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让安全不再“隐形”

        新闻源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拟对电动式、隐藏式车门把手的布置、标志、安全功能、结构强度等作出规定,此举引发社会关注。该标准将填补对隐藏式车门内把手等规范不足的空白。

  媒体圈  

  北京青年报

  汽车车门是车内乘员遇到危险时的逃生之门,但不少汽车发生碰撞后车门却打不开,让人逃生无门。究其原因比较复杂,有可能是车门锁系统故障,也可能是电子控制系统故障,还可能是车辆变形导致车门被卡无法打开等,但技术性缺陷是不该发生的。
  
  作为车企,在研发产品时不能只图车门把手美观,安全远远比美观更重要。此前已经有车企负责人承认设计不足,透露正在研发“极端情况下更好开”的门把手,新国标将为企业提供权威指导。另外,作为车主及车内其他乘员,也要深入了解隐藏式车门内把手,特别是遇到危险时要懂得如何科学打开车门逃生。但科学设计车门把手是关键,这是车企必修的一门“课”。

  澎湃新闻

  工信部对隐藏式门把手纠偏,亦是对新能源车技术路线“重形式轻安全”倾向的校正。一些企业将“炫酷”作为车门把手营销噱头,用电子集成替代机械冗余,易将消费者置于不确定风险之中。
  
  不止于隐藏式车门把手,针对新能源车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监管层正在构建多维度的规则体系。
  
  从车门把手到辅助驾驶,从续航标注到电池安全,监管风暴正重塑行业规则。其意义不仅在于填补具体标准空白,更在于确立技术发展的价值坐标,倒逼企业重新评估“科技感”与“安全感”的权重,让产品设计回归以人为本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