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区 讲好“美好天桥故事”
软实力绘就市民幸福感“上扬曲线”

济南新材料产业园


老旧小区改造后的工人新村南村

黄河浪涌处,天桥架通途。济南天桥区正以软实力为笔,在百年工商基因与现代宜居图景的交织中,绘就市民幸福曲线——房屋征收服务“五劲工作法”让城市更新提速;非遗主题阅读空间让文化浸润街巷,“1635+”智慧停车破解老旧社区治理难题,“遇见影山”文化IP与流动退役军人驿站共筑温情港湾。
当油莎豆精酿啤酒飘香,当新材料产业集群为强省会注入硬核动能,这座老工业城区用“绣花功夫”绣出了城市发展的双面锦绣:烟火气里升腾品质生活,古韵新生中跃动创新脉搏。从智造升级到服务焕新,从文脉传承到治理蝶变,天桥区让每项创新实践都成为幸福曲线的坐标点,用有温度的发展故事诠释着城市治理的“软实力方程式”。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蓓蕾 实习生 尉笑
“非遗主题阅读空间”文化品牌“出圈”
2024年,天桥区文化和旅游局联合济南市图书馆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共同打造“非遗主题阅读空间”文化品牌,通过行走的非遗,开放的阅读空间,为读者打造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吸引众多读者参与,让非遗保护传承和阅读推广普及“出彩”又“出圈”。
该品牌将公共文化服务嵌入到历史文化街区、特色景区与文创产业园区,探索出了一条新时代文旅发展的破圈之路。先后带领读者走进胶济铁路博物馆、1922新媒体电竞产业园、五龙潭公园等地,融合社会力量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充分利用济南市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和天桥区独特的非遗保护资源,推动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下沉”;双方工作人员打破专业“壁垒”,拓宽学习领域,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在读者中树立了较高的品牌形象和口碑。
为更好地激活青年群体的接力,“非遗主题阅读空间”积极融入非遗市集、文创潮牌、直播、潮流打卡地、数字化赋能等元素,结合“非遗+电竞”“非遗+人工智能”等打造具有时尚感的文化IP,让传统焕发新生。
打造两大百亿级产业集群
作为全省唯一以新材料产业命名的省级开发区,2024年,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区聚焦新型功能材料、智能制造装备两大主导产业,坚持“链”“群”协同发力,签约引进了全装备式新型建材、流体涂装工业智能化装备等实体项目;聚力强化产业集聚,两大主导产业产值占比达94.6%;深化梯度培育,新增省市级专精特新、瞪羚企业数量创历史新高,4家企业入选济南民营企业100强,获批全市首批“无废园区”;落实重点企业包挂服务和“一企一策一专班”机制,在科技研发、市场开发、金融支持等方面精准服务企业,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新材料产业园区通过打出一套“组合拳”,推动主导产业“链”“群”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加速打造新型功能材料和智能制造装备两大百亿级产业集群,为加快建设强省会贡献园区力量。
同时,园区专精特新“量质齐升”。2024年,培育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0家,省级瞪羚企业19家、市级瞪羚企业24家,“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4家,市工程研究中心2家,市级重点实验室6家,4家企业入选济南民营企业100强。打造3家“无废工厂”,园区获评全市首批“无废园区”,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零嘌呤啤酒项目成乡村振兴新引擎
天桥区委区直机关工委派驻起步区孙耿街道大颜村“驻村第一书记”乔文静,为起步区孙耿街道大颜村引进油莎豆零嘌呤精酿啤酒项目,成为当地经济发展和乡村建设的新引擎。
该项目生产的油莎豆精酿啤酒,最大的亮点在于实现了零嘌呤酿造,完全杜绝了啤酒因含嘌呤而使消费者患上痛风的隐患,这在国内乃至国际啤酒市场都属首创。这种啤酒口味风格独特,口感醇厚,泡沫洁白细腻,开创了精酿啤酒的全新分类,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项目可实现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同时能直接带动当地村民50余人就业。此外,通过厂房租赁和资金入股的方式,使周边4个村的集体经济实现增值。大颜村作为项目所在地,除了享受入股分红,还能通过啤酒营销、冷藏式售酒车租赁等业务,预计增加村集体收入25万元以上。
油莎豆零嘌呤精酿啤酒项目在乔文静的积极推动下,成为大颜村产业发展的成功典范。它以创新的产品、强大的技术实力和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其他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创新老旧小区“1635+”停车管理模式
针对老旧社区“停车难、一位难求”的现象,依托天桥区南村街道老旧小区改造的契机,天桥区城管局联合南村街道创新探索老旧小区“1635+”停车管理模式,总结出可复制、可借鉴的停车管理经验,为“老小区”提供“新思路”。
为保证道路通行秩序、满足居民停车需求,将停车需求分为六大类,实施“一类一策”,精细精准调配停车资源。加强停车常态化管理,采取停车管理智能化、专业化、群众化管理模式并进的方式,利用道闸控制、视频巡检、扫码付费、志愿服务等手段提升管理水平。
实施协同共治、齐抓共管的社会化治理举措,成立由办事处牵头,居委会、城市管理、交警、派出所和停车运营公司五方联动的工作平台,定期组织召开停车管理工作联席会,形成停车共管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在管好机动车停放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向非机动车管理延伸、向智安社区延伸,通过融合综治提升,让群众居住更有品质。
擦亮“遇见影山”文化品牌
天桥区影山街道深入挖掘本地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持续擦亮“遇见影山”文化品牌,聚力打造文物保护利用与非遗活态传承创新标杆,以文化场景激活街域经济,以文化活动提升居民幸福感,推动街道文化辨识度、资源整合力、群众参与度再上新台阶。
创新打造“1+6+3+N”文化服务体系,以街道综合文化站为核心,联动6个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个红色特色教学点及N个网格站点,形成“15分钟文化服务圈”,建成无影潭社区660㎡“一站式”综合体,深化创建潭小“YI”、翡翠郡“幸福树”等文化社区品牌。启动新华院旧址文旅项目,培树“爱在星期四”“潭小艺”等各具特色的志愿项目,开展“我们的节日”“爱心市集”“共学八段锦”、气象科普等系列活动,承办“嗨在天桥一起秀”“夏之趣”四季文化等主题活动。
下一步,无影山街道将以“文脉传承”为根,以“融合创新”为脉,持续深化“遇见影山”文化品牌内涵,让沉睡的文化资源“活起来”、社区治理“暖起来”、产业动能“强起来”、辖区群众“乐起来”,共同谱写新时代影山文化新篇章。
当油莎豆精酿啤酒飘香,当新材料产业集群为强省会注入硬核动能,这座老工业城区用“绣花功夫”绣出了城市发展的双面锦绣:烟火气里升腾品质生活,古韵新生中跃动创新脉搏。从智造升级到服务焕新,从文脉传承到治理蝶变,天桥区让每项创新实践都成为幸福曲线的坐标点,用有温度的发展故事诠释着城市治理的“软实力方程式”。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蓓蕾 实习生 尉笑
“非遗主题阅读空间”文化品牌“出圈”
2024年,天桥区文化和旅游局联合济南市图书馆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共同打造“非遗主题阅读空间”文化品牌,通过行走的非遗,开放的阅读空间,为读者打造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吸引众多读者参与,让非遗保护传承和阅读推广普及“出彩”又“出圈”。
该品牌将公共文化服务嵌入到历史文化街区、特色景区与文创产业园区,探索出了一条新时代文旅发展的破圈之路。先后带领读者走进胶济铁路博物馆、1922新媒体电竞产业园、五龙潭公园等地,融合社会力量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充分利用济南市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和天桥区独特的非遗保护资源,推动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下沉”;双方工作人员打破专业“壁垒”,拓宽学习领域,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在读者中树立了较高的品牌形象和口碑。
为更好地激活青年群体的接力,“非遗主题阅读空间”积极融入非遗市集、文创潮牌、直播、潮流打卡地、数字化赋能等元素,结合“非遗+电竞”“非遗+人工智能”等打造具有时尚感的文化IP,让传统焕发新生。
打造两大百亿级产业集群
作为全省唯一以新材料产业命名的省级开发区,2024年,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区聚焦新型功能材料、智能制造装备两大主导产业,坚持“链”“群”协同发力,签约引进了全装备式新型建材、流体涂装工业智能化装备等实体项目;聚力强化产业集聚,两大主导产业产值占比达94.6%;深化梯度培育,新增省市级专精特新、瞪羚企业数量创历史新高,4家企业入选济南民营企业100强,获批全市首批“无废园区”;落实重点企业包挂服务和“一企一策一专班”机制,在科技研发、市场开发、金融支持等方面精准服务企业,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新材料产业园区通过打出一套“组合拳”,推动主导产业“链”“群”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加速打造新型功能材料和智能制造装备两大百亿级产业集群,为加快建设强省会贡献园区力量。
同时,园区专精特新“量质齐升”。2024年,培育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0家,省级瞪羚企业19家、市级瞪羚企业24家,“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4家,市工程研究中心2家,市级重点实验室6家,4家企业入选济南民营企业100强。打造3家“无废工厂”,园区获评全市首批“无废园区”,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零嘌呤啤酒项目成乡村振兴新引擎
天桥区委区直机关工委派驻起步区孙耿街道大颜村“驻村第一书记”乔文静,为起步区孙耿街道大颜村引进油莎豆零嘌呤精酿啤酒项目,成为当地经济发展和乡村建设的新引擎。
该项目生产的油莎豆精酿啤酒,最大的亮点在于实现了零嘌呤酿造,完全杜绝了啤酒因含嘌呤而使消费者患上痛风的隐患,这在国内乃至国际啤酒市场都属首创。这种啤酒口味风格独特,口感醇厚,泡沫洁白细腻,开创了精酿啤酒的全新分类,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项目可实现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同时能直接带动当地村民50余人就业。此外,通过厂房租赁和资金入股的方式,使周边4个村的集体经济实现增值。大颜村作为项目所在地,除了享受入股分红,还能通过啤酒营销、冷藏式售酒车租赁等业务,预计增加村集体收入25万元以上。
油莎豆零嘌呤精酿啤酒项目在乔文静的积极推动下,成为大颜村产业发展的成功典范。它以创新的产品、强大的技术实力和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其他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创新老旧小区“1635+”停车管理模式
针对老旧社区“停车难、一位难求”的现象,依托天桥区南村街道老旧小区改造的契机,天桥区城管局联合南村街道创新探索老旧小区“1635+”停车管理模式,总结出可复制、可借鉴的停车管理经验,为“老小区”提供“新思路”。
为保证道路通行秩序、满足居民停车需求,将停车需求分为六大类,实施“一类一策”,精细精准调配停车资源。加强停车常态化管理,采取停车管理智能化、专业化、群众化管理模式并进的方式,利用道闸控制、视频巡检、扫码付费、志愿服务等手段提升管理水平。
实施协同共治、齐抓共管的社会化治理举措,成立由办事处牵头,居委会、城市管理、交警、派出所和停车运营公司五方联动的工作平台,定期组织召开停车管理工作联席会,形成停车共管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在管好机动车停放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向非机动车管理延伸、向智安社区延伸,通过融合综治提升,让群众居住更有品质。
擦亮“遇见影山”文化品牌
天桥区影山街道深入挖掘本地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持续擦亮“遇见影山”文化品牌,聚力打造文物保护利用与非遗活态传承创新标杆,以文化场景激活街域经济,以文化活动提升居民幸福感,推动街道文化辨识度、资源整合力、群众参与度再上新台阶。
创新打造“1+6+3+N”文化服务体系,以街道综合文化站为核心,联动6个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个红色特色教学点及N个网格站点,形成“15分钟文化服务圈”,建成无影潭社区660㎡“一站式”综合体,深化创建潭小“YI”、翡翠郡“幸福树”等文化社区品牌。启动新华院旧址文旅项目,培树“爱在星期四”“潭小艺”等各具特色的志愿项目,开展“我们的节日”“爱心市集”“共学八段锦”、气象科普等系列活动,承办“嗨在天桥一起秀”“夏之趣”四季文化等主题活动。
下一步,无影山街道将以“文脉传承”为根,以“融合创新”为脉,持续深化“遇见影山”文化品牌内涵,让沉睡的文化资源“活起来”、社区治理“暖起来”、产业动能“强起来”、辖区群众“乐起来”,共同谱写新时代影山文化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