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趵突泉小学 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深度融合
趵突泉涌,传承城市文化基因




济南市趵突泉小学坐落于“天下第一泉”趵突泉畔,承载着深厚的泉城文化底蕴。近年来,学校围绕“传承历史文脉、弘扬优秀文化、培育时代新人”的文化教育目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深度融合,通过文化产品创作、文化服务创新、文化品牌打造三大维度,构建“非遗传承+学科融合+社会实践”的全方位育人体系,探索出一条“以泉为脉、以文铸魂、创新驱动”的实践育人路径。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樊鹏莉
深耕文化产品创作
激发传统技艺时代生命力
泉水是济南的亮丽名片,赋予这座城市独特的气质和魅力,在济南的72泉中,以“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最负盛名。济南市趵突泉小学,从建立开始便凸显了学校的地域特色,肩负着传承城市文化基因的使命。
近年来,济南市趵突泉小学开发了“泉韵之声”诵读课程,师生共同演绎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趵突泉》等经典文学作品,通过朗诵、情景剧等形式再现济南的自然风貌与人文精神。学校结合了趵突泉文化节,带领学生创作《泉城童谣》《趵小诗画集》等文化衍生品,形成了“读经典、绘家乡、写感悟”的立体化文化产品。当泉水文化遇到学科教学,学校编写《泉城文化探秘》校本教材,整合语文、美术、科学等学科内容,涵盖趵突泉水文知识、济南历史名人、非遗技艺等板块,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实验探究,深化文化认知,实现“知泉、爱泉、护泉”的教育目标。
以红纸为画布,以剪刀为笔锋,在3月5日雷锋纪念日到来前,济南市趵突泉小学的学生用剪纸的方式开展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锋利的锯齿画作雷锋坚毅的眉梢,细腻的月牙纹勾勒出他温暖的微笑,跃动的火焰纹映照出他奉献精神的不熄光芒。为了创作出一幅令人满意的作品,学生们反复研读雷锋日记,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了“钉子精神”。
在这个过程中,雷锋的样子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雷锋的事迹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非遗也不再是橱窗里的历史,而是学生手中的红纸、熟悉的剪刀。
多年前,济南市趵突泉小学就成立了非遗剪纸社团,剪纸也成为了学校的校本课程之一,“一张张剪纸作品,看似简单,却在方寸之间尽显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每一刀、每一剪都凝聚着孩子们对家国的热爱。”济南市趵突泉小学校长王灵表示,学校将红色基因、济南历史融入创作中,带领学生在学习传统技艺的同时,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根植国家情怀和文化认同,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2017年经市级、省级推荐,济南市趵突泉小学被教育部确立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剪纸、皮影)传承学校;2018年被济南市教育局确立为济南市非遗教育基地;2019年12月济南市趵突泉小学成为由历下区人民政府公布、文化和旅游局颁发的“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保护单位。学生的剪纸作品也曾多次在市级展览中获奖。
开发“泉文化”主题课程群
三方联动做传统文化使者
泉水赋予学校独特的文化印记和育人色彩,也为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带来了灵感与方向。学校以趵突泉文化为核心,开发了“泉与自然”“泉与人文”“泉与科技”三大主题课程群。
探访名泉、开展志愿讲解……多年来,一批批学生不仅深入了解泉的文化底蕴和生态价值,还积极开展“护泉小卫士”行动,参与水质监测、泉池清洁等实践活动,“活动中,学生不仅更了解泉水的人文和生态价值,更重要的是,带领学生用实际行动保泉护泉,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在实践中锻炼,收获属于自己的成长。”王灵说。
在距离济南市趵突泉小学不远的地方,坐落着老舍纪念馆,展示着老舍在济南的足迹,学校紧密结合校本课程《老舍与济南》,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多年来,学校的红领巾志愿者们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向参观者们讲解老舍在济南的经历、老舍笔下的济南情、老舍笔下的济南山水名胜,成为了一名合格的“讲解员”。王灵告诉记者,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讲好老舍与济南的故事,学校的红领巾志愿者们反复练习、不断模拟,但乐此不疲,“学生参与讲解的积极性很高,大家一边学习,一边实践,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实际能力,看着孩子们克服内心的紧张,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大方从容地讲解老舍与济南的故事,老师们十分欣慰。”
校园是学生认知世界的重要场域,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趵突泉小学地处老城区,社区育人资源丰富,学校建立三方联动的服务团队,并与社区开展主题文化活动,在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打造校内校外相结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场域。
此外,学校还积极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今年2月,学校泉水叮咚广播站开播,广播站播音内容结合时代话题,涵盖了校内外的多彩生活,融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让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学会表达、大方展示,同时也营造了健康向上、朝气蓬勃的校园文化氛围。借助校园广播、短视频等形式,将趵突泉小学的成长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传统文化与红色教育有机衔接
在每位趵突泉小学学生的眼中,自己就是“泉城小使者”,肩负着传承泉水文化、展示城市文明的重任。
每到“济南国际泉水节”或节假日,趵突泉小学的“泉娃”们就迫不及待地化身“小导游”,走进“天下第一泉”景区开展志愿讲解活动,他们将自己学到的泉水知识与市民、游客分享,并号召大家爱泉护泉,节水保泉,身着醒目的红色马甲、佩戴上“爱泉志愿者”徽章,大方得体的向市民和游客介绍不同泉水的独特之处、历史传说,志愿者们的身影俨然成为泉池旁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引得游客纷纷点赞。
除了将泉水文化融入育人实践,学校还将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让爱国主义教育“活”起来。
2024年10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少先队员民族自豪感,学校五、六年级的队员们把爱党爱国的情感融进自己的剪纸作品中,为祖国母亲献上了一份独特又深情的祝福。鲜红飘扬的党旗、各民族群众大团结……观察学校学生的剪纸作品不难发现,他们的非遗剪纸里蕴含着红色传承。王灵表示,“当红色文化遇到‘非遗’剪纸,我们希望给学生以灵动的美感和无尽的艺术享受,给他们以崇高的精神力量,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责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道德人格。”
学校通过“红色剪纸颂党恩”“巧手剪出雷锋志向”等活动,推动传统文化与红色教育有机衔接,同时,学校还将党建工作与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创建“同心文化圆”党建品牌。
“我们将持续深挖济南名士文化、商埠文化等,不断丰富泉文化课程,保护学生的创作热情,带领学生讲好泉城故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铸魂育人的源头活水,与此同时,我们也将继续小手拉大手,辐射带动家长、社区,感受泉城文化,根植家国情怀。”王灵告诉记者,济南市趵突泉小学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创新的实践,谱写新时代“趵突泉涌,生生不息”的育人答卷。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樊鹏莉
深耕文化产品创作
激发传统技艺时代生命力
泉水是济南的亮丽名片,赋予这座城市独特的气质和魅力,在济南的72泉中,以“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最负盛名。济南市趵突泉小学,从建立开始便凸显了学校的地域特色,肩负着传承城市文化基因的使命。
近年来,济南市趵突泉小学开发了“泉韵之声”诵读课程,师生共同演绎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趵突泉》等经典文学作品,通过朗诵、情景剧等形式再现济南的自然风貌与人文精神。学校结合了趵突泉文化节,带领学生创作《泉城童谣》《趵小诗画集》等文化衍生品,形成了“读经典、绘家乡、写感悟”的立体化文化产品。当泉水文化遇到学科教学,学校编写《泉城文化探秘》校本教材,整合语文、美术、科学等学科内容,涵盖趵突泉水文知识、济南历史名人、非遗技艺等板块,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实验探究,深化文化认知,实现“知泉、爱泉、护泉”的教育目标。
以红纸为画布,以剪刀为笔锋,在3月5日雷锋纪念日到来前,济南市趵突泉小学的学生用剪纸的方式开展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锋利的锯齿画作雷锋坚毅的眉梢,细腻的月牙纹勾勒出他温暖的微笑,跃动的火焰纹映照出他奉献精神的不熄光芒。为了创作出一幅令人满意的作品,学生们反复研读雷锋日记,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了“钉子精神”。
在这个过程中,雷锋的样子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雷锋的事迹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非遗也不再是橱窗里的历史,而是学生手中的红纸、熟悉的剪刀。
多年前,济南市趵突泉小学就成立了非遗剪纸社团,剪纸也成为了学校的校本课程之一,“一张张剪纸作品,看似简单,却在方寸之间尽显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每一刀、每一剪都凝聚着孩子们对家国的热爱。”济南市趵突泉小学校长王灵表示,学校将红色基因、济南历史融入创作中,带领学生在学习传统技艺的同时,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根植国家情怀和文化认同,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2017年经市级、省级推荐,济南市趵突泉小学被教育部确立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剪纸、皮影)传承学校;2018年被济南市教育局确立为济南市非遗教育基地;2019年12月济南市趵突泉小学成为由历下区人民政府公布、文化和旅游局颁发的“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保护单位。学生的剪纸作品也曾多次在市级展览中获奖。
开发“泉文化”主题课程群
三方联动做传统文化使者
泉水赋予学校独特的文化印记和育人色彩,也为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带来了灵感与方向。学校以趵突泉文化为核心,开发了“泉与自然”“泉与人文”“泉与科技”三大主题课程群。
探访名泉、开展志愿讲解……多年来,一批批学生不仅深入了解泉的文化底蕴和生态价值,还积极开展“护泉小卫士”行动,参与水质监测、泉池清洁等实践活动,“活动中,学生不仅更了解泉水的人文和生态价值,更重要的是,带领学生用实际行动保泉护泉,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在实践中锻炼,收获属于自己的成长。”王灵说。
在距离济南市趵突泉小学不远的地方,坐落着老舍纪念馆,展示着老舍在济南的足迹,学校紧密结合校本课程《老舍与济南》,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多年来,学校的红领巾志愿者们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向参观者们讲解老舍在济南的经历、老舍笔下的济南情、老舍笔下的济南山水名胜,成为了一名合格的“讲解员”。王灵告诉记者,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讲好老舍与济南的故事,学校的红领巾志愿者们反复练习、不断模拟,但乐此不疲,“学生参与讲解的积极性很高,大家一边学习,一边实践,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实际能力,看着孩子们克服内心的紧张,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大方从容地讲解老舍与济南的故事,老师们十分欣慰。”
校园是学生认知世界的重要场域,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趵突泉小学地处老城区,社区育人资源丰富,学校建立三方联动的服务团队,并与社区开展主题文化活动,在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打造校内校外相结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场域。
此外,学校还积极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今年2月,学校泉水叮咚广播站开播,广播站播音内容结合时代话题,涵盖了校内外的多彩生活,融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让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学会表达、大方展示,同时也营造了健康向上、朝气蓬勃的校园文化氛围。借助校园广播、短视频等形式,将趵突泉小学的成长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传统文化与红色教育有机衔接
在每位趵突泉小学学生的眼中,自己就是“泉城小使者”,肩负着传承泉水文化、展示城市文明的重任。
每到“济南国际泉水节”或节假日,趵突泉小学的“泉娃”们就迫不及待地化身“小导游”,走进“天下第一泉”景区开展志愿讲解活动,他们将自己学到的泉水知识与市民、游客分享,并号召大家爱泉护泉,节水保泉,身着醒目的红色马甲、佩戴上“爱泉志愿者”徽章,大方得体的向市民和游客介绍不同泉水的独特之处、历史传说,志愿者们的身影俨然成为泉池旁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引得游客纷纷点赞。
除了将泉水文化融入育人实践,学校还将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让爱国主义教育“活”起来。
2024年10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少先队员民族自豪感,学校五、六年级的队员们把爱党爱国的情感融进自己的剪纸作品中,为祖国母亲献上了一份独特又深情的祝福。鲜红飘扬的党旗、各民族群众大团结……观察学校学生的剪纸作品不难发现,他们的非遗剪纸里蕴含着红色传承。王灵表示,“当红色文化遇到‘非遗’剪纸,我们希望给学生以灵动的美感和无尽的艺术享受,给他们以崇高的精神力量,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责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道德人格。”
学校通过“红色剪纸颂党恩”“巧手剪出雷锋志向”等活动,推动传统文化与红色教育有机衔接,同时,学校还将党建工作与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创建“同心文化圆”党建品牌。
“我们将持续深挖济南名士文化、商埠文化等,不断丰富泉文化课程,保护学生的创作热情,带领学生讲好泉城故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铸魂育人的源头活水,与此同时,我们也将继续小手拉大手,辐射带动家长、社区,感受泉城文化,根植家国情怀。”王灵告诉记者,济南市趵突泉小学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创新的实践,谱写新时代“趵突泉涌,生生不息”的育人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