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历下区熙华小学
四维培养体系赋能教师成长 锚定“写好生命每一笔”提升育人质量


教育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基石,教师作为教育的直接践行者,其专业素养与成长脉络深刻影响着教育质量的高低,进而作用于城市软实力的塑造与延展。
在济南市全力迈向“教育强市”的征程中,历下区熙华小学以新建校的蓬勃朝气,直面青年教师占比超六成、教学经验断层等现实挑战,锚定“写好生命每一笔”的育人宗旨,将教师专业发展视为提升城市教育竞争力的核心驱动力,创新构建“四维赋能”培养体系,为济南市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注入新活力,树立新标杆。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李瑞琪
构建“四维赋能”培养体系
破解青年教师培养难题
2020年,是熙华小学建校之年,也是济南市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战略目标展开教育工作的关键节点。于是,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努力打造教育现代化的“济南品牌”便成了熙华小学首要任务。
然而,现实的困境如重峦叠嶂摆在眼前。由44人构成的学校教职工团队中,三年内新入职教师达30人,青年教职工占比达65.91%。多位语数教师需承担双班教学及班主任工作,英语教师更是人均任教6.5个班级,“经验少、任务重”成了压在青年教师肩头的重担。
“知不足,然后方能自强。我们的青年教职工团队虽有此短板,但也有蓬勃向上的朝气、敢闯敢拼的锐气和持续精进的钻研精神,而这才是真正能够支撑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熙华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王群表示,学校始终把帮助青年教师用对教材、把握学情、讲好课程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头等大事,目前已找到提升青年教师培养质量的新突破口。
据了解,学校将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提升城市教育竞争力的核心工程,创新构建“四维赋能”培养体系,出台涵盖教师入职、培养、评估等环节的多项教学管理制度,打造“诊断-培养-评估”全链条机制,确保教师培养工作有章可循;以阶梯为路径,设计“青蓝五阶”成长模型,将教师成长细化为“青苗破土”“苍松挺立”“碧海扬帆”“绿树成荫”“蓝图绘就”五个层次,让教师发展可视、可测、可进阶;以科研为引擎,构建“校际联盟+课题驱动”教研新生态,打破校际壁垒,整合多方资源,激发教师科研创新活力;以数字为翅膀,开发SWOT 成长规划平台,建立教师发展数字画像,用科技赋能教师精准成长,为教师专业发展插上数字化的翱翔羽翼。
“体系建立后,许多青年教师都找准了属于自己的专业发展快车道。”熙华小学德育副校长于洁介绍,如今学校语文、数学团队的王曦、李秀等老师荣获区级优课;王西丹老师的课例则是获评历下区第二届“同心润德”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精品课大赛一等奖……
“五点备课法”等多项创新举措齐发力
筑牢教学质量根基
这些青年教师能够在不同领域绽放光彩,离不开“五点备课法”这个核心教研工具。在学校数学团队教师李秀眼里,“五点备课法”就如同一把精准的钥匙,为她打开了提升课堂效率的大门,让教学设计不再是摸索前行的迷宫。
“我曾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们对分数概念理解存在隐形断层。为了帮助他们加深理解,我也想过许多方法,但效果始终不好,最后是五维分析工具帮我精准定位了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李秀表示,定位难点后,她又针对性地对课程进行了调整,导入了更生活化的场景和可视化教具。调整后,课堂检测的正确率提升20%有余,“备课时间也缩短了三分之一”。
此外,为了筑牢教学质量,学校还实施了“强基4+N”工程,确保学科基础能力培养的体系化、常态化与创新性发展。“晨诵雅韵+午练妙笔+口算300+单词show show show”四大基础训练模块,不仅让学生的学业成绩稳步提升,也让教师的教学能力持续精进。
根据青年教师比例偏重的特点,学校还深化“青蓝工程”——为每位青年教师量身定制了“青苗破土”“苍松挺立”“碧海扬帆”“绿树成荫”“蓝图绘就”五层成长目标和“引路人”。通过每月一次的复盘会,师徒二人针对教学和管理状况进行全面反思,带教教师给出具体指导建议。
“学校希望通过不同阶段的成长计划,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推动课堂教学评价的科学化转变。争取经过三年精心培养,形成能找得准路、教得好课、育得好人的熙华青年教师样态群。”熙华小学教务处主任尹晓夏表示,如今的熙华小学,不管是在增值课堂评价量表中、还是在“讲听研学”活动中,都能看到新老教师携手共进、教学相长的成长缩影。
校际联盟驱动科研创新
智慧化系统赋能人才成长
记者了解到,学校还实行了“下沉式教研”,让骨干教师全程参与到备课、听课、评课流程中,形成“问题即课题”研究机制。
“在这种导师深度参与的教研模式中,青年教师在备课、教学设计、课堂管理等环节就能收到具体指导。教学问题不再是阻碍,而是推动教学改进的有力抓手。”熙华小学政教处副主任王曦告诉记者,在定期开展的交流研讨会中,青年教师们不仅能互相分享教学经验,还可解决遇到的教学困惑,切实提升了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模式实行后,教研活动实效性快速提升。
“依据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和发展需求设立多个科研项目,教师可根据自身兴趣和专业特长自由选择参与项目,通过项目驱动促进教师之间的深度合作与交流,营造出组组有课题、人人研课题的良好科研氛围,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坚实的科研支撑。”王曦说。
不仅如此,学校瞄准以科研引领学校教学的发展目标,组建科研合作联盟,广泛吸纳校内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年轻教师以及校外专家、学者和其他学校优秀教师加入,形成多元化、跨领域的科研合作团队,为校本教研科研化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据了解,熙华小学的青年教师们以蓬勃的教研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为引擎,通过数据驱动教学实现了精准突破。也正是这种数据素养与教育情怀的融合,推动着教学从经验型向精准型转型升级,为课堂质量提升开辟出科学化、个性化的实践路径。
在阶梯式培养体系的赋能下,许多青年教师已快速成长为支撑学校发展的骨干力量,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下一步,熙华小学将继续优化教师培养体系,深化“教学研一体化”发展路径,探索教育教学创新范式,为提升城市教育软实力、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让“育才兴教”的旗帜在泉城高高飘扬,书写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壮丽篇章。
在济南市全力迈向“教育强市”的征程中,历下区熙华小学以新建校的蓬勃朝气,直面青年教师占比超六成、教学经验断层等现实挑战,锚定“写好生命每一笔”的育人宗旨,将教师专业发展视为提升城市教育竞争力的核心驱动力,创新构建“四维赋能”培养体系,为济南市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注入新活力,树立新标杆。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李瑞琪
构建“四维赋能”培养体系
破解青年教师培养难题
2020年,是熙华小学建校之年,也是济南市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战略目标展开教育工作的关键节点。于是,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努力打造教育现代化的“济南品牌”便成了熙华小学首要任务。
然而,现实的困境如重峦叠嶂摆在眼前。由44人构成的学校教职工团队中,三年内新入职教师达30人,青年教职工占比达65.91%。多位语数教师需承担双班教学及班主任工作,英语教师更是人均任教6.5个班级,“经验少、任务重”成了压在青年教师肩头的重担。
“知不足,然后方能自强。我们的青年教职工团队虽有此短板,但也有蓬勃向上的朝气、敢闯敢拼的锐气和持续精进的钻研精神,而这才是真正能够支撑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熙华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王群表示,学校始终把帮助青年教师用对教材、把握学情、讲好课程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头等大事,目前已找到提升青年教师培养质量的新突破口。
据了解,学校将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提升城市教育竞争力的核心工程,创新构建“四维赋能”培养体系,出台涵盖教师入职、培养、评估等环节的多项教学管理制度,打造“诊断-培养-评估”全链条机制,确保教师培养工作有章可循;以阶梯为路径,设计“青蓝五阶”成长模型,将教师成长细化为“青苗破土”“苍松挺立”“碧海扬帆”“绿树成荫”“蓝图绘就”五个层次,让教师发展可视、可测、可进阶;以科研为引擎,构建“校际联盟+课题驱动”教研新生态,打破校际壁垒,整合多方资源,激发教师科研创新活力;以数字为翅膀,开发SWOT 成长规划平台,建立教师发展数字画像,用科技赋能教师精准成长,为教师专业发展插上数字化的翱翔羽翼。
“体系建立后,许多青年教师都找准了属于自己的专业发展快车道。”熙华小学德育副校长于洁介绍,如今学校语文、数学团队的王曦、李秀等老师荣获区级优课;王西丹老师的课例则是获评历下区第二届“同心润德”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精品课大赛一等奖……
“五点备课法”等多项创新举措齐发力
筑牢教学质量根基
这些青年教师能够在不同领域绽放光彩,离不开“五点备课法”这个核心教研工具。在学校数学团队教师李秀眼里,“五点备课法”就如同一把精准的钥匙,为她打开了提升课堂效率的大门,让教学设计不再是摸索前行的迷宫。
“我曾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们对分数概念理解存在隐形断层。为了帮助他们加深理解,我也想过许多方法,但效果始终不好,最后是五维分析工具帮我精准定位了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李秀表示,定位难点后,她又针对性地对课程进行了调整,导入了更生活化的场景和可视化教具。调整后,课堂检测的正确率提升20%有余,“备课时间也缩短了三分之一”。
此外,为了筑牢教学质量,学校还实施了“强基4+N”工程,确保学科基础能力培养的体系化、常态化与创新性发展。“晨诵雅韵+午练妙笔+口算300+单词show show show”四大基础训练模块,不仅让学生的学业成绩稳步提升,也让教师的教学能力持续精进。
根据青年教师比例偏重的特点,学校还深化“青蓝工程”——为每位青年教师量身定制了“青苗破土”“苍松挺立”“碧海扬帆”“绿树成荫”“蓝图绘就”五层成长目标和“引路人”。通过每月一次的复盘会,师徒二人针对教学和管理状况进行全面反思,带教教师给出具体指导建议。
“学校希望通过不同阶段的成长计划,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推动课堂教学评价的科学化转变。争取经过三年精心培养,形成能找得准路、教得好课、育得好人的熙华青年教师样态群。”熙华小学教务处主任尹晓夏表示,如今的熙华小学,不管是在增值课堂评价量表中、还是在“讲听研学”活动中,都能看到新老教师携手共进、教学相长的成长缩影。
校际联盟驱动科研创新
智慧化系统赋能人才成长
记者了解到,学校还实行了“下沉式教研”,让骨干教师全程参与到备课、听课、评课流程中,形成“问题即课题”研究机制。
“在这种导师深度参与的教研模式中,青年教师在备课、教学设计、课堂管理等环节就能收到具体指导。教学问题不再是阻碍,而是推动教学改进的有力抓手。”熙华小学政教处副主任王曦告诉记者,在定期开展的交流研讨会中,青年教师们不仅能互相分享教学经验,还可解决遇到的教学困惑,切实提升了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模式实行后,教研活动实效性快速提升。
“依据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和发展需求设立多个科研项目,教师可根据自身兴趣和专业特长自由选择参与项目,通过项目驱动促进教师之间的深度合作与交流,营造出组组有课题、人人研课题的良好科研氛围,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坚实的科研支撑。”王曦说。
不仅如此,学校瞄准以科研引领学校教学的发展目标,组建科研合作联盟,广泛吸纳校内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年轻教师以及校外专家、学者和其他学校优秀教师加入,形成多元化、跨领域的科研合作团队,为校本教研科研化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据了解,熙华小学的青年教师们以蓬勃的教研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为引擎,通过数据驱动教学实现了精准突破。也正是这种数据素养与教育情怀的融合,推动着教学从经验型向精准型转型升级,为课堂质量提升开辟出科学化、个性化的实践路径。
在阶梯式培养体系的赋能下,许多青年教师已快速成长为支撑学校发展的骨干力量,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下一步,熙华小学将继续优化教师培养体系,深化“教学研一体化”发展路径,探索教育教学创新范式,为提升城市教育软实力、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让“育才兴教”的旗帜在泉城高高飘扬,书写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