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城区
软实力为笔 勾勒历城吸引力新版图
在城市发展的坐标系中,软实力犹如无形却强劲的磁力线,悄然勾勒着一座城市的吸引力版图。作为济南城市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历城区深谙此道,始终以“一马当先,全力以赴”的奋进姿态,深耕城市软实力建设,将文化底蕴、治理智慧、民生温度等“软要素”,转化为城市发展的“硬支撑”。
漫步历城,处处可见软实力具象化的生动实践:唐冶街道创新推出社区“延时服务”机制,让政务窗口的灯光在暮色中持续点亮,以“不打烊”的服务传递城市温度;唐王街道深挖地域特色,以“科农文旅”融合发展为引擎,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多元化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不仅如此,全区各街道、部门立足职能定位,主动作为,在项目建设中注入人文关怀,在品牌塑造中彰显地域特色,在民生保障中厚植为民情怀,在社会治理中创新服务模式,共同奏响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和谐乐章。
如今的历城区,软实力建设已实现从点的突破到面的拓展,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各领域、各层面的创新实践交相辉映,共同绘就出一幅底蕴深厚、活力迸发、民生幸福的城市发展新画卷,走出了一条独具历城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蓓蕾 实习生 尉笑
20个社区全面推行“延时服务”
为打破“居民回家、社区下班”的固有模式,济南市历城区唐冶街道20个社区全面推行“延时服务”机制,周一至周五延时服务至晚8点,社区广泛征集民生建议500余条,组织开展一批有热度、有温度的为民服务活动和项目。
街道打造翰墨润“唐”、邻里汇、融享居等40余个志愿服务品牌,招募志愿者2000余名,累计开展“四角五为”、暖“新”慰问志愿服务活动300余场,受益群体6000余人。成立全域治理中心综合党委,搭建“街道—社区—网格—楼院—单元—户”6层联动参与的社区治理网;联合唐冶派出所、区属街面警务3号工作站、警保联动1号工作站等部门,构建“七位一体”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智慧调解中心。
“现在规划真是好多啦,以前摊位占道还挺严重的,有几次甚至吵起来了。”一位社区居民主动和记者说。占道经营曾是街道的一大难题,为破解这一难题,唐冶街道创新探索设置15处流动摊位潮汐疏导区,划分早中晚3个时段共计8小时规范经营,到点及时撤离,覆盖周边22个小区,服务居民10万余人,变“被动发现”为“主动管理”,辖区流动商贩类热线投诉量下降70%以上。
“我女儿一放假就嚷着来上课!”街道锦绣天地西社区党支部开展“青禾暑期托管”,设置多样化的课程。鲁商凤凰城社区党总支推出“行走唐冶去研学·感受唐冶过暑假”暑期研学系列活动,先后走进山东省探矿博物馆、山东省科技馆等。
创新生态修复方式获全市考核第一
历城区作为济南市曾经重要的铁矿石产地,在特定时期形成了一系列的采空区,这些采空区现在都成为了城市建设的隐患点。历城区自然资源局精心组织对全区非煤采空区进行了调查,并集中力量开展了唐冶邢村铁矿4号采空区综合治理、郭店街道办事处李东采空区治理等项目,对地下采空区进行了注浆治理等煤矿采空区矿坑绿色生态修复创新技术,彻底消除了治理区的安全隐患。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与项目辖区办事处、附近居民、区内多处渣土消纳场协调沟通,既解决了项目回填采坑的需要,又消纳了城市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渣土,节省了施工时间和财政资金支出。通过合理规划,将部分废弃矿区恢复成耕地,移交给属地办事处,由当地居民耕作,在保持良好的生态效益基础上,增加附近居民的收入,达到了一举多得的良好效果。
通过创新生态修复方式方法,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矿山生态公园、生态农业建设结合。采取危岩体清理、渣石内倒、种植土回填、毛石挡土墙砌筑、种植绿化等方式的综合治理措施,排除了地质灾害隐患。争取到上级资金约1.6亿元,完成山体治理、地质灾害等治理工程后结余资金2350余万元,大大缓解了财政资金压力。历城区生态修复工作位列全市考核第一名,在生态修复领域取得较大创新。
开创生态环境“放管服”改革新路径
海湾电子半导体项目实现4小时极速审批,节省29天时间,成为全市首个试点受益企业……2024年8月,经省生态环境厅同意,济南临港经济开发区获批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试点资格,成为全市首个试点产业园。试点实施以来,济南市生态环境局历城分局首创规划环评前置参与、项目分类精准施策、审批要素动态调整的“三阶联动”审批模式,构建覆盖17类行业的分级管理清单,豁免登记表项目4类。
简化项目环评手续,推进告知承诺制审批;积极落实“三减一优”窗口服务,实现审批事项并联办理; 对符合要求的项目,实行环评豁免管理,大大降低了辖区内企业违法可能;调整总量指标前置。对生产工艺相对单一、环境影响较小、建设周期短且按规定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项目,探索实施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齐发”,建设过程不属于重大变动的,无需重新办理环评,排污前一次性变更排污许可证,进一步优化了审批流程。对于采用告知承诺制审批的项目,建设单位申领排污许可证时,可将其告知承诺审批文件作为环评批准文件,加快了排污许可办理进度。
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试点创新,通过优化制度供给,有力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成功探索出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改革的新路径,为提升城市发展软实力提供了生动实践样本。
推出“科农文旅”精品文旅线路
近年来,历城区唐王街道“抬芯子”“大白菜栽培技艺”等4项非遗入选市、区级名录,“泉水草莓”入选《2024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2家家庭农场获评“齐鲁乡村之星”,文旅融合成果获评省级“特色主题活动”2项,成为山东省文化两创示范标杆。唐王片区正持续做强壮大草莓、锦鲤、食用菌等特色产业,“莓丽谷”被评为山东省首批“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
推出“生态田园绿养游”“清河古风体验游”“巨野河畔休闲游”“农耕科普研学游”四条线路,有机串联龙泉寺、娄氏宗祠、种业基地等核心景点,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建成“盛世唐王·河畔人家”“田园驿站·清河人家”等民宿项目,配套农耕体验园、文创市集,形成“民宿+文化+农业”产业链,带动村民增收。
街道整合大徐家村、南殷村等6村资源,打造粮种、瓜菜、水产等七大育种品类,推进十大种业基地项目,建成国内知名种业“芯片”基地。依托草莓种植优势,构建了“种植—加工—电商—旅游”全产业链。可乐家庭农场负责人韩德谈起自己入行草莓种植业时的情况说:“从一开始干就能感受到政府给的扶持政策很好,而且有很庞大的草莓产业集群可供学习,感觉近几年的发展势头尤其迅猛。”目前,片区已与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科院等多家科研院校建立合作关系,集聚省级以上多家种业企业,奶牛优秀种质自主培育与高效扩繁示范基地建成运营。
漫步历城,处处可见软实力具象化的生动实践:唐冶街道创新推出社区“延时服务”机制,让政务窗口的灯光在暮色中持续点亮,以“不打烊”的服务传递城市温度;唐王街道深挖地域特色,以“科农文旅”融合发展为引擎,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多元化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不仅如此,全区各街道、部门立足职能定位,主动作为,在项目建设中注入人文关怀,在品牌塑造中彰显地域特色,在民生保障中厚植为民情怀,在社会治理中创新服务模式,共同奏响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和谐乐章。
如今的历城区,软实力建设已实现从点的突破到面的拓展,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各领域、各层面的创新实践交相辉映,共同绘就出一幅底蕴深厚、活力迸发、民生幸福的城市发展新画卷,走出了一条独具历城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蓓蕾 实习生 尉笑
20个社区全面推行“延时服务”
为打破“居民回家、社区下班”的固有模式,济南市历城区唐冶街道20个社区全面推行“延时服务”机制,周一至周五延时服务至晚8点,社区广泛征集民生建议500余条,组织开展一批有热度、有温度的为民服务活动和项目。
街道打造翰墨润“唐”、邻里汇、融享居等40余个志愿服务品牌,招募志愿者2000余名,累计开展“四角五为”、暖“新”慰问志愿服务活动300余场,受益群体6000余人。成立全域治理中心综合党委,搭建“街道—社区—网格—楼院—单元—户”6层联动参与的社区治理网;联合唐冶派出所、区属街面警务3号工作站、警保联动1号工作站等部门,构建“七位一体”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智慧调解中心。
“现在规划真是好多啦,以前摊位占道还挺严重的,有几次甚至吵起来了。”一位社区居民主动和记者说。占道经营曾是街道的一大难题,为破解这一难题,唐冶街道创新探索设置15处流动摊位潮汐疏导区,划分早中晚3个时段共计8小时规范经营,到点及时撤离,覆盖周边22个小区,服务居民10万余人,变“被动发现”为“主动管理”,辖区流动商贩类热线投诉量下降70%以上。
“我女儿一放假就嚷着来上课!”街道锦绣天地西社区党支部开展“青禾暑期托管”,设置多样化的课程。鲁商凤凰城社区党总支推出“行走唐冶去研学·感受唐冶过暑假”暑期研学系列活动,先后走进山东省探矿博物馆、山东省科技馆等。
创新生态修复方式获全市考核第一
历城区作为济南市曾经重要的铁矿石产地,在特定时期形成了一系列的采空区,这些采空区现在都成为了城市建设的隐患点。历城区自然资源局精心组织对全区非煤采空区进行了调查,并集中力量开展了唐冶邢村铁矿4号采空区综合治理、郭店街道办事处李东采空区治理等项目,对地下采空区进行了注浆治理等煤矿采空区矿坑绿色生态修复创新技术,彻底消除了治理区的安全隐患。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与项目辖区办事处、附近居民、区内多处渣土消纳场协调沟通,既解决了项目回填采坑的需要,又消纳了城市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渣土,节省了施工时间和财政资金支出。通过合理规划,将部分废弃矿区恢复成耕地,移交给属地办事处,由当地居民耕作,在保持良好的生态效益基础上,增加附近居民的收入,达到了一举多得的良好效果。
通过创新生态修复方式方法,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矿山生态公园、生态农业建设结合。采取危岩体清理、渣石内倒、种植土回填、毛石挡土墙砌筑、种植绿化等方式的综合治理措施,排除了地质灾害隐患。争取到上级资金约1.6亿元,完成山体治理、地质灾害等治理工程后结余资金2350余万元,大大缓解了财政资金压力。历城区生态修复工作位列全市考核第一名,在生态修复领域取得较大创新。
开创生态环境“放管服”改革新路径
海湾电子半导体项目实现4小时极速审批,节省29天时间,成为全市首个试点受益企业……2024年8月,经省生态环境厅同意,济南临港经济开发区获批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试点资格,成为全市首个试点产业园。试点实施以来,济南市生态环境局历城分局首创规划环评前置参与、项目分类精准施策、审批要素动态调整的“三阶联动”审批模式,构建覆盖17类行业的分级管理清单,豁免登记表项目4类。
简化项目环评手续,推进告知承诺制审批;积极落实“三减一优”窗口服务,实现审批事项并联办理; 对符合要求的项目,实行环评豁免管理,大大降低了辖区内企业违法可能;调整总量指标前置。对生产工艺相对单一、环境影响较小、建设周期短且按规定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项目,探索实施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齐发”,建设过程不属于重大变动的,无需重新办理环评,排污前一次性变更排污许可证,进一步优化了审批流程。对于采用告知承诺制审批的项目,建设单位申领排污许可证时,可将其告知承诺审批文件作为环评批准文件,加快了排污许可办理进度。
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试点创新,通过优化制度供给,有力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成功探索出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改革的新路径,为提升城市发展软实力提供了生动实践样本。
推出“科农文旅”精品文旅线路
近年来,历城区唐王街道“抬芯子”“大白菜栽培技艺”等4项非遗入选市、区级名录,“泉水草莓”入选《2024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2家家庭农场获评“齐鲁乡村之星”,文旅融合成果获评省级“特色主题活动”2项,成为山东省文化两创示范标杆。唐王片区正持续做强壮大草莓、锦鲤、食用菌等特色产业,“莓丽谷”被评为山东省首批“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
推出“生态田园绿养游”“清河古风体验游”“巨野河畔休闲游”“农耕科普研学游”四条线路,有机串联龙泉寺、娄氏宗祠、种业基地等核心景点,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建成“盛世唐王·河畔人家”“田园驿站·清河人家”等民宿项目,配套农耕体验园、文创市集,形成“民宿+文化+农业”产业链,带动村民增收。
街道整合大徐家村、南殷村等6村资源,打造粮种、瓜菜、水产等七大育种品类,推进十大种业基地项目,建成国内知名种业“芯片”基地。依托草莓种植优势,构建了“种植—加工—电商—旅游”全产业链。可乐家庭农场负责人韩德谈起自己入行草莓种植业时的情况说:“从一开始干就能感受到政府给的扶持政策很好,而且有很庞大的草莓产业集群可供学习,感觉近几年的发展势头尤其迅猛。”目前,片区已与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科院等多家科研院校建立合作关系,集聚省级以上多家种业企业,奶牛优秀种质自主培育与高效扩繁示范基地建成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