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九美丽乡村先行区
打通人民幸福路 绘就发展新篇章

港九片区成功打造“呼啸谷”“静心宿集”等8个农文旅项目,获评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全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典型案例

港九片区是济南市区通往南部山区的重要门户,因道路破损严重、废弃矿山遗留问题突出,长期制约区域交通与乡村发展。仅3年时间,片区实现6.5公里交通环线贯通,3村人居环境焕新,545户、1963人顺利搬迁安置,9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1000万元,成功打造“呼啸谷”“静心宿集”等8个农文旅项目,获评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全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典型案例,昔日的“搓板路”蜕变为“风景线”,成为济南近郊游新地标。2023年,港九美丽乡村先行区被列为“省重大实施类项目”;2024年,港九路拓宽提升被列为历城区重点民生实事之一。接下来,港九片区将“满弓”开局,富农强农,利民益民,一路风景一路歌。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蓓蕾 实习生 尉笑
听民意解民忧 攻坚道路改造
路通业兴福万家。在港沟街道,港九路宛如一条蜿蜒的丝带,密切了城区与山区的连接,便利了众多百姓的生活,勾勒着乡村振兴的蓝图。在港九路拓宽工程现场,施工机械轰鸣,工人们干得热火朝天,现场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已增派机械和施工力量,确保港九路按要求顺利通车。沿着港九路一路向南,青山绿水间串联起沿线港九美丽乡村先行区的九个村落。
港九路起于港沟立交,途经河西村、两河村、燕棚窝村、石庙村和芦南村,止于南山界,全长8.82公里,是济南市区通往南部山区的主要干道之一,也是连通南北、融合城乡、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纽带。随着南部山区发展,该道路的交通需求与日俱增,326路、185路公交车开到了家门口,村里的年轻人上班、孩子上学、村民进城、商店进货都有了“轮儿”。
“这道路一通,人心里也畅快啦!”家住港九路沿线的村民一提起通车的事,眼里就闪起兴奋的光:“等全线通车以后,去我姑娘家就更方便啦!”面对港九路这一“难题”,港沟街道采取了综合治理策略,将道路改造与片区整体发展紧密结合,实现了从单一交通改善到多元民生保障的跨越。优化提升港九路通行是历城区十九届人大三次会议票决通过的民生实事,港沟街道及相关部门积极推进,原计划30个月的施工周期缩短至9个月实现半幅通车,预计2025年4月底全线贯通,标志着港九美丽乡村先行区项目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项目建成后,该路段向北与旅游路连接,向南与S317连接,可极大提高道路通行能力,让居民切实感受到出行便利。
为了真正把民生工程建成“民心工程”,港沟街道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让群众全过程参与到项目规划建设之中。规划阶段,港沟街道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将增设公交站点、优化道路坡度等居民建议纳入规划中,通车后将极大地解决群众出行难题。拆迁过程中,街道始终坚持群众合理利益最大化原则,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545户,1963人的拆迁安置工作。建设过程中,街道多次邀请村民代表对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材料、进度等进行全面监督。
重生态顾安全 修复治理并重
“现在这边环境好太多了,安全不少,绿化也多了。”一位村民主动翻出过去的旧照片给记者看。靠山吃山,山体破损、生态恶劣……港九片区的芦南村,曾经是一个自然灾害村和深度贫困村。2004年,新一届村“两委”班子成立后,果断关停了石灰窑、采石场,严禁牛羊上山,对全村20多处破损山体进行工程修复,填土达10万余立方米,栽种各类树木150多万棵,建设拦水坝15座、泉水景观带2条。
港九片区9个村地缘相近、资源相通、人文相亲、交通相连,具备连片发展的基础条件。港沟街道推动实施“21810”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包括港九路、东环线2条道路建设,韩仓河等1条河道整治、8村人居环境提升和河西、河东、两河、马家、石庙、燕棚窝等10座山体矿坑修复。截至目前,已按计划完成6.5公里交通环线、2处山体修复、3村人居环境整治。
如今,港九片区已完成河西、河东等10座废弃矿山修复,消除山体滑坡隐患,恢复生态面积超50公顷。同步整治韩仓河河道,提升防洪能力,打造滨水景观带。同时,经过近几年实施荒山绿化工程,港九片区山体绿化程度大幅加深,黄栌、五角枫、连翘等彩叶、开花苗木体量和山体绿化覆盖面积有了明显提升。“一年有突破、两年大提升、三年展新貌,对港九片区的发展,我们充满信心。”港沟街道党工委书记亓玉华表示。
惠民生福民泽 深化党建联合
随着港九路的畅通和沿线产业的发展,村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共服务也得到了显著改善。就业机会增多,收入水平提高,许多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村级人力资源公司的成立,更是让越来越多的人实现了就业。公交线路的优化,让村民出行更加方便;菜市场的整治,让老百姓的“菜篮子”拎得更舒心。各种社区活动广泛收集居民意见,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让社区真正成为居民生活安宁的幸福家园。
片区依托“源秀港九”党建联合体,构建“支部联社企、干部联村组、党员联群众”三级联动机制,凝聚发展合力。同时,片区以“1+1+N”规划体系为引领,实施基础设施先行战略,全面优化城乡功能布局。在基层治理方面,港沟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全域治理,依托网格党支部和党小组,建立“1+5+3+N”网格运行机制,让网格员成为基层治理的支撑杠杆。
芦南村党支部牵头成立联合党委,党支部书记担任联合党委书记,8村党组织书记任委员,通过“头雁论坛”、共建联席会等形式共商发展大计,推动联农共富,以点带线、连线成片,助推片区产业项目发展。2021年,港九片区芦南村17.05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以1842万元的价格成交入市,成为全市首宗农地入市项目,土地资源和价值得到充分盘活。芦南村党支部书记贾虎平表示:“我们探索‘党支部+合作社+企业’三位一体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在盘活土地资源,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把曾经贫穷落后的旧山村,建设成为一个具有芦南特色的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
创品牌兴文旅 产业融合赋能
街道结合各村实际和群众意愿,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大力发展农业种植项目,芦南的山楂、石庙的石榴、马家的红芽香椿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知名品牌,有力推动了各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芦南村定期举办“农民丰收节”“非遗市集”,吸引游客体验农耕文化;“芦南村的山楂”“楂啤”等特色饮品有效提升附加值,马家精品农业产业园、石庙千亩石榴园、燕棚香梨园、桃科民宿等项目也颇获成功。在村里就业的村民们笑着跟记者说:“可把俺们累够呛!”虽然嘴上说着累,但话语间却是满满的成就感。
生态修复变废为宝,呼啸谷项目作为废弃矿坑生态修复再利用的典型案例,秉承因地制宜、变废为宝的设计理念,既保留采矿业发展变迁的历史印记,又能植入新的功能与活力,形成主题鲜明、特色明确的探险乐园。“民宿+”生态圈成型,静心宿集项目通过探索宅基地有偿自愿退出的新模式,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切实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大胆突破,完成了40余处宅基地收回,结合山区、水系资源统筹打造“民宿+”生态圈。全域旅游廊道初现,布局呼啸谷、静心宿集、花香驿等8个产业项目,全力打造济南近郊游新高地。
此外,街道还依托沿线地带山、泉、寺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全域统筹泉源旅游发展布局,以点带面、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带动乡村振兴发展示范带。积极打造港沟全域旅游全新发展格局,形成东有宏济堂、西有朱凤山、北有文旅城、南有港九源的多极文旅产业格局,用数字经济、文化旅游带起发展的热乎气、精气神,推动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全面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带。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蓓蕾 实习生 尉笑
听民意解民忧 攻坚道路改造
路通业兴福万家。在港沟街道,港九路宛如一条蜿蜒的丝带,密切了城区与山区的连接,便利了众多百姓的生活,勾勒着乡村振兴的蓝图。在港九路拓宽工程现场,施工机械轰鸣,工人们干得热火朝天,现场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已增派机械和施工力量,确保港九路按要求顺利通车。沿着港九路一路向南,青山绿水间串联起沿线港九美丽乡村先行区的九个村落。
港九路起于港沟立交,途经河西村、两河村、燕棚窝村、石庙村和芦南村,止于南山界,全长8.82公里,是济南市区通往南部山区的主要干道之一,也是连通南北、融合城乡、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纽带。随着南部山区发展,该道路的交通需求与日俱增,326路、185路公交车开到了家门口,村里的年轻人上班、孩子上学、村民进城、商店进货都有了“轮儿”。
“这道路一通,人心里也畅快啦!”家住港九路沿线的村民一提起通车的事,眼里就闪起兴奋的光:“等全线通车以后,去我姑娘家就更方便啦!”面对港九路这一“难题”,港沟街道采取了综合治理策略,将道路改造与片区整体发展紧密结合,实现了从单一交通改善到多元民生保障的跨越。优化提升港九路通行是历城区十九届人大三次会议票决通过的民生实事,港沟街道及相关部门积极推进,原计划30个月的施工周期缩短至9个月实现半幅通车,预计2025年4月底全线贯通,标志着港九美丽乡村先行区项目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项目建成后,该路段向北与旅游路连接,向南与S317连接,可极大提高道路通行能力,让居民切实感受到出行便利。
为了真正把民生工程建成“民心工程”,港沟街道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让群众全过程参与到项目规划建设之中。规划阶段,港沟街道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将增设公交站点、优化道路坡度等居民建议纳入规划中,通车后将极大地解决群众出行难题。拆迁过程中,街道始终坚持群众合理利益最大化原则,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545户,1963人的拆迁安置工作。建设过程中,街道多次邀请村民代表对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材料、进度等进行全面监督。
重生态顾安全 修复治理并重
“现在这边环境好太多了,安全不少,绿化也多了。”一位村民主动翻出过去的旧照片给记者看。靠山吃山,山体破损、生态恶劣……港九片区的芦南村,曾经是一个自然灾害村和深度贫困村。2004年,新一届村“两委”班子成立后,果断关停了石灰窑、采石场,严禁牛羊上山,对全村20多处破损山体进行工程修复,填土达10万余立方米,栽种各类树木150多万棵,建设拦水坝15座、泉水景观带2条。
港九片区9个村地缘相近、资源相通、人文相亲、交通相连,具备连片发展的基础条件。港沟街道推动实施“21810”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包括港九路、东环线2条道路建设,韩仓河等1条河道整治、8村人居环境提升和河西、河东、两河、马家、石庙、燕棚窝等10座山体矿坑修复。截至目前,已按计划完成6.5公里交通环线、2处山体修复、3村人居环境整治。
如今,港九片区已完成河西、河东等10座废弃矿山修复,消除山体滑坡隐患,恢复生态面积超50公顷。同步整治韩仓河河道,提升防洪能力,打造滨水景观带。同时,经过近几年实施荒山绿化工程,港九片区山体绿化程度大幅加深,黄栌、五角枫、连翘等彩叶、开花苗木体量和山体绿化覆盖面积有了明显提升。“一年有突破、两年大提升、三年展新貌,对港九片区的发展,我们充满信心。”港沟街道党工委书记亓玉华表示。
惠民生福民泽 深化党建联合
随着港九路的畅通和沿线产业的发展,村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共服务也得到了显著改善。就业机会增多,收入水平提高,许多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村级人力资源公司的成立,更是让越来越多的人实现了就业。公交线路的优化,让村民出行更加方便;菜市场的整治,让老百姓的“菜篮子”拎得更舒心。各种社区活动广泛收集居民意见,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让社区真正成为居民生活安宁的幸福家园。
片区依托“源秀港九”党建联合体,构建“支部联社企、干部联村组、党员联群众”三级联动机制,凝聚发展合力。同时,片区以“1+1+N”规划体系为引领,实施基础设施先行战略,全面优化城乡功能布局。在基层治理方面,港沟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全域治理,依托网格党支部和党小组,建立“1+5+3+N”网格运行机制,让网格员成为基层治理的支撑杠杆。
芦南村党支部牵头成立联合党委,党支部书记担任联合党委书记,8村党组织书记任委员,通过“头雁论坛”、共建联席会等形式共商发展大计,推动联农共富,以点带线、连线成片,助推片区产业项目发展。2021年,港九片区芦南村17.05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以1842万元的价格成交入市,成为全市首宗农地入市项目,土地资源和价值得到充分盘活。芦南村党支部书记贾虎平表示:“我们探索‘党支部+合作社+企业’三位一体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在盘活土地资源,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把曾经贫穷落后的旧山村,建设成为一个具有芦南特色的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
创品牌兴文旅 产业融合赋能
街道结合各村实际和群众意愿,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大力发展农业种植项目,芦南的山楂、石庙的石榴、马家的红芽香椿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知名品牌,有力推动了各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芦南村定期举办“农民丰收节”“非遗市集”,吸引游客体验农耕文化;“芦南村的山楂”“楂啤”等特色饮品有效提升附加值,马家精品农业产业园、石庙千亩石榴园、燕棚香梨园、桃科民宿等项目也颇获成功。在村里就业的村民们笑着跟记者说:“可把俺们累够呛!”虽然嘴上说着累,但话语间却是满满的成就感。
生态修复变废为宝,呼啸谷项目作为废弃矿坑生态修复再利用的典型案例,秉承因地制宜、变废为宝的设计理念,既保留采矿业发展变迁的历史印记,又能植入新的功能与活力,形成主题鲜明、特色明确的探险乐园。“民宿+”生态圈成型,静心宿集项目通过探索宅基地有偿自愿退出的新模式,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切实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大胆突破,完成了40余处宅基地收回,结合山区、水系资源统筹打造“民宿+”生态圈。全域旅游廊道初现,布局呼啸谷、静心宿集、花香驿等8个产业项目,全力打造济南近郊游新高地。
此外,街道还依托沿线地带山、泉、寺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全域统筹泉源旅游发展布局,以点带面、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带动乡村振兴发展示范带。积极打造港沟全域旅游全新发展格局,形成东有宏济堂、西有朱凤山、北有文旅城、南有港九源的多极文旅产业格局,用数字经济、文化旅游带起发展的热乎气、精气神,推动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全面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