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版: 头版 A02版: 豹眼 A03版: 豹眼 A04版: 通读 A06版: 豹览 A07版: 豹览 A08版: 警界 A09版: 运动 A10版: 分类 A11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A12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B01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B02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B03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B04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B05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B06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B07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B08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B09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B10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B11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B12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B13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B14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B15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B16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B17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B18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B19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B20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B21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B22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B23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B24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C01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C02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C03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C04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C05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C06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C07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C08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C09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C10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C11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C12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C13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C14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C15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C16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C17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C18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C19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C20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C21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C22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C23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C24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D01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D02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D03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D04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D05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D06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D07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D08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D09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D10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D11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D12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D13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D14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D15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D16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D17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D18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D19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D20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D21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D22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D23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D24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E01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E02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E03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E04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E05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E06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E07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E08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E09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E10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E11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E12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F01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F02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F03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F04版: 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新案例集中展示

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山东省济南第十一中学 聚焦六大育人维度,首创“三维立体”增值评价体系

“小切口”搭建育人“大舞台”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参与志愿服务能收获什么?“能提高我们的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结识新朋友,提升自我价值”“能深入了解社会问题,扩展视野”……济南十一中的学生如是说。近年来,济南十一中以“活动课程化”为突破口,构建“6+N”志愿服务融合课程体系,将志愿服务嵌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统一,为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更大舞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樊鹏莉

  立足“志愿服务+学科课程”

  打造“6+N”志愿服务融合课程
  
  “带领孩子们走进社区、走进自然,参与志愿服务,让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山东省济南第十一中学校长杨滨表示,当下,志愿服务已成为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发挥着重要的立德树人效用,逐渐成为中学生实现社会参与、融入社会生活、链接社会文化的重要方式。面对中学志愿服务普遍存在的“形式化”“零散化”问题,济南十一中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活动课程化”为突破口,构建“6+N”志愿服务融合课程体系。

  “我们基于学生综合素养、学业成绩等现实情况,探索基于学校学情的实践育人融合体系。”学校团委书记李艳称,学校通过课程融合、评价融合、价值融合构建实践育人体系,关注学生自我激励和自我发展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链接社会,提高心理融入、文化融入、生活融入、社会融入水平,培养信念坚定、内心充盈、品行良好、人格健全的时代新人。“我们开发了研究类、实践类、拓展类三类融合课程,围绕文艺、科技、扶弱、助老、环保、礼仪六大志愿服务领域,打造‘6+N’志愿服务融合课程。”
  
  济南十一中开设了如职业体验、心理健康、人文素养、学科融合相关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高一年级学生以理论学习和校内实践为主,掌握有关志愿活动的基础知识;高二年级以服务实践为主,以所在班级为单位,参与校内外志愿服务;高三年级以参加校内外社会服务为主,链接社会,提升融入度。
  
  学校九大学科备课组还组建了课程开发团队,鼓励教师全员参与课程开发,让“活动课程化”真正落地落实。目前,学校已自主开发融合课例21节,制定课程纲要、岗位汇编、评价指标等配套文件,形成12个主题志愿服务活动月实施方案,征集58个实践岗位,同步开展志愿服务主题摄影展、手工作品展等,为系统化、持续化开展活动提供基础保障。

  建立融合育人评价体系

  指向学生综合素养与关键能力

  既然志愿服务是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那么,该如何评价学生在志愿服务中的表现,在保护学生积极性的同时真正发挥志愿服务的育人实效呢?
  
  济南十一中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为导向,通过量化指标和量表的形式,对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前后素养提升情况进行持续追踪,全面评估中学生在志愿服务中的表现和成长,鼓励多元化、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我们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围绕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展现出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进行评价。”李艳介绍道,人文底蕴主要评价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所展现出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包括对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理解和认识;科学精神方面主要评价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包括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在学会学习方面,评价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包括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接受和运用;在健康生活方面,评价健康意识和生活习惯,包括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交健康和环境保护的关注和维护;在责任担当方面,评价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包括对个人、家庭、社会的责任的认识和承担;在实践创新方面,评价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包括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和创新的能力。
  
  学校借助数据分析平台,采集数据样本,在保证测试信度和效度的基础上,对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动机、活动开展情况、个人成长收获、社会融入度等指标进行前测后测分析,开展相关性和显著性分析,确保改革成果可信度和有效性。通过长效监测,帮助学生在悦纳自我的同时,主动融入家庭、融入社会,成长为一名身心两健、思行并进的时代新人。

  扩展实践育人场域

  家校社联动激发“内驱力”

  在济南十一中,学生志愿者的身影遍布校内图书馆、食堂、车棚、实验室、社团活动室,校内志愿岗每次招募都会爆满,学生们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始终高涨,但志愿服务的脚步不止停留在校园。
  
  为了更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志愿服务环境,济南十一中开展跨区域联合志愿服务项目,让学生走出校园,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和社会适应能力。此外,学校还依托区域教研,开展以志愿服务为主题的教研活动,通过联合策划、实施和评估志愿服务项目,促进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和专业成长,共同探索志愿服务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在现有的志愿岗位的基础上,我们还开拓了不少实践育人基地,与山东省农科院、济南市北郊国有林场、济南市团校、济南市博物馆、历城区金刚纂村、章丘区三涧溪村等实践基地联合开发校外实践项目,与山东大学、山东建筑大学、滨州医学院等高校开展双高联合育人,与宝华中学、宝华小学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联合区域教研,拓展职业体验类、劳动教育类、引领服务类志愿平台,最大限度发挥‘家校社’育人合力。”李艳说。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就像同一枚硬币的正反面,缺一不可。“我们既要通过班级授课、考试考查的形式,开展知识性训练,传达志愿精神、志愿理念、志愿知识,又要把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任务等蕴含在课堂之外的实践活动、课堂环境、生活氛围之中,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帮助学生在参与志愿活动的过程中深化自我认知,实践专业知识,提升能力素质,实现价值增量。”李艳称,学校将社会志愿服务与社会需求导向相结合,使中学生志愿服务主动与社会衔接整合,让学生在奉献他人的过程中悦纳自我,形成健全人格。
  
  今年年初,济南市教育局公布了2024年度济南市教育综合改革全链条培育项目评估结果,经综合评审,济南十一中申报的“中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融合体系创新改革项目”获评A等级。
  
  据统计,2024年,学校学生参与送报志愿服务78人次,涉及14个班级;参与校内志愿服务基地772人次,涉及54个班次;参与图书角志愿服务150人次,涉及25个班级;参与搬餐志愿服务255人次,涉及51班次;参与校外考务活动432人次;走出校园,走进社区、林场、景区、科技馆等场所参与志愿服务327人次;第43届学生会67名学生干部,志愿服务时长累计8018小时。
  
  杨滨表示,在实施志愿服务实践育人项目的过程中,济南十一中的课程内容得以丰富,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不断提高,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学生能够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实现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大维度的全面提升。“我们通过志愿服务这个‘小切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品质,完善健康人格,从而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拥有自己的成长‘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