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
以“七金”为翼,铸就职教新标杆


从“技能筑基”到“匠心铸魂”,从“产教协同”到“数字赋能”,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以“七金”建设为支点,撬动了人才培养质量的历史性跨越。在这里,专业与产业同频共振,课堂与车间无缝衔接,教师与企业大师共育英才,学生与时代需求紧密相连。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七金”内涵,为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提供“山东工程方案”,助力更多技能学子圆梦人生、报效家国!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舒
金专筑基,金课赋能
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
在职业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以“金专”“金课”建设为核心,锚定产业需求,重构人才培养体系,走出了一条产教深度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
专业群对接产业链,打造人才培育高地。学校紧密对接山东省“6997”现代化工业体系,以“新工科、融合性、职业型”为定位,建成本科专业总数达29个,专科专业优化至35个,形成“本科为主、专科为辅”的专业布局。构建了智能制造、新基建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新型建筑工业化四大优势专业群。其中,建筑类与智能制造技术应用专业群获评省级品牌专业群,新基建信息技术、数字财商管理与服务专业群入选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彰显出强劲的专业竞争力。
学校与华为、腾讯等龙头企业共建ICT学院、新媒体学院等9个产业学院,实现“专业共建、课程共担、师资共享”。学校智能制造学院联合中国重汽打造的“智能生产线实训中心”,将企业真实生产场景搬入校园,学生参与研发的数控防汛钢丝网编织机已投入实际应用,成为产教融合的典范。
职教特色课程体系,激活课堂生命力。学校以“一流核心课程”建设为抓手,构建“虚实结合、理实一体”的课程体系。近三年来培育校级在线课程87门,校级智慧课程10门,建成省级课程15门,省级优秀社区资源24门;开发《课程思政案例集》收录300门课程思政案例,形成“课程承载思政、思政融入专业”的全员育人格局。
在教学方法创新上,数字财金学院开发的“虚拟商业环境实训系统”,通过模拟企业运营全流程,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创”。该课程入选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学生团队凭借此平台在全国财经类竞赛中斩获6项金奖。此外,学校推行“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4个省级现场工程师项目、13个校级项目落地实施,学生参与企业技术攻关比例达35%,真正实现“课堂即车间、作业即产品”。
近三年,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印证了“金专金课”双轮驱动的育人实效。
金师领航,金地拓新
锻造职业教育强引擎
教师是立教之本,实践是职教之魂。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以“金师”队伍建设为支撑,以“金地”平台建设为载体,构建起“双师型”教师引领、产教融合基地支撑的育人新生态。
双师型队伍筑基,教学创新结硕果。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构建“引育并重”的师资培养体系。学校现有专任教师达1300余人,“双师型”教师占比超70%。本科专业全部由省级教学名师担任专业带头人。先后建成省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支、省级教育教学创新团队7支、省级教学团队5支,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名师工作室3个。省级教学名师、省级青年技能名师、首席技师等30余人,全面提升实践教学水平,成为人才队伍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
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成为锤炼“金师”的练兵场。2024年学校全员参与校级教师教学比赛,遴选出96名教师形成梯队建设,获得省级以上教学竞赛7项大奖。此外,学校设立“教学名师”“技能名师”“最美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等荣誉体系;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建成4个省级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成为师德师风建设的标杆。
产教融合实践中心,链接产业最前沿。学校围绕职业教育“一体两翼”战略部署,积极联系驻地政府、产业园区、行业协会、院校等资源,先后成立7个区域产教融合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推进“两体”建设,赋能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
同时,学校投资建设现代化实训基地,打造集“教学、生产、研发”于一体的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先后建成了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山东省大数据创新人才实训基地等11个省级以上实训基地,4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形成集“技能训练、项目化教学、技术开发、培训与鉴定一体”的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实现“教学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贯通。
金教材塑魂,金科研驱动
开辟教育创新新赛道
教材与科研是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双翼”。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以“金教材”传承工匠精神,以“金科研”赋能产业升级,书写了职教创新的时代答卷。
新形态资源库,重构学习新体验。学校突破传统教材局限,推出校企合作教材、数字教材等新形态资源。2024年立项数字化教材25部,出版《智能建造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等13部特色教材,其中2部获评“全国职业教育优质教材”。数字财金学院开发的AR立体化《财税实务教程》,通过3D建模还原企业报税场景,学生扫码即可沉浸式学习。
在课程思政领域,马克思主义学院主编的《工匠精神十二讲》,将大国工匠故事与专业技术知识结合,成为全省职业院校思政教育范本。学校还建立“教材动态更新机制”,每年修订率超30%,确保内容与产业技术同步迭代。
技术研发顶天立地,成果转化落地生根。学校聚焦“卡脖子”技术攻关,建成4个省级新技术研发中心,2024年发表高水平论文3篇,授权发明专利15项,制定行业标准1项。近年来参与制定国家专业教学标准2个,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标准1个,国际职业资格标准4个。智能制造学院研发的“高精度数控机床误差补偿系统”,将加工精度提升至微米级,填补国内空白;建筑工程学院开发的“装配式建筑BIM协同平台”,助力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节约工期20%以上。
科研反哺教学成效显著。2024年,60%的横向课题由师生共同完成,学生发表论文69篇,获专利39项。例如,智能制造学院学生团队研发的YOLO精准识别的城市控火无人机在“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188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省级金奖,并成功应用于城市消防和应急救援领域,实现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工业应用的跨越。
金学生圆梦
技能报国绽光芒
在“七金”体系赋能下,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学子以扎实技能与创新精神,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学校构建“就业+升学+创业”立体化培养模式。2024届毕业生中,15%考入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深造;就业学生人均手握2.8个企业录用通知,主要流向高端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乡村振兴带头人解红涛创办黄粉虫养殖企业,带动百余农户脱贫,事迹登上央视《致富经》栏目。
学校设立“揭榜挂帅”科研基金,鼓励学生挑战技术难题。为培养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学校打造“五位一体”双创教育体系,设立200万元学生科研基金,年孵化项目超100个。2024年,学生获省级以上竞赛奖项747项,其中国赛金奖17项,“以赛促创”氛围日益浓厚。其中“智能垃圾分类机器人”项目获全国总决赛银奖。现代艺术学院学生创作的《泉城非遗数字图谱》,通过VR技术再现传统工艺,获文化和旅游部创新设计大奖。
学校发挥职业本科办学优势,积极落实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责,学生深入社区开展“技能服务万家”活动,免费维修家电3000余件;组建“黄河生态保护志愿队”,研发的“智能水质监测浮标”应用于济南小清河治理。智能制造学院师生3天研发出“无接触测温门禁系统”,捐赠至20余所中小学,彰显职教学子的社会责任感。
近三年,学校涌现出“全国技术能手”李振宇、“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雪等优秀校友。2024年,学生满意度达98.7%,家长评价“孩子在这里找到了人生方向”。“七金”建设不仅成就了学生的出彩人生,更擦亮了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职教本科先行者”的金字招牌。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舒
金专筑基,金课赋能
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
在职业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以“金专”“金课”建设为核心,锚定产业需求,重构人才培养体系,走出了一条产教深度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
专业群对接产业链,打造人才培育高地。学校紧密对接山东省“6997”现代化工业体系,以“新工科、融合性、职业型”为定位,建成本科专业总数达29个,专科专业优化至35个,形成“本科为主、专科为辅”的专业布局。构建了智能制造、新基建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新型建筑工业化四大优势专业群。其中,建筑类与智能制造技术应用专业群获评省级品牌专业群,新基建信息技术、数字财商管理与服务专业群入选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彰显出强劲的专业竞争力。
学校与华为、腾讯等龙头企业共建ICT学院、新媒体学院等9个产业学院,实现“专业共建、课程共担、师资共享”。学校智能制造学院联合中国重汽打造的“智能生产线实训中心”,将企业真实生产场景搬入校园,学生参与研发的数控防汛钢丝网编织机已投入实际应用,成为产教融合的典范。
职教特色课程体系,激活课堂生命力。学校以“一流核心课程”建设为抓手,构建“虚实结合、理实一体”的课程体系。近三年来培育校级在线课程87门,校级智慧课程10门,建成省级课程15门,省级优秀社区资源24门;开发《课程思政案例集》收录300门课程思政案例,形成“课程承载思政、思政融入专业”的全员育人格局。
在教学方法创新上,数字财金学院开发的“虚拟商业环境实训系统”,通过模拟企业运营全流程,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创”。该课程入选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学生团队凭借此平台在全国财经类竞赛中斩获6项金奖。此外,学校推行“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4个省级现场工程师项目、13个校级项目落地实施,学生参与企业技术攻关比例达35%,真正实现“课堂即车间、作业即产品”。
近三年,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印证了“金专金课”双轮驱动的育人实效。
金师领航,金地拓新
锻造职业教育强引擎
教师是立教之本,实践是职教之魂。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以“金师”队伍建设为支撑,以“金地”平台建设为载体,构建起“双师型”教师引领、产教融合基地支撑的育人新生态。
双师型队伍筑基,教学创新结硕果。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构建“引育并重”的师资培养体系。学校现有专任教师达1300余人,“双师型”教师占比超70%。本科专业全部由省级教学名师担任专业带头人。先后建成省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支、省级教育教学创新团队7支、省级教学团队5支,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名师工作室3个。省级教学名师、省级青年技能名师、首席技师等30余人,全面提升实践教学水平,成为人才队伍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
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成为锤炼“金师”的练兵场。2024年学校全员参与校级教师教学比赛,遴选出96名教师形成梯队建设,获得省级以上教学竞赛7项大奖。此外,学校设立“教学名师”“技能名师”“最美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等荣誉体系;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建成4个省级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成为师德师风建设的标杆。
产教融合实践中心,链接产业最前沿。学校围绕职业教育“一体两翼”战略部署,积极联系驻地政府、产业园区、行业协会、院校等资源,先后成立7个区域产教融合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推进“两体”建设,赋能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
同时,学校投资建设现代化实训基地,打造集“教学、生产、研发”于一体的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先后建成了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山东省大数据创新人才实训基地等11个省级以上实训基地,4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形成集“技能训练、项目化教学、技术开发、培训与鉴定一体”的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实现“教学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贯通。
金教材塑魂,金科研驱动
开辟教育创新新赛道
教材与科研是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双翼”。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以“金教材”传承工匠精神,以“金科研”赋能产业升级,书写了职教创新的时代答卷。
新形态资源库,重构学习新体验。学校突破传统教材局限,推出校企合作教材、数字教材等新形态资源。2024年立项数字化教材25部,出版《智能建造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等13部特色教材,其中2部获评“全国职业教育优质教材”。数字财金学院开发的AR立体化《财税实务教程》,通过3D建模还原企业报税场景,学生扫码即可沉浸式学习。
在课程思政领域,马克思主义学院主编的《工匠精神十二讲》,将大国工匠故事与专业技术知识结合,成为全省职业院校思政教育范本。学校还建立“教材动态更新机制”,每年修订率超30%,确保内容与产业技术同步迭代。
技术研发顶天立地,成果转化落地生根。学校聚焦“卡脖子”技术攻关,建成4个省级新技术研发中心,2024年发表高水平论文3篇,授权发明专利15项,制定行业标准1项。近年来参与制定国家专业教学标准2个,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标准1个,国际职业资格标准4个。智能制造学院研发的“高精度数控机床误差补偿系统”,将加工精度提升至微米级,填补国内空白;建筑工程学院开发的“装配式建筑BIM协同平台”,助力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节约工期20%以上。
科研反哺教学成效显著。2024年,60%的横向课题由师生共同完成,学生发表论文69篇,获专利39项。例如,智能制造学院学生团队研发的YOLO精准识别的城市控火无人机在“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188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省级金奖,并成功应用于城市消防和应急救援领域,实现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工业应用的跨越。
金学生圆梦
技能报国绽光芒
在“七金”体系赋能下,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学子以扎实技能与创新精神,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学校构建“就业+升学+创业”立体化培养模式。2024届毕业生中,15%考入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深造;就业学生人均手握2.8个企业录用通知,主要流向高端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乡村振兴带头人解红涛创办黄粉虫养殖企业,带动百余农户脱贫,事迹登上央视《致富经》栏目。
学校设立“揭榜挂帅”科研基金,鼓励学生挑战技术难题。为培养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学校打造“五位一体”双创教育体系,设立200万元学生科研基金,年孵化项目超100个。2024年,学生获省级以上竞赛奖项747项,其中国赛金奖17项,“以赛促创”氛围日益浓厚。其中“智能垃圾分类机器人”项目获全国总决赛银奖。现代艺术学院学生创作的《泉城非遗数字图谱》,通过VR技术再现传统工艺,获文化和旅游部创新设计大奖。
学校发挥职业本科办学优势,积极落实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责,学生深入社区开展“技能服务万家”活动,免费维修家电3000余件;组建“黄河生态保护志愿队”,研发的“智能水质监测浮标”应用于济南小清河治理。智能制造学院师生3天研发出“无接触测温门禁系统”,捐赠至20余所中小学,彰显职教学子的社会责任感。
近三年,学校涌现出“全国技术能手”李振宇、“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雪等优秀校友。2024年,学生满意度达98.7%,家长评价“孩子在这里找到了人生方向”。“七金”建设不仅成就了学生的出彩人生,更擦亮了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职教本科先行者”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