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市中区 助力提升城市软实力
市中区以文化润城,以关怀聚心
一方幕布,一束灯光,几个皮影上下翻飞……近日,在济南市市中区魏家庄党群服务中心,济南皮影戏的第五代传承人李娟灵活地操控着手中的道具,同时配上济南方言和唱腔,一场活灵活现的光与影大戏精彩上演。
这是市中区致力于以文化润城、以关怀聚心的缩影。近年来,市中区不断通过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红色文化弘扬与发展、人才服务提档升级等举措,促进文化发展与社区关怀,为助力提升城市软实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力量。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高建军
非遗融入生活
在魏家庄党群服务中心一楼,是一个皮影挂廊,各种造型角色的皮影整齐地排列着,栩栩如生的面部表情,透过背景灯光精气神跃然而出,仿佛下一秒就要发出一声唱腔。李娟说:“济南皮影有自己的特色,比如雕刻的角色都有一个大圆脑袋,唱腔都用的济南话。”
在李娟看来,皮影要想发展,就得加大力度创新,就得融入人们的生活。如今,她创作出的新作品越来越多,既有儿童戏剧,也有主旋律故事,这些作品不仅受到观众的欢迎,更备受各大展馆、博物馆的青睐。
魏家庄街道十分重视非遗传承保护工作,2021年3月,提档升级后的魏家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投入使用,随即建成“魏家庄街道非遗传承基地”。基地建成以来,成功吸纳了20余名皮影、面塑、烙画、剪纸、串珠、编织及各种雕刻非遗传承人和手工艺人,多次在辖区开办非遗博览会和展演,基地成功获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
情系“小候鸟”
环卫工人作为城市环境卫生保洁的重要阶层人员,对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保护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环卫工人用勤劳和坚守保障着城市环境的干净整洁,很少能抽出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大多数孩子在假期中文娱生活比较单一。
为了帮助环卫工人子女拓展文娱生活,丰富课外文化知识,市中区暖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立“情系环卫候鸟传承非遗文化”环卫工人子女成长小组,以“非遗文化”体验为媒介,助力环卫工人子女培养兴趣爱好、拓展传统文化知识和提升社交能力,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小组先后开展了“习国粹,绘脸谱”“与‘泥’ 相约”“非遗研学”“品味墨香”“祥龙迎新年”等五项活动,社工还为环卫工人子女起了可爱的名字——“小候鸟们”。组员在相同的群体环境下进行互动,在生活中结交朋友,扩大交友圈。
传承“红色文化”
英雄山是每个济南人熟知的红色精神堡垒。市中区四里村街道英雄山社区因在美丽的英雄山脚下而得名,辖区红色资源丰富,文化氛围浓厚。
社区紧紧围绕“铭记红色历史、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主题,融合形成“英雄家园”红色文化品牌。社区积极接连承办多场大型文化活动服务群众,实景剧《英雄山》《邓恩铭》等展演活动,进一步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社区致力于建强多元文化队伍,鼓励辖区居民群众参与到社区文体队伍中来,成立书画协会、作家协会、摄影协会等,开设太极拳、合唱、舞蹈、京剧等课程,服务群众2000余人次。建立社区社会组织孵化服务中心,建立“艺创空间”,真正实现“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
社区依托社区活动室、泉城市民爱心读书角、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等阵地,举办绘画作品展、优秀民间艺术作品展等展览和全民阅读、百家送福等群众活动近百场。
下一步,英雄山社区将持续挖掘辖区“红色文化”,整合各类资源,以丰厚的文化底蕴,不断探索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新路径,深入推进文化社区建设,让群众在高品质文化社区中坚定文化自信、乐享幸福生活。
留住记忆里的“老邻居”
古树是居民记忆中的“老邻居”,市中区辖区自管古树名木76棵,其中不乏见证济南历史变迁的“活文物”。
市中区园林绿化服务中心积极创建“古树济南”文化品牌,用“会说话的古树”讲好济南故事;挖掘发挥“以文化人”的自然教育价值,依托现有公园及古树名录,统筹规划、分批打造,因地制宜将古树文化纳入公园绿地、风景区文化景观建设,积极打造古树公园,培育乡土乡情精神标识,助力城市风貌建设,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建设“古树公园”,将古树保护与公共空间开发相结合。
市中区园林绿化服务中心在传统公园功能基础上,融入便民服务设施。例如,郎茂山公园增设“便民置物架”,准备应急药箱等服务;兴隆公园打造“休憩座椅”。积极推进“公园+经济业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构建协同育人新生态
作为山东省首批全环境育人实验区,市中区不断完善学校、家庭、社会等协同育人机制,聚焦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区域实际,围绕一“堂”二“坊”三“队”建设,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协同育人新生态。
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下,家庭教育水平不均衡的现状,市中区于2019年成立“教育·家”大讲堂。作为市中区家校共育品牌,19个“教育·家”大讲堂覆盖集团或社区所有中小学;为了提升家教指导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整合“教育·家”大讲堂的课程资源,形成了涵盖家庭建设、家庭美德、家庭关系、身心健康、学习指导、普法宣传等六大领域的家长课程群。
为发挥济南市首批家庭教育指导名师的辐射引领作用,市中区成立了“海燕家庭教育工作坊”“杨洋家庭教育工作坊”两个跨集团的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坊,通过“以师带室、以室培师”,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家庭教育指导队伍。
市中区成立家庭教育专家指导团队、家庭教育中心教研组、家庭教育志愿服务队,用专业的指导踏准儿童的生命节拍,让家庭教育绘就儿童成长的生命底色。未来,市中区将不断提升家校社协同育人水平,继续构建完善具有市中区域特色的“家校社政研”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新体系。
人才服务提档升级
当前,城市竞争已进入以人才为核心的新阶段。共青团济南市市中区委积极探索青年人才引进服务新路径,全力推动人才服务提档升级,创新实施青年人才集聚市中行动,全方位打造青年人才向往的发展高地。
始终秉持“赢得青年就是赢得未来”“积极向上、实干奋斗的青年就是人才”的理念,将青年人才工作置于团青工作的关键位置。推进省级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试点建设,从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两方面,让青年对市中发展更认可、对市中未来更有信心。
多措并举,吸引青年人才汇聚市中。为让青年人才深入了解市中,组织开展一系列宣传活动。比如,举办“百校优才市中行”活动,带领200余名省内外重点高校学子走进市中园区企业、科研院所;积极与高校和企业对接,为青年人才提供实习见习机会。借助“青鸟计划”“扬帆计划”等平台,争取省人才集团齐鲁研修营市中专项,开展多场活动。
未来,共青团济南市市中区委将继续深化青年人才集聚市中行动。计划开展“你好,新市中人”系列活动,为新到市中工作的青年提供定制化服务,为不断提升市中区城市软实力贡献青春力量。
这是市中区致力于以文化润城、以关怀聚心的缩影。近年来,市中区不断通过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红色文化弘扬与发展、人才服务提档升级等举措,促进文化发展与社区关怀,为助力提升城市软实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力量。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高建军
非遗融入生活
在魏家庄党群服务中心一楼,是一个皮影挂廊,各种造型角色的皮影整齐地排列着,栩栩如生的面部表情,透过背景灯光精气神跃然而出,仿佛下一秒就要发出一声唱腔。李娟说:“济南皮影有自己的特色,比如雕刻的角色都有一个大圆脑袋,唱腔都用的济南话。”
在李娟看来,皮影要想发展,就得加大力度创新,就得融入人们的生活。如今,她创作出的新作品越来越多,既有儿童戏剧,也有主旋律故事,这些作品不仅受到观众的欢迎,更备受各大展馆、博物馆的青睐。
魏家庄街道十分重视非遗传承保护工作,2021年3月,提档升级后的魏家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投入使用,随即建成“魏家庄街道非遗传承基地”。基地建成以来,成功吸纳了20余名皮影、面塑、烙画、剪纸、串珠、编织及各种雕刻非遗传承人和手工艺人,多次在辖区开办非遗博览会和展演,基地成功获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
情系“小候鸟”
环卫工人作为城市环境卫生保洁的重要阶层人员,对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保护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环卫工人用勤劳和坚守保障着城市环境的干净整洁,很少能抽出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大多数孩子在假期中文娱生活比较单一。
为了帮助环卫工人子女拓展文娱生活,丰富课外文化知识,市中区暖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立“情系环卫候鸟传承非遗文化”环卫工人子女成长小组,以“非遗文化”体验为媒介,助力环卫工人子女培养兴趣爱好、拓展传统文化知识和提升社交能力,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小组先后开展了“习国粹,绘脸谱”“与‘泥’ 相约”“非遗研学”“品味墨香”“祥龙迎新年”等五项活动,社工还为环卫工人子女起了可爱的名字——“小候鸟们”。组员在相同的群体环境下进行互动,在生活中结交朋友,扩大交友圈。
传承“红色文化”
英雄山是每个济南人熟知的红色精神堡垒。市中区四里村街道英雄山社区因在美丽的英雄山脚下而得名,辖区红色资源丰富,文化氛围浓厚。
社区紧紧围绕“铭记红色历史、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主题,融合形成“英雄家园”红色文化品牌。社区积极接连承办多场大型文化活动服务群众,实景剧《英雄山》《邓恩铭》等展演活动,进一步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社区致力于建强多元文化队伍,鼓励辖区居民群众参与到社区文体队伍中来,成立书画协会、作家协会、摄影协会等,开设太极拳、合唱、舞蹈、京剧等课程,服务群众2000余人次。建立社区社会组织孵化服务中心,建立“艺创空间”,真正实现“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
社区依托社区活动室、泉城市民爱心读书角、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等阵地,举办绘画作品展、优秀民间艺术作品展等展览和全民阅读、百家送福等群众活动近百场。
下一步,英雄山社区将持续挖掘辖区“红色文化”,整合各类资源,以丰厚的文化底蕴,不断探索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新路径,深入推进文化社区建设,让群众在高品质文化社区中坚定文化自信、乐享幸福生活。
留住记忆里的“老邻居”
古树是居民记忆中的“老邻居”,市中区辖区自管古树名木76棵,其中不乏见证济南历史变迁的“活文物”。
市中区园林绿化服务中心积极创建“古树济南”文化品牌,用“会说话的古树”讲好济南故事;挖掘发挥“以文化人”的自然教育价值,依托现有公园及古树名录,统筹规划、分批打造,因地制宜将古树文化纳入公园绿地、风景区文化景观建设,积极打造古树公园,培育乡土乡情精神标识,助力城市风貌建设,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建设“古树公园”,将古树保护与公共空间开发相结合。
市中区园林绿化服务中心在传统公园功能基础上,融入便民服务设施。例如,郎茂山公园增设“便民置物架”,准备应急药箱等服务;兴隆公园打造“休憩座椅”。积极推进“公园+经济业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构建协同育人新生态
作为山东省首批全环境育人实验区,市中区不断完善学校、家庭、社会等协同育人机制,聚焦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区域实际,围绕一“堂”二“坊”三“队”建设,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协同育人新生态。
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下,家庭教育水平不均衡的现状,市中区于2019年成立“教育·家”大讲堂。作为市中区家校共育品牌,19个“教育·家”大讲堂覆盖集团或社区所有中小学;为了提升家教指导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整合“教育·家”大讲堂的课程资源,形成了涵盖家庭建设、家庭美德、家庭关系、身心健康、学习指导、普法宣传等六大领域的家长课程群。
为发挥济南市首批家庭教育指导名师的辐射引领作用,市中区成立了“海燕家庭教育工作坊”“杨洋家庭教育工作坊”两个跨集团的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坊,通过“以师带室、以室培师”,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家庭教育指导队伍。
市中区成立家庭教育专家指导团队、家庭教育中心教研组、家庭教育志愿服务队,用专业的指导踏准儿童的生命节拍,让家庭教育绘就儿童成长的生命底色。未来,市中区将不断提升家校社协同育人水平,继续构建完善具有市中区域特色的“家校社政研”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新体系。
人才服务提档升级
当前,城市竞争已进入以人才为核心的新阶段。共青团济南市市中区委积极探索青年人才引进服务新路径,全力推动人才服务提档升级,创新实施青年人才集聚市中行动,全方位打造青年人才向往的发展高地。
始终秉持“赢得青年就是赢得未来”“积极向上、实干奋斗的青年就是人才”的理念,将青年人才工作置于团青工作的关键位置。推进省级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试点建设,从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两方面,让青年对市中发展更认可、对市中未来更有信心。
多措并举,吸引青年人才汇聚市中。为让青年人才深入了解市中,组织开展一系列宣传活动。比如,举办“百校优才市中行”活动,带领200余名省内外重点高校学子走进市中园区企业、科研院所;积极与高校和企业对接,为青年人才提供实习见习机会。借助“青鸟计划”“扬帆计划”等平台,争取省人才集团齐鲁研修营市中专项,开展多场活动。
未来,共青团济南市市中区委将继续深化青年人才集聚市中行动。计划开展“你好,新市中人”系列活动,为新到市中工作的青年提供定制化服务,为不断提升市中区城市软实力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