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第三十四中学 以“三思”科研为支点,办“家门口的好学校”
“科研强校”的破局之路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两千多年前阿基米德的豪言,如今却恰好能形容出山东省济南第三十四中学的破局之路。作为一所建校60年的市直老校,虽然也曾经历过“办学低谷”,但如今的三十四中却以“三思”科研战略为支点,把教育科研作为教育“第一生产力”,实现了华丽转身。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樊鹏莉
科研思维重塑教学管理
构建“课题化+项目化”体系
“教科研是发展高质量教育的着力点,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先导,更是一所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因此,我们确定了‘科研治校’的方向。”山东省济南第三十四中学党总支书记高冬梅表示,学校着力用科研的“思维”谋划发展,用科研的“思想”发现并解决问题,用科研的“思路”助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思”科研战略,为学校发展提供了重要引擎。
2023年8月以来,学校确定实施教育科研“一把手工程”,高冬梅亲自挂帅主抓教科研工作。2024年初,高冬梅提出,班子成员要率先用科研意识、以科研视角,实施“课题化+项目化”的“科研式”日常管理和推进模式。
在三十四中,教科研工作实施“课题化”管理,教科研已不再是单一的立项申报、开题论证、中期研讨、结题鉴定这“四大工程”,而是在分管副校长的谋划整体工作时,将“方案—实施—总结”的工作“三步曲”以“四步”科研的模式展开,“第一步,我们要剖析校情、学情、生情;第二步,要进行相关资料尤其是具体案例的梳理以便总结出此项工作的价值所在,从而生成工作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第三步,是根据问题制定科学的、适切的目标,以及围绕此目标生成的具体研究内容;第四步,是确定本项工作的基本思路、具体研究方法、研究计划和预期效果。”高冬梅介绍说,虽然从“三步曲”到“四步”模式仅跨越了一步,但实际工作过程中却实现了3+1>4的工作实效。
学校的重点工作大都涉及多个处室,需要多个部门全员合力推进,用“项目化”的模式推进,既能高标准规划,也能高效能落实。
副校长谢照民负责的首期济南市中小学科学教育引领校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及PAD智慧教学终端创新课堂的探索,副校长孙婧负责“泉引桥”培育校实施工作,副校长赵小亮负责的党建带动团(队)建项目、法治教育“三师”课堂建立工作及智慧操场应用工作等都是基于“课题化+项目化”的科研模式逐项开展工作的。其中,《基于师生共成长的党团共建实践研究》不仅完成社科课题结项,更是在解决学校青年教师多、团建存在薄弱项等方面,完善了教职工团支部建设、学生团员发展流程等实际工作,提升了学校团委、少先队的工作质量,作为典型在全市会议上发言;法治教育“三师”课堂研究获市委法治办2024年度法治研究优秀成果,也开辟了高校法学专业研究生+法律顾问、法治副校长+思政教师共同实施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新路径。
科研思想助力课题突围
从“科研小白”到“玩转科研”
作为一所仅有不足100名在职教职工的义务教育学校,学校从发展视角,抽调工作热情高、年轻且能干、认真且规范的教师,独立设置教科室,2023年8月,教科室正式从教务处独立出来作为学校创品牌、创特色的重点处室。教科室不仅制定了《山东省济南第三十四中学各级各类课题管理流程》,有序、有效、有质地“全闭环”推进各级各类课题的研究工作,而且指导各课题组创新地开展“每月一研”活动,定制《山东省济南第三十四中学在研课题工作推进表》《“每月一研”活动记录单》《在研课题阶段性总结》三大原创“科研特色单”。
“过去一提科研,老师们的反应是‘躲’;现在校级课题申报通知刚发,20分钟就被‘抢光’。”教科研室主任孙寅感慨道。之所以会“躲”,是因为不少教师面临着“想研究但不会研究”的痛点。
去年1月,济南市教育科研宣传推广月系列活动暨“‘研’路有你,‘究’途精彩”山东省济南第三十四中学校级课题开题论证培训活动举行。老师们开启了一场“校级课题研究之旅”。从“科研小白”,心里一连串的“不知道”,到“玩转科研”,这个过程中,资源部专家为校级课题“按需送研”、专家指导省、市各级各类课题开题论证或中期研讨活动……大家边学边记、不懂就问,教科研活动就像一次次“饕餮大餐”,为教师们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帮助他们在教育教学的路上不断前行。校级课题主持人还形成了自己的《校级课题研究档案》,让老师们在进行课题研究时更有“底儿”。
为了保持老师对教科研的热情,学校教科研室大胆“改制”,改“以年度/指南为准的校级课题申报机制”为“‘每年申报+有问题即申报’的开放型校级课题申报机制”。“这次测试,有几个班的英语成绩比较突出,我发现这几个班的老师指导学生笔记做得也特别好。”“为什么笔记好成绩就好?”就在这一问一答中,一个聚焦“英语课堂三色笔笔记”的校级课题便确立了下来。“校级课题就是要引导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中发现问题,用研究的视角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服务课堂教学、服务学生发展。”孙寅表示,校级课题作为推报市级课题的孵化器,不仅能让申报的课题更为成熟、质量更好,更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触发教师用科研来解决问题的开关。
科研思路赋能共同体建设
从“强师计划”到“课堂革命”
“三十四中教师的平均年龄是37岁,年轻教师有活力,而且创新性十足,那么如何引领年轻教师不断精进专业,就成了学校发展的关键所在。”高冬梅称,三十四中将教科研作为学校重点工作的初衷就是强师。
去年,学校成立教师发展项目组,教师杨丽丽作为项目负责人,每周一次带领新入职的教师进行专业提升。从对课程标准、课程方案的解读,到其他书目的理论学习,再到逐步学习教学设计的每一环节以及各种课型的授课特点,最后到亲自走进自己研究出来的课堂中去。半年来,项目研究目标明确,计划措施落实到位,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效,新教师发展项目成为优秀教师和名师培养孵化器。2024年12月,基于前期教师发展项目组的经验,成立了杨丽丽名师工作室。
课堂,是“教”与“学”的渠道,是检验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提升课堂质量,关乎学生的学习成效和核心素养的达成。近两年,三十四中实施“课堂提质”定性,通过“自主录课、发现问题——级部选拔、反馈结果——校级比赛、展示亮点”的行动路径,实现新课标的落地和思考型课堂的构建,促进教师理念提升,课堂优质提升。课堂提质行动让教师们不断学习、交流、反思、总结、再尝试,一线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此外,学校多位骨干教师在学区及兄弟学校承担过研究课、汇报课,均获得好评。
以新教师发展项目和课堂提质行动实现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学业质量双发展,用科研的方式双线贯通,提质赋能。三十四中人坚定地认为:学校必须立足教育教学实际、教师业务素质和学生发展,用教科研的思路助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思并行,谋定同动,把教育科研作为教育‘第一生产力’,把服务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科研‘第一使命’,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科研‘第一目标’,这是三十四中的有力回答,更是三十四中履行教育使命,强师优生、强教优校,提升学校办学硬核力量、汇聚强市发展软实力的最优路径,未来,学校教科研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让城市更美好更幸福的引擎一定会更强大。”高冬梅说。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樊鹏莉
科研思维重塑教学管理
构建“课题化+项目化”体系
“教科研是发展高质量教育的着力点,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先导,更是一所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因此,我们确定了‘科研治校’的方向。”山东省济南第三十四中学党总支书记高冬梅表示,学校着力用科研的“思维”谋划发展,用科研的“思想”发现并解决问题,用科研的“思路”助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思”科研战略,为学校发展提供了重要引擎。
2023年8月以来,学校确定实施教育科研“一把手工程”,高冬梅亲自挂帅主抓教科研工作。2024年初,高冬梅提出,班子成员要率先用科研意识、以科研视角,实施“课题化+项目化”的“科研式”日常管理和推进模式。
在三十四中,教科研工作实施“课题化”管理,教科研已不再是单一的立项申报、开题论证、中期研讨、结题鉴定这“四大工程”,而是在分管副校长的谋划整体工作时,将“方案—实施—总结”的工作“三步曲”以“四步”科研的模式展开,“第一步,我们要剖析校情、学情、生情;第二步,要进行相关资料尤其是具体案例的梳理以便总结出此项工作的价值所在,从而生成工作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第三步,是根据问题制定科学的、适切的目标,以及围绕此目标生成的具体研究内容;第四步,是确定本项工作的基本思路、具体研究方法、研究计划和预期效果。”高冬梅介绍说,虽然从“三步曲”到“四步”模式仅跨越了一步,但实际工作过程中却实现了3+1>4的工作实效。
学校的重点工作大都涉及多个处室,需要多个部门全员合力推进,用“项目化”的模式推进,既能高标准规划,也能高效能落实。
副校长谢照民负责的首期济南市中小学科学教育引领校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及PAD智慧教学终端创新课堂的探索,副校长孙婧负责“泉引桥”培育校实施工作,副校长赵小亮负责的党建带动团(队)建项目、法治教育“三师”课堂建立工作及智慧操场应用工作等都是基于“课题化+项目化”的科研模式逐项开展工作的。其中,《基于师生共成长的党团共建实践研究》不仅完成社科课题结项,更是在解决学校青年教师多、团建存在薄弱项等方面,完善了教职工团支部建设、学生团员发展流程等实际工作,提升了学校团委、少先队的工作质量,作为典型在全市会议上发言;法治教育“三师”课堂研究获市委法治办2024年度法治研究优秀成果,也开辟了高校法学专业研究生+法律顾问、法治副校长+思政教师共同实施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新路径。
科研思想助力课题突围
从“科研小白”到“玩转科研”
作为一所仅有不足100名在职教职工的义务教育学校,学校从发展视角,抽调工作热情高、年轻且能干、认真且规范的教师,独立设置教科室,2023年8月,教科室正式从教务处独立出来作为学校创品牌、创特色的重点处室。教科室不仅制定了《山东省济南第三十四中学各级各类课题管理流程》,有序、有效、有质地“全闭环”推进各级各类课题的研究工作,而且指导各课题组创新地开展“每月一研”活动,定制《山东省济南第三十四中学在研课题工作推进表》《“每月一研”活动记录单》《在研课题阶段性总结》三大原创“科研特色单”。
“过去一提科研,老师们的反应是‘躲’;现在校级课题申报通知刚发,20分钟就被‘抢光’。”教科研室主任孙寅感慨道。之所以会“躲”,是因为不少教师面临着“想研究但不会研究”的痛点。
去年1月,济南市教育科研宣传推广月系列活动暨“‘研’路有你,‘究’途精彩”山东省济南第三十四中学校级课题开题论证培训活动举行。老师们开启了一场“校级课题研究之旅”。从“科研小白”,心里一连串的“不知道”,到“玩转科研”,这个过程中,资源部专家为校级课题“按需送研”、专家指导省、市各级各类课题开题论证或中期研讨活动……大家边学边记、不懂就问,教科研活动就像一次次“饕餮大餐”,为教师们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帮助他们在教育教学的路上不断前行。校级课题主持人还形成了自己的《校级课题研究档案》,让老师们在进行课题研究时更有“底儿”。
为了保持老师对教科研的热情,学校教科研室大胆“改制”,改“以年度/指南为准的校级课题申报机制”为“‘每年申报+有问题即申报’的开放型校级课题申报机制”。“这次测试,有几个班的英语成绩比较突出,我发现这几个班的老师指导学生笔记做得也特别好。”“为什么笔记好成绩就好?”就在这一问一答中,一个聚焦“英语课堂三色笔笔记”的校级课题便确立了下来。“校级课题就是要引导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中发现问题,用研究的视角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服务课堂教学、服务学生发展。”孙寅表示,校级课题作为推报市级课题的孵化器,不仅能让申报的课题更为成熟、质量更好,更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触发教师用科研来解决问题的开关。
科研思路赋能共同体建设
从“强师计划”到“课堂革命”
“三十四中教师的平均年龄是37岁,年轻教师有活力,而且创新性十足,那么如何引领年轻教师不断精进专业,就成了学校发展的关键所在。”高冬梅称,三十四中将教科研作为学校重点工作的初衷就是强师。
去年,学校成立教师发展项目组,教师杨丽丽作为项目负责人,每周一次带领新入职的教师进行专业提升。从对课程标准、课程方案的解读,到其他书目的理论学习,再到逐步学习教学设计的每一环节以及各种课型的授课特点,最后到亲自走进自己研究出来的课堂中去。半年来,项目研究目标明确,计划措施落实到位,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效,新教师发展项目成为优秀教师和名师培养孵化器。2024年12月,基于前期教师发展项目组的经验,成立了杨丽丽名师工作室。
课堂,是“教”与“学”的渠道,是检验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提升课堂质量,关乎学生的学习成效和核心素养的达成。近两年,三十四中实施“课堂提质”定性,通过“自主录课、发现问题——级部选拔、反馈结果——校级比赛、展示亮点”的行动路径,实现新课标的落地和思考型课堂的构建,促进教师理念提升,课堂优质提升。课堂提质行动让教师们不断学习、交流、反思、总结、再尝试,一线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此外,学校多位骨干教师在学区及兄弟学校承担过研究课、汇报课,均获得好评。
以新教师发展项目和课堂提质行动实现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学业质量双发展,用科研的方式双线贯通,提质赋能。三十四中人坚定地认为:学校必须立足教育教学实际、教师业务素质和学生发展,用教科研的思路助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思并行,谋定同动,把教育科研作为教育‘第一生产力’,把服务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科研‘第一使命’,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科研‘第一目标’,这是三十四中的有力回答,更是三十四中履行教育使命,强师优生、强教优校,提升学校办学硬核力量、汇聚强市发展软实力的最优路径,未来,学校教科研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让城市更美好更幸福的引擎一定会更强大。”高冬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