽重卡具有动力性能卓越、智能化技术领先、节能经济性突出等核心优势。曹先锋介绍,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享受着优质的快递服务、或是品尝着冷链车送来的新鲜果蔬,都体现着重型卡车创新技术带来的便利。
“生产线自动化、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仅显著提升了集团智能制造的精细化水平,更从生产效能与社会价值两个维度实现新提升。一方面,在同一条产线上可生产多种客户心仪的产品,高效率满足客户定制化需求;另一方面,定制化生产模式减少了传统批量生产的库存浪费,推动产业向低碳化转型。”曹先锋表示,这些点点滴滴都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模式,带动产业链高效快速发展。
延长晚期肺癌患者生存期近一倍
“我们运用大分割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模式,成功将既往治疗的有效率提高了一倍以上,并将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延长了近一倍。”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肿瘤学教授陈大卫,主要从事放射肿瘤临床诊疗工作,及放疗联合免疫治疗最佳应用模式、远隔效应机制相关研究的临床和科研工作。
陈大卫所在团队的研究成果获得美国、欧洲及中国的五部肺癌治疗指南认可,成功将放免联合治疗纳入标准治疗方案。在此基础上,他们牵头制定了《中国肺癌免疫放疗临床共识》,为国内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规范与指导。
陈大卫介绍了肿瘤治疗的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全身治疗,这就是大家常说的化疗,包括内科治疗,可以口服,可以静脉给药。“我所从事的是第二种,即局部治疗。这种治疗有两类,第一类是手术,哪有肿瘤我们切哪;第二类是放疗,哪有肿瘤,就用高剂量的放射线打死肿瘤。而真正能够治愈和根治肿瘤的只有局部治疗。”陈大卫说。
“举个例子,病人如果已经全身都长满肿瘤了,所有的病灶用这种大剂量放疗,病人可能耐受不了。这种情况很普遍,该如何处理?我们挑选出来能耐受高剂量放射的病灶,对于不能耐受的这种病灶,给它用低剂量放疗。”陈大卫介绍,这种低剂量放疗相对于高剂量放疗来说是安全且经济的。在此基础上,他们团队进一步把疗效从19.7%提升到41.7%,提升了60%。
肿瘤诊疗费用是广大群众特别关心的事情,为了让病人在一开始就接受到最及时、最精准的治疗,山东省肿瘤医院以及中国相关的一些医院,已经开始了MDT协作,也就是多学科协作。各个科室的专家坐在一起,给每一个病人制定方案。之后,再去追踪有没有科室落实方案。运用了标准方案,就会少走弯路,治疗的费用也就用在了点儿上。“我们目前在做的研究,就是为了更好地治疗疾病,更多地为病人省钱,使病人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到最高性价比的治疗方案。”陈大卫这样说。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琳
为苹果装上“中国芯”
苹果是世界上的四大水果之一,含有较高比例的、人体比较容易吸收的游离多酚和类黄酮,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抗肿瘤、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及护肝等作用。“‘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健康中国不能少了苹果。”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学森,43年来一直致力于苹果种质资源与育种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此前,我国苹果发展面临着种源依赖进口、品种单一化问题严重、套袋解袋及化肥农药等生产成本较高三大问题。为此,作为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学森带领团队从苹果资源挖掘创制入手,潜心研究育种和配套栽培技术40余年,获授权发明专利90余件,创建了高效育种技术体系,育成了“龙富”等系列苹果新品种,研发了省力高效栽培技术,并在山东的胶东半岛、沂蒙山区和西部的黄土高原大面积推广应用,为脱贫攻坚作出了突出贡献。
陈学森介绍,他们培育的“龙富”“翠香”“美红”等苹果品种,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为苹果装上了“中国芯”。富营养、强风味的“美红”等品种,不仅果肉富含花青苷和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而且香味浓郁、酥脆甘甜,既营养、又好吃,消费者愿意吃、愿意买。同时,在种植的过程中省力好管,投入少、卖价高,每亩增收1000元,果农愿意种。“因此,我们育成的‘美红’等苹果品种,营养好吃,消费者愿意买,助力健康中国;省力好管,果农愿意种,助力了乡村振兴。”
青年科技人才是我们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陈学森希望青年科技人才能够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提供看得见、摸得着、见实效的科研成果,实现科技为民,创新惠民。
让“中国天眼”看得更清更远
“国际天文界,为了提高深空探测能力,一直致力于建造口径更大、精度更高的巨型射电望远镜。1994年的时候,我国的天文学家就提出来要建一个500米口径的射电望远镜,而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是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口径305米,但是它的反射面是不能动的。我们要建的中国天眼,反射面是能动的,要把局部300米从球面实时的调到抛物面,而且精度要求非常高,达到毫米级,难度非常大;并且当时我国已经建成的望远镜最大口径才25米,所以外国专家觉得难以置信,有点像痴人说梦。”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副校长钱宏亮说道。
从2003年起,钱宏亮参与了国家重大科学工程FAST项目建设,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中国天眼”,担任系统副总工程师,负责结构系统技术攻关。“天眼的结构系统有三大特点或者是难点,一是超大口径,500米,面积相当于30个足球场大小;二是实时可调,要求任意300米口径内反射面能够从球面调节到抛物面;三是超高精度,反射面的拟合精度要达到5毫米,可以说每一项都是对工程技术的挑战。”钱宏亮介绍,对此,他们进行了持续8年时间的艰苦攻关,解决了结构系统的一系列难题。
近年来,钱宏亮又带领团队围绕国家战略和民生需求,将研究方向拓展至海洋工程、轨道交通等领域,比如现在为了向海洋要粮食,要高质量的蛋白质,团队开展了深远海养殖装备的研发,研究成果也在“百台万吨”深远海养殖平台项目中得到了应用。钱宏亮介绍,“目前,我和团队又开展高铁结构部件智能监测与运维等方面的研究,这对保障高铁的安全、降低运维成本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FAST项目于2016年建成,我参加了项目落成典礼,当看到从我们当初的想法概念开始、到后期在计算机里的模型,最后变成一个500米的实物的时候,非常震撼,而且各项性能指标都达到我们预期,我们感触很多,高兴、兴奋是必然的,但是最深的感受还是国家科技力量的强大。”钱宏亮说。
24小时破解“卡脖子”困境
创新不是锦上添花,而是绝境求生的氧气!当进口设备“卡脖子”技术封锁“咽喉”时,没有自主创新,生产线随时可能千万元损失打水漂。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曹先锋分享的“涨断机关键技术国产化替代”案例,是突破“卡脖子”困境的典型实践。
涨断机设备作为发动机缸体生产线不可替代的核心装备,原电气备件被国外小众品牌垄断——一个损坏的电气模块即可让整条生产线瘫痪。曹先锋带领团队连续攻坚,最终通过掌握底层逻辑,修改源代码,用国产品牌部件进行了替代,仅24小时就实现了设备的重生。“设备修复后,我们也进行了复盘,能够快速修复归功于数千小时的钻研积累,也归功于我国日益强大的供应链配套能力。在此之后,我们对这台设备的升级并没有停止,不仅在电气方面实现升级,在机械方面也实现了国产化替代,产品精度较进口备件精度实现质的提升。”曹先锋说。
作为中国重型汽车工业的标杆企业,中国重汽重卡具有动力性能卓越、智能化技术领先、节能经济性突出等核心优势。曹先锋介绍,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享受着优质的快递服务、或是品尝着冷链车送来的新鲜果蔬,都体现着重型卡车创新技术带来的便利。
“生产线自动化、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仅显著提升了集团智能制造的精细化水平,更从生产效能与社会价值两个维度实现新提升。一方面,在同一条产线上可生产多种客户心仪的产品,高效率满足客户定制化需求;另一方面,定制化生产模式减少了传统批量生产的库存浪费,推动产业向低碳化转型。”曹先锋表示,这些点点滴滴都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模式,带动产业链高效快速发展。
延长晚期肺癌患者生存期近一倍
“我们运用大分割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模式,成功将既往治疗的有效率提高了一倍以上,并将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延长了近一倍。”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肿瘤学教授陈大卫,主要从事放射肿瘤临床诊疗工作,及放疗联合免疫治疗最佳应用模式、远隔效应机制相关研究的临床和科研工作。
陈大卫所在团队的研究成果获得美国、欧洲及中国的五部肺癌治疗指南认可,成功将放免联合治疗纳入标准治疗方案。在此基础上,他们牵头制定了《中国肺癌免疫放疗临床共识》,为国内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规范与指导。
陈大卫介绍了肿瘤治疗的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全身治疗,这就是大家常说的化疗,包括内科治疗,可以口服,可以静脉给药。“我所从事的是第二种,即局部治疗。这种治疗有两类,第一类是手术,哪有肿瘤我们切哪;第二类是放疗,哪有肿瘤,就用高剂量的放射线打死肿瘤。而真正能够治愈和根治肿瘤的只有局部治疗。”陈大卫说。
“举个例子,病人如果已经全身都长满肿瘤了,所有的病灶用这种大剂量放疗,病人可能耐受不了。这种情况很普遍,该如何处理?我们挑选出来能耐受高剂量放射的病灶,对于不能耐受的这种病灶,给它用低剂量放疗。”陈大卫介绍,这种低剂量放疗相对于高剂量放疗来说是安全且经济的。在此基础上,他们团队进一步把疗效从19.7%提升到41.7%,提升了60%。
肿瘤诊疗费用是广大群众特别关心的事情,为了让病人在一开始就接受到最及时、最精准的治疗,山东省肿瘤医院以及中国相关的一些医院,已经开始了MDT协作,也就是多学科协作。各个科室的专家坐在一起,给每一个病人制定方案。之后,再去追踪有没有科室落实方案。运用了标准方案,就会少走弯路,治疗的费用也就用在了点儿上。“我们目前在做的研究,就是为了更好地治疗疾病,更多地为病人省钱,使病人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到最高性价比的治疗方案。”陈大卫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