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大学城实验高级中学
“四式”精准实地家访 构建家校共育新生态


当传统家访被注入精准化、专业化、人性化的时代内涵,济南大学城实验高级中学用“定制式”“主题式”“赋能式”“互导式”精准实地家访给出了新时代育人范本。在这里,家访不再是任务清单上的一个选项,而是教育者追寻生命成长的信仰之路;在这里,每个孩子都能被看见、被懂得、被成全。这或许正是学校至善教育最动人的模样——以爱为舟,载万千星辰奔赴璀璨未来。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舒
一生一案
让教育直抵心灵的温度
在济南大学城实验高级中学的育人实践中,“定制式家访”不是简单的登门拜访,而是一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革命。学校将“一生一案”理念贯穿家访全过程,通过“家庭成长档案”“在校全貌分析”“访谈提纲设计”“问题真策储备”四重维度,为每个学生构建专属成长坐标系。
邹源是一名体育特长生,由于此前长期在外参加游泳集训,学习进度受到一定影响。为了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做好目标规划,班主任和科任老师提前三个月为邹源建立“成长档案”,文化科老师梳理其物理、英语薄弱知识点,体育教练整理其国家级运动健将证书等荣誉,心理教师分析其备赛压力。家访当日,老师们带着量身定制的《体育单招备考方案》登门,既肯定邹源获得9项国家一级运动员证书的耀眼成绩,又针对其英语阅读理解薄弱环节提出“每日精读+专业术语库”提升策略。家长感动地说道,“老师比我们还清楚孩子的每一点进步。”
这种精准施策的智慧,源于学校对家访流程的极致雕琢。学校德育部副主任张新府介绍,每位教师家访前需完成“三备”:一备《家庭教育图谱》,通过大数据分析家长教养风格;二备《学生成长画像》,整合课堂表现、社团活动等30余项数据;三备《解决方案库》,汇集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领域应对策略。正如邢加良老师在家访李鸣(化名)时,发现其家中无电脑却坚持刷题,协调学校对其进一步开放线上精品课程,联系校友提供二手笔记本电脑,其的奋斗之路不再孤单。
在济南大学城实验高级中学,定制式家访已成为学校至善教育的生动注脚。就像校长郑玉香所言:“当教育真正‘看见’每个生命的独特性,奇迹就会在精准施策中悄然发生。”
因时施策
破解成长密钥的科学之道
从准高一新生的憧憬迷茫到高三学子的升学焦虑,济南大学城实验高级中学创造性建构“成长阶段赋能模型”,将家访化作破解各学段成长密码的金钥匙。
对于初高衔接阶段的“萌新”,家访重在铺设成长阶梯。在对2024级新生王欣欣家访时,老师针对前期交流,细致讲解选科走班事宜,针对其“想参加模联又怕影响学习”的顾虑,量身定制“时间管理四象限法”。这种前置性赋能使该校高一新生适应周期缩短40%,家长满意度达98.7%。
面对高二“分化期”的学业焦虑,家访变身为破局良方。家访前,学校提前搜集各学科的发展前景、就业方向等资料,再由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特长,进一步稳固强化选科,明确奋斗目标,有的放矢。
在高三冲刺阶段,家访更是化作减压阀和助推器。老师会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变化,与家长一起为学生营造有效而宽松的备考环境。刘轩在高三模拟考试中成绩波动较大,心理压力沉重。在家访时,老师与他一起分析每次考试的得失,帮助他调整学习策略,同时引导家长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避免过度施加压力。
数据显示,学校近三年通过阶段式赋能家访,使高二选科匹配度提升至91%,高三学生考前焦虑发生率下降63%。这种“把脉问诊—开方调理—跟踪复诊”的闭环赋能体系,正重新定义新时代家校共育的内涵。
双向奔赴
构建家校命运共同体的创新实践
当学校打开围墙,教育的能量将呈几何级数增长。为了打破传统家访的“单向输出”,济南大学城实验高级中学开创性构建“家校互导生态圈”,让家长从教育的“旁观者”变为“合伙人”。
“家长访校”制度便是破冰之举。2024年3月,侯昊同学的家长受邀参加“校园开放日”,不仅旁听了高三年级的复习课,还在校长陪同下“突袭”检查学校食堂后厨。这种“角色互换”为家长们带来认知革新。家长代表王敏在座谈会上坦言:“亲眼看到凌晨五点的食堂消杀记录,才知道学校把‘食安’做到了极致。”
今年新学期开学,学校2024级高一年级师生便召开了一场“家校生合翼启新程”的云端交流会。全体班主任、学生及家长云端相聚,共话学生成长规划与学期目标。老师们对班级进行个性化分析、学期任务解读及家校协同策略等问题进行详尽的阐释,以详实的数据与恳切的沟通搭建教育桥梁。
这种深度互导催生出令人惊叹的“教育化学反应”。通过深度开发“开放办学家长参与”“暖心陪伴学子成长”“至善家庭家风建设”“全员育人精准家访”等课程项目,在理顺家校关系的同时,也增强了家长对学校的理解认同,促进家长做教育工作的强力支持者。
至善之光
照亮特殊群体的成长之路
在济南大学城实验高级中学,“至善”不仅是校训关键词,更是照亮特殊学生群体的精神火炬。学校独创“励志主题式家访”,为单亲家庭、留守儿童、身心障碍学生铺设温暖成长路。
对于重组家庭学子,家访是重建信心的心灵手术。在对李文家访中,老师了解到这个重组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孩子父母靠打零工维持一家四口的生计。但李文的学习热情很高,志向也很远大。于是,送给李文一本《平凡的世界》,并带去了校长的亲笔信,鼓励她在逆境中坚持理想和信心。当读到书中那句“命运总是不如人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痛苦中使人成熟起来”时,李文感同身受地流泪。如今,李文的成绩已跻身级部前十,她说:“老师送的书,让我知道苦难也可以是成长的养分。”
面对身心障碍学生,家访化作治愈创伤的良药。郑月是一名转校生,因为父母工作变动从青海来到济南学习。学业的压力、亲情的缺失、生活环境的变动,让郑月患上了重度抑郁症。在对郑月的家访中,老师携带《正念疗愈手册》和沙盘治疗工具,通过“家庭沙盘游戏”发现其潜意识中的学业压力源,进而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在郑月抑郁症康复期间,家校协同调整孩子的走读时间与作业量,最终帮助学生重返课堂并考入重点大学。这种专业化的心理干预,使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学校、融入班级、融入生活。
更令人动容的是对家庭教育缺失孩子的拯救。网瘾少年杨喆的父亲曾信奉“棍棒教育”,班主任三次家访中巧妙运用“闪光点疗法”触动家长的心弦。第一次,老师向杨喆的父亲展示了孩子机器人比赛视频,扭转家长“成绩决定一切”的思想;第二次,老师带来一套杨喆设计的机械图纸,让家长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第三次,老师联合孩子父亲一起,与杨喆共同完成了自动浇花装置的制作,让父亲放下成见,走进孩子的世界。如今,杨喆已成为学校某社团社长,其家庭还获评了“泉城最美学习型家庭”。
五年来,“至善主题家访”累计帮扶特殊群体学生四百余人,其中近百人考入“双一流”高校,二十余人荣获省级以上荣誉。这些数据背后,是一个个被爱唤醒的生命,是一曲曲动人心魄的教育诗篇。(文中学生姓名均为化名)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舒
一生一案
让教育直抵心灵的温度
在济南大学城实验高级中学的育人实践中,“定制式家访”不是简单的登门拜访,而是一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革命。学校将“一生一案”理念贯穿家访全过程,通过“家庭成长档案”“在校全貌分析”“访谈提纲设计”“问题真策储备”四重维度,为每个学生构建专属成长坐标系。
邹源是一名体育特长生,由于此前长期在外参加游泳集训,学习进度受到一定影响。为了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做好目标规划,班主任和科任老师提前三个月为邹源建立“成长档案”,文化科老师梳理其物理、英语薄弱知识点,体育教练整理其国家级运动健将证书等荣誉,心理教师分析其备赛压力。家访当日,老师们带着量身定制的《体育单招备考方案》登门,既肯定邹源获得9项国家一级运动员证书的耀眼成绩,又针对其英语阅读理解薄弱环节提出“每日精读+专业术语库”提升策略。家长感动地说道,“老师比我们还清楚孩子的每一点进步。”
这种精准施策的智慧,源于学校对家访流程的极致雕琢。学校德育部副主任张新府介绍,每位教师家访前需完成“三备”:一备《家庭教育图谱》,通过大数据分析家长教养风格;二备《学生成长画像》,整合课堂表现、社团活动等30余项数据;三备《解决方案库》,汇集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领域应对策略。正如邢加良老师在家访李鸣(化名)时,发现其家中无电脑却坚持刷题,协调学校对其进一步开放线上精品课程,联系校友提供二手笔记本电脑,其的奋斗之路不再孤单。
在济南大学城实验高级中学,定制式家访已成为学校至善教育的生动注脚。就像校长郑玉香所言:“当教育真正‘看见’每个生命的独特性,奇迹就会在精准施策中悄然发生。”
因时施策
破解成长密钥的科学之道
从准高一新生的憧憬迷茫到高三学子的升学焦虑,济南大学城实验高级中学创造性建构“成长阶段赋能模型”,将家访化作破解各学段成长密码的金钥匙。
对于初高衔接阶段的“萌新”,家访重在铺设成长阶梯。在对2024级新生王欣欣家访时,老师针对前期交流,细致讲解选科走班事宜,针对其“想参加模联又怕影响学习”的顾虑,量身定制“时间管理四象限法”。这种前置性赋能使该校高一新生适应周期缩短40%,家长满意度达98.7%。
面对高二“分化期”的学业焦虑,家访变身为破局良方。家访前,学校提前搜集各学科的发展前景、就业方向等资料,再由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特长,进一步稳固强化选科,明确奋斗目标,有的放矢。
在高三冲刺阶段,家访更是化作减压阀和助推器。老师会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变化,与家长一起为学生营造有效而宽松的备考环境。刘轩在高三模拟考试中成绩波动较大,心理压力沉重。在家访时,老师与他一起分析每次考试的得失,帮助他调整学习策略,同时引导家长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避免过度施加压力。
数据显示,学校近三年通过阶段式赋能家访,使高二选科匹配度提升至91%,高三学生考前焦虑发生率下降63%。这种“把脉问诊—开方调理—跟踪复诊”的闭环赋能体系,正重新定义新时代家校共育的内涵。
双向奔赴
构建家校命运共同体的创新实践
当学校打开围墙,教育的能量将呈几何级数增长。为了打破传统家访的“单向输出”,济南大学城实验高级中学开创性构建“家校互导生态圈”,让家长从教育的“旁观者”变为“合伙人”。
“家长访校”制度便是破冰之举。2024年3月,侯昊同学的家长受邀参加“校园开放日”,不仅旁听了高三年级的复习课,还在校长陪同下“突袭”检查学校食堂后厨。这种“角色互换”为家长们带来认知革新。家长代表王敏在座谈会上坦言:“亲眼看到凌晨五点的食堂消杀记录,才知道学校把‘食安’做到了极致。”
今年新学期开学,学校2024级高一年级师生便召开了一场“家校生合翼启新程”的云端交流会。全体班主任、学生及家长云端相聚,共话学生成长规划与学期目标。老师们对班级进行个性化分析、学期任务解读及家校协同策略等问题进行详尽的阐释,以详实的数据与恳切的沟通搭建教育桥梁。
这种深度互导催生出令人惊叹的“教育化学反应”。通过深度开发“开放办学家长参与”“暖心陪伴学子成长”“至善家庭家风建设”“全员育人精准家访”等课程项目,在理顺家校关系的同时,也增强了家长对学校的理解认同,促进家长做教育工作的强力支持者。
至善之光
照亮特殊群体的成长之路
在济南大学城实验高级中学,“至善”不仅是校训关键词,更是照亮特殊学生群体的精神火炬。学校独创“励志主题式家访”,为单亲家庭、留守儿童、身心障碍学生铺设温暖成长路。
对于重组家庭学子,家访是重建信心的心灵手术。在对李文家访中,老师了解到这个重组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孩子父母靠打零工维持一家四口的生计。但李文的学习热情很高,志向也很远大。于是,送给李文一本《平凡的世界》,并带去了校长的亲笔信,鼓励她在逆境中坚持理想和信心。当读到书中那句“命运总是不如人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痛苦中使人成熟起来”时,李文感同身受地流泪。如今,李文的成绩已跻身级部前十,她说:“老师送的书,让我知道苦难也可以是成长的养分。”
面对身心障碍学生,家访化作治愈创伤的良药。郑月是一名转校生,因为父母工作变动从青海来到济南学习。学业的压力、亲情的缺失、生活环境的变动,让郑月患上了重度抑郁症。在对郑月的家访中,老师携带《正念疗愈手册》和沙盘治疗工具,通过“家庭沙盘游戏”发现其潜意识中的学业压力源,进而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在郑月抑郁症康复期间,家校协同调整孩子的走读时间与作业量,最终帮助学生重返课堂并考入重点大学。这种专业化的心理干预,使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学校、融入班级、融入生活。
更令人动容的是对家庭教育缺失孩子的拯救。网瘾少年杨喆的父亲曾信奉“棍棒教育”,班主任三次家访中巧妙运用“闪光点疗法”触动家长的心弦。第一次,老师向杨喆的父亲展示了孩子机器人比赛视频,扭转家长“成绩决定一切”的思想;第二次,老师带来一套杨喆设计的机械图纸,让家长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第三次,老师联合孩子父亲一起,与杨喆共同完成了自动浇花装置的制作,让父亲放下成见,走进孩子的世界。如今,杨喆已成为学校某社团社长,其家庭还获评了“泉城最美学习型家庭”。
五年来,“至善主题家访”累计帮扶特殊群体学生四百余人,其中近百人考入“双一流”高校,二十余人荣获省级以上荣誉。这些数据背后,是一个个被爱唤醒的生命,是一曲曲动人心魄的教育诗篇。(文中学生姓名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