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版: 头版 A02版: 豹眼 A03版: 豹眼 A04版: 通读 A06版: 豹览 A07版: 豹览 A08版: 警界 A09版: 运动 A10版: 分类 A11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A12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B01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B02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B03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B04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B05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B06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B07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B08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B09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B10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B11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B12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B13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B14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B15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B16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B17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B18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B19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B20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B21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B22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B23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B24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C01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C02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C03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C04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C05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C06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C07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C08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C09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C10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C11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C12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C13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C14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C15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C16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C17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C18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C19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C20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C21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C22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C23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C24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D01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D02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D03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D04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D05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D06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D07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D08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D09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D10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D11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D12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D13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D14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D15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D16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D17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D18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D19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D20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D21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D22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D23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D24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E01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E02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E03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E04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E05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E06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E07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E08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E09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E10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E11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E12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F01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F02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F03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F04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太空新基建:中国商业航天提速

24日,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圆梦园广场举行。这是航天员陈冬(中)、陈中瑞(右)、王杰在出征仪式上。新华社发
点击查看原图
        4月24日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中国商业航天正迎来“技术突破”和“规模爆发”的双重拐点,太空经济从愿景正走向现实。
  
  商业航天,一般指以市场化方式提供航天产品和服务的产业,涵盖火箭发射、卫星应用、太空旅游等领域。进入2025年,一批商业火箭、商业卫星将陆续升空,一度“高冷”的航天技术,如今正在借着商业力量走进千家万户、千行百业,不断拓宽应用场景。
  
  商业航天爆发“奇点”来临
  
  当前,全球商业航天产业正加速成长,成为大国竞逐的新焦点。
  
  中国是快速崛起的“新星”。2025年,我国有多款可回收火箭计划首飞;卫星方面,千帆星座等巨型星座持续发射升空,小卫星需求爆发式增长。据预计,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今年将突破2.5万亿元。
  
  2015年被业内称为“中国商业航天元年”,《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出台,首次提出鼓励社会资本步入航天领域。
  
  此后,蓝箭航天等民营商业航天企业相继成立,一批创业者涌入这一新兴领域。长光卫星研发的“吉林一号”组星成功发射,开创了我国商业卫星应用先河。
  
  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迎来爆发“奇点”。其首次作为“新增长引擎”写入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北京、上海等地相继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和行动计划,加码布局商业航天产业。
  
  截至目前,中国商业航天企业数量迅猛增至500余家,在轨卫星数量不断攀升。

  一系列的技术突破,则是商业航天兴起的又一大推力。航天宏图自主研发的PIE-Engine 天权大模型,实现了遥感影像智能解译、智能增强和三维重建;星河动力、蓝箭航天等多家商业火箭公司通过3D打印技术,大幅提升了发动机部件的生产效率和稳定性。
  
  赛迪研究院不久前发布的《“十五五”商业航天发展思路与路径》报告认为,中国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实现快速发展,并有望在“十五五”末或“十六五”时期迎来成熟期。
  
  新的应用场景加速涌现。在今年2月举行的北京市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北京亦庄星箭公司职工王翘楚的手机,连接到正在上空过境的银河航天低轨互联网卫星,将北京火箭大街项目建设现场画面实时回传至大屏幕。
  
  丰富的应用场景也推动了商业航天提速向新发展。赛迪研究院商业航天首席研究员杨少鲜表示,开启太空新基建时代,“航天+”等新业态正在萌芽,太空旅游、商业探月有望在5至10年内实现政策突破、迈向试验验证或商业运营初期。

  普通人与太空亲密接触,或许已经不远了。

  商业火箭可回收时代开启
  
  “快响应”和“低成本”的商业火箭,正是当下中小卫星发射的“生力军”。
  
  3月21日19时许,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星河动力研制的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将云遥气象星座的6颗卫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除了谷神星一号,东方空间的引力一号运载火箭去年1月也在山东海阳近海海域成功发射,刷新了当时全球固体火箭运力纪录。作为全球首型全固体捆绑式中型运载火箭,引力一号可支持百公斤级卫星“一箭30星”发射。
  
  如果说固体火箭是商业航天领域的“轻骑兵”,液体可回收火箭就是撑起太空经济的“航空母舰”。它凭借大推力优势突破载荷上限,以回收复用降低成本,是开启航天工业规模化时代的核心引擎。

  据蓝箭航天团队测算,火箭发动机通过回收设计,可将单次发射成本从“亿元级”压减至“千万元级”,较传统一次性火箭降低70%,使低轨卫星“一箭百星”组网、深空探测器“批量发射”成为经济可行的商业方案。
  
  由于需要在地面回收,这种火箭的技术挑战更大,堪称航天工程的“精准芭蕾”——通过发动机二次点火、高精度姿态控制等技术,让几十米高的箭体如“太空直升机”般平稳落地。

  “火箭需在重返大气层时承受2000℃高温烧蚀,依靠发动机二次点火实现‘逆推减速’,并通过高精度的导航控制完成垂直软着陆。”安徽九州云箭航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季凤来说,能否实现可回收的关键是火箭发动机,必须要突破发动机的深度推力调节技术及发动机多次启动技术。目前,这家公司的“龙云”发动机研发已攻克了多次启动、热防护材料、箭体姿态控制等核心技术。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