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区
文化软实力撑起高质量发展“硬骨架”
工业是章丘作为传统“铁匠之乡”的厚重底色和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所在,工业文化的保留与传承推动了章丘人的实干精神;“新时代文明实践大篷车”开进村居,让文明覆盖到各个社区和村子;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重要立论基础,源远流长的中医文化正在走进普通人的生活;标准厂房建设破题新形势下招商引资的新路径……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但是文化凝聚了章丘人、章丘企业的精神,章丘区厚重的史脉、泉脉、文脉、商脉、人脉正是城市软实力的根脉,文化软实力赋予了经济发展的坚韧与蓬勃力量,撑起了章丘高质量发展的“硬骨架”。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崔艳红 实习生 杜天宇
章丘区政协
传承工业文化 服务高质量发展
工业是章丘作为传统“铁匠之乡”的厚重底色和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所在,其蕴含的工业文化也是章丘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多维度反映章丘工业75年来的发展变迁轨迹,深入挖掘章丘工业历史的宝贵财富,章丘区政协充分发挥政协文史资料“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重要作用,以“三亲”(亲历、亲闻、亲见)史料为载体,开展《章丘工业记忆》一书的征编工作。
章丘区政协联合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信息化和科技局、文化和旅游局、档案馆、统计局等单位就全区工业发展状况、工业遗存底数、工业文化保护利用等情况开展调查研究,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与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信息化和科技局、区文联等单位协调联动,吸收老干部、老同志及文化文史人才组成编审组、采访组;赴省市文史委及章丘区宣传、档案、党史、市场等部门和街镇,查阅、复录了大量历史资料,作为还原章丘工业记忆的重要依据。向全社会发出《关于开展〈章丘工业记忆〉资料征集工作的启事》,广泛征集1949年至今反映章丘工业行业和工业企业各历史阶段发展变迁历程的各类文稿和照片。共征集图片近500张,文字50余万字。并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为主题,举办《章丘工业记忆》图片展,在龙泉大厦、区政协文史馆、政务大厅巡展近60天。《章丘工业记忆》全书43万字,收录回忆录、报告文学、新闻报道等文章70篇。
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
“新时代文明实践大篷车”开进村居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2024年3月,章丘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文化广场等阵地,创新开展“文明实践大篷车”进村居活动,以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立贯通城乡的服务平台,将各种优质文化资源延伸到农村基层,着力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
文明实践大篷车是开展“文明实践我行动”主题活动的创新举措,以一场群众微宣讲、一场惠民政策解读、一场文化文艺演出、一场非遗项目展示、一场便民志愿服务等文明实践活动,实现“一次参与、多种体验”,将陆续走进全区18个街镇。“文明实践大篷车”通过与各部门、各单位的协同合作,链接社会资源和社会组织,把常态化开展的、便于服务群众的、群众易于接受的项目、活动、培训等吸收到活动当中,形成合力,更实、更细、更精开展文明实践活动。
目前,“文明实践大篷车”进村居(社区)活动已累计开展18次,服务群众1.7万人次。“文明实践大篷车”打破了传统文明实践方式的局限性,以其灵活多变、贴近群众的特点,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新载体。这种创新方式有助于推动文明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提高文明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如今,“新时代文明实践大篷车”正引领时代新风尚,引导群众规范文明行为,不断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借力借智借势
章丘中医院让中医走进百姓生活
2024年,章丘区中医医院充分发挥区域内中医药文化传播主阵地作用,聚力完善基础设施,突出文化内涵建设,加大宣教活动力度,以“三借”促进中医药文化在章丘大地的守正创新,成功创建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与区政协、城子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合作提炼章丘历史文化符号和与中医有密切关联的实物展品与文献记载,优化提升了中医药文化展览馆。馆内以实物和版面相结合的形式,设置了“风物章丘、光耀长河、千年医脉、传承有我”四个板块,辅以馆东西两侧“韩氏正骨主题文化墙”和“龙山文化主题展”,全面展示了章丘历史文化、章丘中医药溯源及医院发展历程和内涵特色。从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重要立论基础的历史价值出发,在邹衍墓、史料记载的邹衍庙等章丘文化遗迹支撑基础上,建设邹衍主题景观区、邹衍名医堂,借助邹衍雕像、邹衍经典学术思想展板等文化载体,打造“邹衍”中医文化品牌。
章丘中医院内建设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心,整合治未病、针灸推拿、亚健康等传统诊疗资源和文化特色。建设中医药文化体验区,全天候免费开放。开辟中药植物园,设山东道地中药区、章丘常见中药区、药食两用中药区、采收种植体验区、常用中药区五部分,种植中草药植物70余种,为研学等体验活动提供了条件。
开展中医养生知识宣教、中医义诊服务、中医适宜技术体验、中药茶饮品尝、辨识中药赠膏方、中药香囊制作等互动性项目,开展中医药文化开放日活动,设置中医健康小课堂、中药版画拓印、中药植物拓染、中药称量体验等项目。把脊柱侧弯和扁平足义务筛查纳入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八段锦养生功法走进学校运动会,院校联合开展中药原植物采集辨识活动。章丘区中医院依托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开展更多更受群众欢迎的中医药文化活动,推动中医生活化、生活中医化。
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展“标准化+个性化”厂房建设
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标准厂房建设破题新形势下招商引资新路径,坚持标准化建设和个性化定制相结合,有效保障了项目的快速落地,提升了招商质效,塑造了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极大助力了汽车产业的集聚。
明水经济开发区成立由管委会主要负责同志任“链长”,抽调相关部门、街道的“精兵强将”组建汽车产业链工作专班,顶格统筹推进全区汽车产业招商。围绕中国重汽、临工机械等龙头企业带动,绘制了“专注整车制造,完善关键零部件配套,补齐原材料与工艺断点,开拓汽车后市场服务”的招商地图。邀请原长城汽车、原中国重汽高管等汽车界资深人士担任“招商大使”,组建汽车产业链“智囊团”,为汽车产业集聚打下了坚实基础。
采用“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模式,投资1.8亿元完成原卓达工业园改造,立足打造重汽配套集聚区,设立济南(明水)汽车制造产业园,盘活12万平方米标准车间和7800平方米科研办公楼,引入项目8个,实现产值5亿元。以济南明水汽车制造产业园为核心,按图索骥,辐射带动临工、中钰、中辰等9个重点项目落地,新增定制化厂房28.9万平方米,集群规模不断壮大。与青岛经开区合作共建,建设济南青开科创园,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开启合作招商新局面,成为全省国家级开发区合作典范。
设立全市经开区首家企业服务中心,承接省市区三级审批权限100余项,建立“超前服务”“项目管家”等机制,聚焦工业类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推行“容缺审批+承诺制”改革,“线上+线下”联动,线上实行“一站式审批+集成办服务”,线下开设流动服务车上门服务,切实让数据、管家多跑路,企业少跑腿。目前已累计为落地汽车产业项目办理各类审批手续120余件次,有效保障了项目建设的“加速度”。通过标准化+个性化相结合,形成了占地1000余亩、以汽车制造为核心的重汽配套集聚区,引入项目17个,总投资46.6亿元,新增产值50亿元。2024年7月24日,全省开发区标准厂房建设工作座谈会在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召开,并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但是文化凝聚了章丘人、章丘企业的精神,章丘区厚重的史脉、泉脉、文脉、商脉、人脉正是城市软实力的根脉,文化软实力赋予了经济发展的坚韧与蓬勃力量,撑起了章丘高质量发展的“硬骨架”。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崔艳红 实习生 杜天宇
章丘区政协
传承工业文化 服务高质量发展
工业是章丘作为传统“铁匠之乡”的厚重底色和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所在,其蕴含的工业文化也是章丘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多维度反映章丘工业75年来的发展变迁轨迹,深入挖掘章丘工业历史的宝贵财富,章丘区政协充分发挥政协文史资料“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重要作用,以“三亲”(亲历、亲闻、亲见)史料为载体,开展《章丘工业记忆》一书的征编工作。
章丘区政协联合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信息化和科技局、文化和旅游局、档案馆、统计局等单位就全区工业发展状况、工业遗存底数、工业文化保护利用等情况开展调查研究,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与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信息化和科技局、区文联等单位协调联动,吸收老干部、老同志及文化文史人才组成编审组、采访组;赴省市文史委及章丘区宣传、档案、党史、市场等部门和街镇,查阅、复录了大量历史资料,作为还原章丘工业记忆的重要依据。向全社会发出《关于开展〈章丘工业记忆〉资料征集工作的启事》,广泛征集1949年至今反映章丘工业行业和工业企业各历史阶段发展变迁历程的各类文稿和照片。共征集图片近500张,文字50余万字。并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为主题,举办《章丘工业记忆》图片展,在龙泉大厦、区政协文史馆、政务大厅巡展近60天。《章丘工业记忆》全书43万字,收录回忆录、报告文学、新闻报道等文章70篇。
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
“新时代文明实践大篷车”开进村居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2024年3月,章丘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文化广场等阵地,创新开展“文明实践大篷车”进村居活动,以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立贯通城乡的服务平台,将各种优质文化资源延伸到农村基层,着力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
文明实践大篷车是开展“文明实践我行动”主题活动的创新举措,以一场群众微宣讲、一场惠民政策解读、一场文化文艺演出、一场非遗项目展示、一场便民志愿服务等文明实践活动,实现“一次参与、多种体验”,将陆续走进全区18个街镇。“文明实践大篷车”通过与各部门、各单位的协同合作,链接社会资源和社会组织,把常态化开展的、便于服务群众的、群众易于接受的项目、活动、培训等吸收到活动当中,形成合力,更实、更细、更精开展文明实践活动。
目前,“文明实践大篷车”进村居(社区)活动已累计开展18次,服务群众1.7万人次。“文明实践大篷车”打破了传统文明实践方式的局限性,以其灵活多变、贴近群众的特点,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新载体。这种创新方式有助于推动文明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提高文明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如今,“新时代文明实践大篷车”正引领时代新风尚,引导群众规范文明行为,不断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借力借智借势
章丘中医院让中医走进百姓生活
2024年,章丘区中医医院充分发挥区域内中医药文化传播主阵地作用,聚力完善基础设施,突出文化内涵建设,加大宣教活动力度,以“三借”促进中医药文化在章丘大地的守正创新,成功创建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与区政协、城子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合作提炼章丘历史文化符号和与中医有密切关联的实物展品与文献记载,优化提升了中医药文化展览馆。馆内以实物和版面相结合的形式,设置了“风物章丘、光耀长河、千年医脉、传承有我”四个板块,辅以馆东西两侧“韩氏正骨主题文化墙”和“龙山文化主题展”,全面展示了章丘历史文化、章丘中医药溯源及医院发展历程和内涵特色。从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重要立论基础的历史价值出发,在邹衍墓、史料记载的邹衍庙等章丘文化遗迹支撑基础上,建设邹衍主题景观区、邹衍名医堂,借助邹衍雕像、邹衍经典学术思想展板等文化载体,打造“邹衍”中医文化品牌。
章丘中医院内建设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心,整合治未病、针灸推拿、亚健康等传统诊疗资源和文化特色。建设中医药文化体验区,全天候免费开放。开辟中药植物园,设山东道地中药区、章丘常见中药区、药食两用中药区、采收种植体验区、常用中药区五部分,种植中草药植物70余种,为研学等体验活动提供了条件。
开展中医养生知识宣教、中医义诊服务、中医适宜技术体验、中药茶饮品尝、辨识中药赠膏方、中药香囊制作等互动性项目,开展中医药文化开放日活动,设置中医健康小课堂、中药版画拓印、中药植物拓染、中药称量体验等项目。把脊柱侧弯和扁平足义务筛查纳入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八段锦养生功法走进学校运动会,院校联合开展中药原植物采集辨识活动。章丘区中医院依托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开展更多更受群众欢迎的中医药文化活动,推动中医生活化、生活中医化。
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展“标准化+个性化”厂房建设
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标准厂房建设破题新形势下招商引资新路径,坚持标准化建设和个性化定制相结合,有效保障了项目的快速落地,提升了招商质效,塑造了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极大助力了汽车产业的集聚。
明水经济开发区成立由管委会主要负责同志任“链长”,抽调相关部门、街道的“精兵强将”组建汽车产业链工作专班,顶格统筹推进全区汽车产业招商。围绕中国重汽、临工机械等龙头企业带动,绘制了“专注整车制造,完善关键零部件配套,补齐原材料与工艺断点,开拓汽车后市场服务”的招商地图。邀请原长城汽车、原中国重汽高管等汽车界资深人士担任“招商大使”,组建汽车产业链“智囊团”,为汽车产业集聚打下了坚实基础。
采用“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模式,投资1.8亿元完成原卓达工业园改造,立足打造重汽配套集聚区,设立济南(明水)汽车制造产业园,盘活12万平方米标准车间和7800平方米科研办公楼,引入项目8个,实现产值5亿元。以济南明水汽车制造产业园为核心,按图索骥,辐射带动临工、中钰、中辰等9个重点项目落地,新增定制化厂房28.9万平方米,集群规模不断壮大。与青岛经开区合作共建,建设济南青开科创园,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开启合作招商新局面,成为全省国家级开发区合作典范。
设立全市经开区首家企业服务中心,承接省市区三级审批权限100余项,建立“超前服务”“项目管家”等机制,聚焦工业类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推行“容缺审批+承诺制”改革,“线上+线下”联动,线上实行“一站式审批+集成办服务”,线下开设流动服务车上门服务,切实让数据、管家多跑路,企业少跑腿。目前已累计为落地汽车产业项目办理各类审批手续120余件次,有效保障了项目建设的“加速度”。通过标准化+个性化相结合,形成了占地1000余亩、以汽车制造为核心的重汽配套集聚区,引入项目17个,总投资46.6亿元,新增产值50亿元。2024年7月24日,全省开发区标准厂房建设工作座谈会在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召开,并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