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城投排水集团有限公司
开启污泥资源化处置新征程 筑牢生态环保屏障
作为山东省首个启动建设的大型市政污泥单独焚烧项目,济南城投排水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济南市污泥处置中心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中。该项目总投资9.52亿元,占地90.90亩,设计日处理污泥1200吨,以“间接热干化+鼓泡流化床焚烧”国际领先工艺,构建起污泥“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置全链条,通过“国际标准、智慧赋能、生态友好”的创新实践,破解城市污泥处理难题,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济南方案”。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夏子繁
填补生态短板
构建城市“代谢新系统”
随着济南常住人口突破1000万,城市污水处理量与日俱增,济南市政污泥年产量已达百万吨级。过去,济南污泥主要依赖周边聊城、泰安等地建材综合利用或掺烧,不仅运输成本高、处理效率低,特殊时期缺乏自主处理能力极易“受制于人”。伴随济南市污泥处置中心项目的加速推进,总设计规模1200吨/日的污泥焚烧处置中心一期工程即将投用,将彻底终结济南“污泥外送”历史,实现中心城区市政污泥“本地消化、全量处理”。
据了解,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丰富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为防止污泥造成的二次污染及保证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和处理效果,污泥的处理处置问题在城市污水处理中占有的位置已日益突出。此外,通过采用先进可行的技术手段,对污泥进行有效的处理处置,将城市污泥作为一种资源加以利用,在解决环境影响的同时,产生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资源利用率持续提高、污染排放持续减少的需要。
作为山东省首个启动建设的大型市政污泥单独焚烧项目,济南市污泥处置中心项目采用“两期建设、分步实施”策略,首期以800吨/日处理能力保障政府直管污水厂500吨/日刚需,同步预留400吨/日市场化处理空间,精准匹配社会资本运营的600—650吨/日污泥处置需求,形成“政府托底+市场协同”的高效处理体系。据济南城投排水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建设部部长刘守领介绍,污泥处置中心项目采用国际先进成熟主流工艺,是国内在建规模较大的项目之一。项目直击济南市污泥处置痛点,针对现有外运处置受限于监管难度大、运输成本高、稳定性不足等问题,打造本地集中处置“强引擎”,填补了济南市环保板块空白。采用“桨叶干化机间接热干化+鼓泡流化床焚烧”核心工艺,将含水率80%的污泥干化至30%-40%,与65%含水率湿污泥混合焚烧,减量化率达95%,年处理污泥约40万吨,从根本上破解了污泥“围城”的难题。
在绿色低碳技术应用上,项目配置高温空预器与余热锅炉,实现焚烧余热回收利用,降低能耗成本;烟气净化采用“SNCR脱硝+炉内脱硫+静电除尘+活性炭吸附+袋式除尘+湿法脱酸”六级组合工艺,确保排放指标优于国家标准;臭气处理分场景精准管控,干化系统不凝气与设备臭气直接入炉焚烧,低浓度臭气经生物滤池净化,实现“异味零外溢”。废水处理更实现“零排放”,达标尾水回用于生产冷却、场地冲洗,浓液蒸发后杂盐规范处置,母液干化回喷工艺链,全流程践行循环经济理念。
民生为本
树立生态与人文融合新地标
事实上,济南市污泥处置中心项目不仅是环保工程,这座总投资9.52亿元的环保重镇,正以“去工业化”的先锋理念重塑市政设施的价值内涵。据了解,济南市污泥处置中心项目突破传统工业建筑的冰冷印象,在90.90亩土地上绘就“花园式工厂”与“智慧化中枢”交织的生态画卷,让日均处理1200吨污泥的生产现场,成为泉城生态文明与城市美学的双重实践场。
刘守领告诉记者,污泥处置中心项目厂区规划遵循“两个清零、一个提标”总体部署,创新采用“花园式工厂”设计理念。通过沿主干道设置绿化隔离带,将干化焚烧车间、污水处理站等设施掩映于绿植之中,构建“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生态景观;建筑设计巧妙融合济南“山、泉、河、荷”文化符号,利用新材料表皮肌理与现代建筑手法,抽象演绎水墨画意境,使工业建筑成为传递泉城文化的立体载体,实现“去工业化”视觉转型,打造市政设施与城市环境和谐共生的典范。
除了有“面子”,济南市污泥处置中心项目更有“里子”。其智能化管控系统堪称项目的“神经中枢”,全部采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的三维虚拟厂区,实时映射实体车间的每一处动态,焚烧炉温、设备参数、环保指标在中央控制室的曲面屏上形成流动的数字矩阵。通过PLC 自动化系统与5G物联网的深度融合,90%以上生产环节实现远程操控,60人的设计编制最终仅需15名技术与管理人员协同,车间内机械臂在静音轨道上有序作业,真正达成“设备自运行、问题自诊断”的无人化生产境界。负压密封系统与生物滤池的组合,更在厂区外围构筑起隐形的环境屏障,确保异味零外溢,让工业生产与居民生活“比邻而不干扰”。
当智慧化管控系统在屏幕上跳动实时环保数据,当花园式厂区内的白鹭掠过人工湿地,这座矗立于黄河之滨的“生态净化器”,已然超越了单一设施的功能定位。它是济南践行“双碳”目标的绿色引擎,是工业建筑与城市文化共生的创新样本,更是以民生为本、科技赋能的发展缩影。从“看不见的污染处理”到“可触摸的生态地标”,济南市污泥处置中心项目的蜕变,不仅为黄河流域城市固废处理提供“济南方案”,更在工业肌理中绣出了一幅生态与人文深度融合的时代新篇。
多元赋能
打造水务环保治理新矩阵
济南城投排水集团在深耕污泥处置核心业务的同时,同步推进通沟污泥处理、再生水利用等生态治理项目,形成“固废处置—资源循环—生态修复”的全链条协同体系,为泉城水环境改善注入多元动能。
针对城市排水管网清疏产生的通沟污泥,城投排水集团投资7653.08万元建设济南市首座通沟污泥处理站(历城),总处理规模180吨/日,采用“湿法分离+分级处理”工艺,精准分离砂石与有机物,砂石经清洗筛分后作为建材原料,有机物压滤成泥饼送往污泥处置中心焚烧,实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闭环。作为雨污合流改造配套工程,水质净化三厂通沟污泥处理站已投产,年处理通沟污泥超6万吨,减少填埋压力的同时,产出的洁净砂石助力城市基建,成为管网“肠道梗阻”的高效解决方案。
作为国家级再生水利用试点城市实施主体,城投排水集团还积极推进总投资9.76亿元的再生水利用工程,敷设73.4公里再生水管线,新建13座加压泵站,设计回用规模39.35万立方米/日,年替代新鲜水超1.4亿立方米,相当于30万个家庭年用水量。该项目聚焦小清河等65条河道生态补水及道路洒水、绿化灌溉,通过信息化系统实现从取水、处理到配水的全流程数字化管控,水质达城市杂用标准。建成后将有效解决河道生态基流不足问题,为泉城节约型城市建设提供“水动力”。
从地下管网清淤到地表水体活化,城投排水集团构建起“固废处置无害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生态治理系统化”的水务环保矩阵。这些项目不仅筑牢城市生态屏障,更以“循环经济+智慧管控”模式,为黄河流域水资源集约利用与固废治理提供可复制的“济南经验”,让绿色发展底色在泉城愈发鲜明。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夏子繁
填补生态短板
构建城市“代谢新系统”
随着济南常住人口突破1000万,城市污水处理量与日俱增,济南市政污泥年产量已达百万吨级。过去,济南污泥主要依赖周边聊城、泰安等地建材综合利用或掺烧,不仅运输成本高、处理效率低,特殊时期缺乏自主处理能力极易“受制于人”。伴随济南市污泥处置中心项目的加速推进,总设计规模1200吨/日的污泥焚烧处置中心一期工程即将投用,将彻底终结济南“污泥外送”历史,实现中心城区市政污泥“本地消化、全量处理”。
据了解,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丰富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为防止污泥造成的二次污染及保证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和处理效果,污泥的处理处置问题在城市污水处理中占有的位置已日益突出。此外,通过采用先进可行的技术手段,对污泥进行有效的处理处置,将城市污泥作为一种资源加以利用,在解决环境影响的同时,产生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资源利用率持续提高、污染排放持续减少的需要。
作为山东省首个启动建设的大型市政污泥单独焚烧项目,济南市污泥处置中心项目采用“两期建设、分步实施”策略,首期以800吨/日处理能力保障政府直管污水厂500吨/日刚需,同步预留400吨/日市场化处理空间,精准匹配社会资本运营的600—650吨/日污泥处置需求,形成“政府托底+市场协同”的高效处理体系。据济南城投排水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建设部部长刘守领介绍,污泥处置中心项目采用国际先进成熟主流工艺,是国内在建规模较大的项目之一。项目直击济南市污泥处置痛点,针对现有外运处置受限于监管难度大、运输成本高、稳定性不足等问题,打造本地集中处置“强引擎”,填补了济南市环保板块空白。采用“桨叶干化机间接热干化+鼓泡流化床焚烧”核心工艺,将含水率80%的污泥干化至30%-40%,与65%含水率湿污泥混合焚烧,减量化率达95%,年处理污泥约40万吨,从根本上破解了污泥“围城”的难题。
在绿色低碳技术应用上,项目配置高温空预器与余热锅炉,实现焚烧余热回收利用,降低能耗成本;烟气净化采用“SNCR脱硝+炉内脱硫+静电除尘+活性炭吸附+袋式除尘+湿法脱酸”六级组合工艺,确保排放指标优于国家标准;臭气处理分场景精准管控,干化系统不凝气与设备臭气直接入炉焚烧,低浓度臭气经生物滤池净化,实现“异味零外溢”。废水处理更实现“零排放”,达标尾水回用于生产冷却、场地冲洗,浓液蒸发后杂盐规范处置,母液干化回喷工艺链,全流程践行循环经济理念。
民生为本
树立生态与人文融合新地标
事实上,济南市污泥处置中心项目不仅是环保工程,这座总投资9.52亿元的环保重镇,正以“去工业化”的先锋理念重塑市政设施的价值内涵。据了解,济南市污泥处置中心项目突破传统工业建筑的冰冷印象,在90.90亩土地上绘就“花园式工厂”与“智慧化中枢”交织的生态画卷,让日均处理1200吨污泥的生产现场,成为泉城生态文明与城市美学的双重实践场。
刘守领告诉记者,污泥处置中心项目厂区规划遵循“两个清零、一个提标”总体部署,创新采用“花园式工厂”设计理念。通过沿主干道设置绿化隔离带,将干化焚烧车间、污水处理站等设施掩映于绿植之中,构建“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生态景观;建筑设计巧妙融合济南“山、泉、河、荷”文化符号,利用新材料表皮肌理与现代建筑手法,抽象演绎水墨画意境,使工业建筑成为传递泉城文化的立体载体,实现“去工业化”视觉转型,打造市政设施与城市环境和谐共生的典范。
除了有“面子”,济南市污泥处置中心项目更有“里子”。其智能化管控系统堪称项目的“神经中枢”,全部采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的三维虚拟厂区,实时映射实体车间的每一处动态,焚烧炉温、设备参数、环保指标在中央控制室的曲面屏上形成流动的数字矩阵。通过PLC 自动化系统与5G物联网的深度融合,90%以上生产环节实现远程操控,60人的设计编制最终仅需15名技术与管理人员协同,车间内机械臂在静音轨道上有序作业,真正达成“设备自运行、问题自诊断”的无人化生产境界。负压密封系统与生物滤池的组合,更在厂区外围构筑起隐形的环境屏障,确保异味零外溢,让工业生产与居民生活“比邻而不干扰”。
当智慧化管控系统在屏幕上跳动实时环保数据,当花园式厂区内的白鹭掠过人工湿地,这座矗立于黄河之滨的“生态净化器”,已然超越了单一设施的功能定位。它是济南践行“双碳”目标的绿色引擎,是工业建筑与城市文化共生的创新样本,更是以民生为本、科技赋能的发展缩影。从“看不见的污染处理”到“可触摸的生态地标”,济南市污泥处置中心项目的蜕变,不仅为黄河流域城市固废处理提供“济南方案”,更在工业肌理中绣出了一幅生态与人文深度融合的时代新篇。
多元赋能
打造水务环保治理新矩阵
济南城投排水集团在深耕污泥处置核心业务的同时,同步推进通沟污泥处理、再生水利用等生态治理项目,形成“固废处置—资源循环—生态修复”的全链条协同体系,为泉城水环境改善注入多元动能。
针对城市排水管网清疏产生的通沟污泥,城投排水集团投资7653.08万元建设济南市首座通沟污泥处理站(历城),总处理规模180吨/日,采用“湿法分离+分级处理”工艺,精准分离砂石与有机物,砂石经清洗筛分后作为建材原料,有机物压滤成泥饼送往污泥处置中心焚烧,实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闭环。作为雨污合流改造配套工程,水质净化三厂通沟污泥处理站已投产,年处理通沟污泥超6万吨,减少填埋压力的同时,产出的洁净砂石助力城市基建,成为管网“肠道梗阻”的高效解决方案。
作为国家级再生水利用试点城市实施主体,城投排水集团还积极推进总投资9.76亿元的再生水利用工程,敷设73.4公里再生水管线,新建13座加压泵站,设计回用规模39.35万立方米/日,年替代新鲜水超1.4亿立方米,相当于30万个家庭年用水量。该项目聚焦小清河等65条河道生态补水及道路洒水、绿化灌溉,通过信息化系统实现从取水、处理到配水的全流程数字化管控,水质达城市杂用标准。建成后将有效解决河道生态基流不足问题,为泉城节约型城市建设提供“水动力”。
从地下管网清淤到地表水体活化,城投排水集团构建起“固废处置无害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生态治理系统化”的水务环保矩阵。这些项目不仅筑牢城市生态屏障,更以“循环经济+智慧管控”模式,为黄河流域水资源集约利用与固废治理提供可复制的“济南经验”,让绿色发展底色在泉城愈发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