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钢高级中学 “泥”塑泉城名士之美,跨学科融合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高中生用指尖玩转非遗新国潮




4月8日下午,在济钢高中的陶艺工坊里,一场关于泥土与艺术的对话悄然展开。在美术老师刘晓燕的指导下,学生们面前的泥巴经过精心雕琢,慢慢变成了一件件艺术作品。作为山东省美术学科基地,济钢高中自2023年起创新性开发泥塑校本课程,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教育深度融合,以“文化传承、实践创新、个性发展”为目标,构建起“基础技法——主题创作——文化浸润”独具特色的美育体系。让上千名学生在捏塑之间触摸历史脉络,在创作之中激发艺术潜能,成为学校“和美教育”的亮丽名片。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雯雯
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谈及创设泥塑校本课程的初衷,济钢高中美术组负责人刘晓燕告诉记者,学校在文化育人过程中,始终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如何使其得到有效落地,泥塑课程是个很好的抓手,更是对“五育融合”教育理念的深度践行。据悉,泥塑校本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目标是在实践过程中融合跨学科知识和技能创作,以此塑造具有泉城文化内涵的泉城名士泥塑作品。具体体现为以项目式学习方式,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完成项目化任务,解决真实问题,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审美判断能力,并用多元评价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成效达成。
2023年3月,课程创设之初的思路是让高中生学习用泥巴雕塑人物形象,并且让学生体验专业的雕塑作品临摹和创作。但教学内容没有明确的主题,学生临摹的作品是随意的人物形象。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新时代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使命。学校迅速领会会议精神,并在9月新学期对泥塑课程内容进行了高位调整。“我们对课程主题进行明确定位,即:让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尝试创作‘泉城七十二名士’的人物形象,旨在传承济南历史文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刘晓燕说。
有了主题定位,但在教学过程中刘晓燕发现,很多学生制作的人物作品虽然有形,但缺少灵魂。于是,2024年2月,学校再次对泥塑校本课程的主题进行新的扩容,拓展“泉城七十二名士”的文脉内涵,梳理济南近现代历史发展中涌现出的时代人物形象,最终聚焦济南红色文化的革命志士,例如,一大代表王尽美、邓恩铭、泺口九烈士和济南战役的烈士等。课程主题升级为泥“塑”泉城现代名士之美,旨在赓续济南历史文脉,创新转化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校长桑胜旺对记者说:“我们希望通过泥塑这一载体,让学生成为传承与发展济南历史文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温度,在艺术创作中提升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家乡文化自信感,实现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根本目的。”
专业与匠心的交融
确定了以泥塑创作泉城名士的课程方向,那就不能只让这门课程停留在动手创作的表面,二是要结合新课标内容,凸显综合实践学习的重要性。据悉,课程以项目化学习为目的,将班级分为6个学习大组,每个大组又分成3—4个小组,各组学生自主选择一位泉城名士进行创作。在创作前期,需要大家明确分工,先收集关于创作对象的历史资料,充分了解人物的文化内涵,然后设计泥塑视觉形象,最后进行多元化作品创作与深加工。刘晓燕说:“这样既增强了学生整理搜集资料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又让大家在配合过程中提高了默契度和团结性,也使得表达和沟通能力越来越强。”
随着项目化学习的不断深入,去年2月,美术组又尝试通过泥塑课程开展跨学科主题式学习。经过前期调研论证,最终确定实施美术、地理、政治三个学科的融合学习。比如,课程主题是泥塑泉城现代名士之美。于是三大学科老师都带领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深挖山东黄河文化的范畴,论证泉文化和黄河文化之间的关系,用济南的黄河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历史事迹内化学生的价值观和历史责任感,充分发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红色纪念场所等的育人功能,将其纳入教学中,满足学生思想认知发展的需要。教学管理部主任刘晶对记者说:“泥塑材料选择用黄河滩的胶泥,我们带领学生去黄河岸边挖泥,地理老师增加了现场教学生如何辨别黄河胶泥,了解黄河的水质、河流地势等知识; 在济南百里黄河风景区的黄河文化陈列馆和‘泺口九烈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政治老师立足思政教育,将思政小课堂搬到了社会大课堂进行现场教学;回到学校,我们的美术老师带领学生进行泥塑人物创作,学生们的创作热情十分高涨,而且也让塑造的作品不光有形,还有了魂。”
此外,泥塑课程注重情境创设,通过“泥土的故事”主题班会、“陶艺大师面对面”讲座、“博物馆里的泥塑”研学活动等,彰显了场景化教学的生动呈现,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在师资配备方面,学校组建了一支“双师型”师资团队,既有深耕艺术教育多年的校内教师,也有技艺精湛的非遗传承人,为课程实施提供坚实保障。
成长与蜕变的见证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济钢高中构建起“四维联动”的活动机制,通过校内展示、赛事锤炼、社会服务、成果转化,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与实践能力。
泥塑课程作为美术学科的一部分,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八成以上学生通过该课程提升了对非遗文化的认知与传承意识,并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斩获佳绩。例如,2024年,泥塑作品《济南兔子王》在济南市第二十届中小学班级文化艺术节荣获三等奖。
副校长王文涛告诉记者,2018年,济钢高中被命名为“济南市首批特色学校”;2022年10月,美术学科凭借综合实力,获得专家评委一致好评,成功入选“济南市美术学科基地”;2023年2月,学校又成为“山东省第二批美术学科基地”。美术特长生培养一直是学校办学闪光点,截至目前,已培养400余名优秀美术特长毕业生。在山东省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艺术类专业统一考试中,学校美术学科继续延续辉煌,专业过关率100%,高分率远远高于山东省高分率。
春光明媚的午后,在济钢高中的美术教室里,泥土在学生指尖流转,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对话,艺术与教育在这里交融。泥塑课程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文化的传承、创新的孵化、成长的见证。当一件件充满灵性的泥塑作品诞生,大家看到的不仅是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更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桑胜旺对记者说:“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深化泥塑课程改革,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泥土中找到自己的艺术语言,在创作中遇见更好的自己。”如今,这座校园里的“泥塑课堂”,正在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美育篇章。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雯雯
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谈及创设泥塑校本课程的初衷,济钢高中美术组负责人刘晓燕告诉记者,学校在文化育人过程中,始终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如何使其得到有效落地,泥塑课程是个很好的抓手,更是对“五育融合”教育理念的深度践行。据悉,泥塑校本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目标是在实践过程中融合跨学科知识和技能创作,以此塑造具有泉城文化内涵的泉城名士泥塑作品。具体体现为以项目式学习方式,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完成项目化任务,解决真实问题,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审美判断能力,并用多元评价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成效达成。
2023年3月,课程创设之初的思路是让高中生学习用泥巴雕塑人物形象,并且让学生体验专业的雕塑作品临摹和创作。但教学内容没有明确的主题,学生临摹的作品是随意的人物形象。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新时代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使命。学校迅速领会会议精神,并在9月新学期对泥塑课程内容进行了高位调整。“我们对课程主题进行明确定位,即:让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尝试创作‘泉城七十二名士’的人物形象,旨在传承济南历史文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刘晓燕说。
有了主题定位,但在教学过程中刘晓燕发现,很多学生制作的人物作品虽然有形,但缺少灵魂。于是,2024年2月,学校再次对泥塑校本课程的主题进行新的扩容,拓展“泉城七十二名士”的文脉内涵,梳理济南近现代历史发展中涌现出的时代人物形象,最终聚焦济南红色文化的革命志士,例如,一大代表王尽美、邓恩铭、泺口九烈士和济南战役的烈士等。课程主题升级为泥“塑”泉城现代名士之美,旨在赓续济南历史文脉,创新转化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校长桑胜旺对记者说:“我们希望通过泥塑这一载体,让学生成为传承与发展济南历史文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温度,在艺术创作中提升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家乡文化自信感,实现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根本目的。”
专业与匠心的交融
确定了以泥塑创作泉城名士的课程方向,那就不能只让这门课程停留在动手创作的表面,二是要结合新课标内容,凸显综合实践学习的重要性。据悉,课程以项目化学习为目的,将班级分为6个学习大组,每个大组又分成3—4个小组,各组学生自主选择一位泉城名士进行创作。在创作前期,需要大家明确分工,先收集关于创作对象的历史资料,充分了解人物的文化内涵,然后设计泥塑视觉形象,最后进行多元化作品创作与深加工。刘晓燕说:“这样既增强了学生整理搜集资料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又让大家在配合过程中提高了默契度和团结性,也使得表达和沟通能力越来越强。”
随着项目化学习的不断深入,去年2月,美术组又尝试通过泥塑课程开展跨学科主题式学习。经过前期调研论证,最终确定实施美术、地理、政治三个学科的融合学习。比如,课程主题是泥塑泉城现代名士之美。于是三大学科老师都带领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深挖山东黄河文化的范畴,论证泉文化和黄河文化之间的关系,用济南的黄河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历史事迹内化学生的价值观和历史责任感,充分发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红色纪念场所等的育人功能,将其纳入教学中,满足学生思想认知发展的需要。教学管理部主任刘晶对记者说:“泥塑材料选择用黄河滩的胶泥,我们带领学生去黄河岸边挖泥,地理老师增加了现场教学生如何辨别黄河胶泥,了解黄河的水质、河流地势等知识; 在济南百里黄河风景区的黄河文化陈列馆和‘泺口九烈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政治老师立足思政教育,将思政小课堂搬到了社会大课堂进行现场教学;回到学校,我们的美术老师带领学生进行泥塑人物创作,学生们的创作热情十分高涨,而且也让塑造的作品不光有形,还有了魂。”
此外,泥塑课程注重情境创设,通过“泥土的故事”主题班会、“陶艺大师面对面”讲座、“博物馆里的泥塑”研学活动等,彰显了场景化教学的生动呈现,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在师资配备方面,学校组建了一支“双师型”师资团队,既有深耕艺术教育多年的校内教师,也有技艺精湛的非遗传承人,为课程实施提供坚实保障。
成长与蜕变的见证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济钢高中构建起“四维联动”的活动机制,通过校内展示、赛事锤炼、社会服务、成果转化,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与实践能力。
泥塑课程作为美术学科的一部分,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八成以上学生通过该课程提升了对非遗文化的认知与传承意识,并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斩获佳绩。例如,2024年,泥塑作品《济南兔子王》在济南市第二十届中小学班级文化艺术节荣获三等奖。
副校长王文涛告诉记者,2018年,济钢高中被命名为“济南市首批特色学校”;2022年10月,美术学科凭借综合实力,获得专家评委一致好评,成功入选“济南市美术学科基地”;2023年2月,学校又成为“山东省第二批美术学科基地”。美术特长生培养一直是学校办学闪光点,截至目前,已培养400余名优秀美术特长毕业生。在山东省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艺术类专业统一考试中,学校美术学科继续延续辉煌,专业过关率100%,高分率远远高于山东省高分率。
春光明媚的午后,在济钢高中的美术教室里,泥土在学生指尖流转,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对话,艺术与教育在这里交融。泥塑课程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文化的传承、创新的孵化、成长的见证。当一件件充满灵性的泥塑作品诞生,大家看到的不仅是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更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桑胜旺对记者说:“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深化泥塑课程改革,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泥土中找到自己的艺术语言,在创作中遇见更好的自己。”如今,这座校园里的“泥塑课堂”,正在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美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