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功夫在“书”外的实体书店

长田书屋已成为济南年轻人喜欢光顾的文化地标
点击查看原图
当下实体书店不再满足于单一的书籍销售,而是开始拓展多元化业务,多种类型的“书店+”模式不断涌现
点击查看原图
        4月23日,迎来第30个“世界读书日”,各种各样的阅读推广活动相继展开。比如,济南市在4月20日上午举行2025“书香泉城”全民阅读季启动仪式,山东省图书馆承办的2025年度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暨世界读书日活动启动仪式同日举行。
  
  今天,我们关注一个和阅读相关的话题:实体书店。

  “好书而不要诸仲尼,书肆也。”西汉著名文学家扬雄《法言》中这段表述,是我国古籍中最早有关书店的记载。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希忠

  书店是什么?

  最直观的理解当然是售卖书籍的场所。如果仅止于此,则书店和普通的商店就没什么差别,仅只售卖的东西不同。
  
  恰恰因为售卖东西的不同,决定了书店的独特价值。2016年,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开宗明义指明“实体书店是重要的文化设施和文明载体”。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出自《后汉书·王充传》的这段文字,记载了汉代就有书虫在书店“蹭书”的场景。
  
  蹭书读,是一代一代喜欢读书的穷学生,对于书店最为深刻的记忆,也是书店作为文化设施和文明载体最直观的表征。
  
  在这个意义上,关注实体书店的发展,就是关注文化的传承与文明的绵延。

  书店,何以“最美”?
  
  “于我而言,正因为塞纳河边的二手书店和莎士比亚书店,巴黎才叫做巴黎。”韩国出版家金彦镐在《书店东西——世界二十一家独立书店》一书中说。他认为,当一个人在人生路上陷入彷徨之际,最好的去处应该是书店。
  
  书籍记录着人类的思想、历史、科技、艺术,书店由此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而当书店不止于卖书,而是不断举办讲座、读书会、作者签售会等活动,书店也由此成为文化传播的桥梁。“市里感谢我们把书吧做成杭州的一张文化名片,把我们纯真年代书吧列入杭州文化创新产业项目,纳入杭派文化创新旅游线路;西湖风景区对我们的工作给予极大肯定,评价我们纯真年代书吧是西湖边的一座文化客厅;客人们说,我们纯真年代书吧坐落在宝石山腰,让宝石山成为他们运动、健康、读书、休闲的理由,让本来走过、路过、错过的地方成为坐看西湖四时美景的宝地。”杭州纯真年代书吧创始人朱锦绣说。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终身学习已成为一种必要的生活方式,书店为人们提供一个可随时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场所,成为文化交流的中心。因此,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不仅体现在博物馆、艺术馆等文化设施上,也体现在书店这样的文化场所上,共同向外界展示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新能力。
  
  比如淄博,成为网红的不仅仅是烧烤,还有地标建筑海岱楼。这座汉代风格的建筑共十层,其中地上九层、地下一层,总建筑面积11642平方米,总高度67米。华灯初上,海岱楼不同颜色交替变换的灯光秀,成为淄博新区的一道风景。而更为海岱楼带来声名的,则是“中国最美书店”钟书阁的入驻,开启了一场诗和远方的悦读之旅。拾级而上,绕楼而行,游客在登高远望中即可体味满溢的书香。
  
  也是在此背景下,各地纷纷开展“最美书店”评选活动,引领实体书店行业发展,促进文化市场繁荣,满足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推动全民阅读。何谓“最美”?作为读者来讲,不外如此:书籍丰富,可以找到喜欢的图书;环境舒适,可以沉浸式阅读;三是导引专业,读卖双方互动愉悦。除此之外,还可满足读者学习和社交的需求,定期举办签售会、讲座、读书会、文化沙龙等。
  
  这样的“最美书店”,今天看来不算稀罕。但是,只有行业内的人,才了解这些年到底经历了什么。

  书店十年涅槃

  2010年前后,大概是实体书店关门最多的时候。这一年,有三件事产生极大影响。
  
  一是书店业的关门潮。已经迁址的第三极书局因持续亏损,关门停业;重庆经典概念书城关门;明君书店、思考乐书局、席殊书屋,因欠款、欠薪相继关门;经营16年之久的广州第一家香港三联书店倒闭。
  
  第二是图书限折令早夭。当年1月8日,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和中国新华书店协会联合发布了酝酿两年之久的《图书公平交易规则》,部分条款激起舆论哗然,“新书一年内不得打折”“新书网售和会员制销售不得低于8.5折”等规定因受到相关部门管制而删除。
  
  第三件是网络图书掀起价格战。当当网在纽交所上市,京东商城和卓越亚马逊率先发难。京东称“自12月14日起,每本书都要比竞争对手便宜20%”,卓越亚马逊宣布将对数十万种畅销书在全网最低价的基础上再降20%,并保持全场免运费。
  
  三件事,最终结果其实是一个,就是对实体书店形成毁灭性挤压。相关报道显示,2010年以来,京东、当当、卓越网络书店之间至少发起3轮价格战,图书的折扣从五折持续走低至三九折,让实体书店进一步无人问津。以至有评论哀叹,“我们很可能迎来一个城中无书店的时代。”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书店和电子书的崛起给传统实体书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然而,正是这一时期的困境,也激发了许多实体书店的创新精神。它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书籍销售,而是开始拓展多元化业务,如售卖文创产品、咖啡、手工艺品等,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同时,通过举办讲座、展览、文化活动等方式,增强与读者的互动和联系,打造独特的社区感和个性化体验,使得书店成为一个集阅读、休闲、交流于一体的文化空间,多种类型的“书店+”模式不断涌现——
  
  书店+文创。走进济宁亚龙书城,视线被分为左右两部分。右边,是典型的书店样貌,各种图书分门别类摆放整齐;左边,则更像一个文创百货商店,既有市面常见的文具,也有书店自己推出的基于当地文化的文创产品。书店创始人崔亚龙说,一个简单的书立,承载的却是本地文化,非常受读者欢迎。获评全国最美书店的济南阡陌书店,其形成自己特色的是被命名为《济南老建筑》《济南老字号》《济南老街巷》《济南八景图》的系列明信片、书签、笔记本等本土文创,手绘而成的《府城梦华图》,更是持久畅销品。在阡陌书店的营收结构中,文创产品的占比几与书籍持平,且增速更快。
  
  书店+活动。定期举办读书分享会、讲座、艺术展览等文化活动,吸引读者参与,提升书店的文化氛围。亚龙书城发起“济宁读书界”公益共读会,一月一期,专注于各界别成年人阅读,已成为当地重要的阅读推广品牌。
  
  书店+研学。山东书城,围绕文化综合体建设,在2024年初打造“穿越时空重温千年文化”系列研学活动,以二十四节气为切入点,设立24个主题,内容涉及文学、历史、名人、传统节日、非遗技艺、风俗、礼仪等,得到学生、家长乃至社会各界的好评。
  
  书店+自习室。近些年,随着考研考公的不断升温,找一个安静的自习场所成为刚需,开办自习室就成为新的商机。位于济宁的上城书店,就由书店读书区,升级为独立的空间作为自习室,成为书店重要的收入来源。山东书城打造的悦客自习室,也是从一个自习角落升级而来,傍晚或周末,客流量可达到85%以上。
  
  此外,还有线上线下融合模式。青岛莱西市新华书店,2023年全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04%,其中网络销售额近半,且同比增长20%。2023年,莱西市新华书店借势借力打造图书电商直播基地,形成平台电商、短视频直播电商、社群电商齐头并进的局面,成为全省唯一入选“2023年山东电商直播基地”的图书销售企业。
  
  实体书店的探索还不仅止于此。面对银发经济浪潮,山东新华书店近年来创新打造了“老年大学新华分校”。根据老年大学的教学安排,每周一节课,保证上课质量和老年学员的上课体验。分校学员需要订购的教材、用具、服饰、耗材等,也由书店进行统计和管理,做好教育服务保障工作。
  
  还有书店在探索社区服务模式。走进东营的路人书愿,一楼是超市,既有文具百货,也有生鲜货品。到了二楼和三楼,才会确认这是一家书店。其中二楼主打人文社科,三楼则是教辅书的天地。这是一家夫妻店,老板夫妇从给学校配送教辅材料起家,到后来做起这样一个店面。而他们的定位,是一家社区店。“当时选这个地方,好多人不理解,说这个地不靠近学校,怎么卖书?”但老板夫妇坚持下来。一楼生鲜百货,家长可在这里买家用物品,二、三楼卖书,还有孩子玩耍及做作业区域,让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孩子喜欢上这里。
  
  为了客户黏性,不少书店还探索起收费会员制。在书店经营者看来,收费会员更具有忠诚度,同时其沉淀资金也为书店的运营减少了资金压力。

  书店的政策机遇
  
  “没有书店的城市,是缺乏温度的,丧失深度的,排斥广度的。”2010年,有爱书人如此评论。作家阿来则呼吁,希望有关部门就此问题进行调研,对实体书店进行补贴,例如在税收方面实行政策性优惠。
  
  利好出现在2016年。当年6月,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商务部、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总局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成为一个转折点。《指导意见》提出推动实体书店建设的6项主要任务:加强城乡实体书店网点建设,创新实体书店经营发展模式,推动实体书店与网络融合发展,提升实体书店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加大实体书店的优秀出版物供给,更好发挥实体书店的社会服务功能; 重点提出5项政策措施鼓励实体书店改革创新:完善规划和土地政策、加强财税和金融扶持、提供创业和培训服务、简化行政审批管理、规范出版物市场秩序。其中免缴增值税、提供政策性补贴等,为实体书店的转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据此,各地纷纷出台本地扶持政策。而山东在支持实体书店发展方面,也是卓有成效。目前,全省共有出版物发行单位1.3万余家,500多家新华书店门店完成转型升级,由单一的售书场所升级为集阅读学习、展示交流、创意生活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文化场所。各类实体书店在主营业务外,积极探索“书店+”,成为书香山东建设的重要阵地和文化“两创”的重要载体。
  
  2023年4月,中央宣传部办公厅和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下发《关于推动实体书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通知》,成为实体书店业发展的又一重要推力。通知要求,支持各地将实体书店提供的常态化公共文化服务纳入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性目录或具体购买目录,重点扶持一批在全民阅读领域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品牌实体书店做优做强。支持各地将符合条件的实体书店与县级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相连接,推动实体书店参与城市书房、书香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鼓励实体书店入驻公共文化机构,在实体书店设置图书借阅服务区域,合作创建公共阅读空间,延伸公共文化服务范围。
  
  目前,各地书店已展开相应的探索。比如,济宁的上城书店,就以店中店的形式建设了一家运河书房,为图书馆提供运营服务。泰安的文友书店、济南的长田书屋,则挂上图书馆分馆的牌子,为图书馆提供借阅服务。而济南的阡陌书店,则开进了山东博物馆。

  书店,大有可为

  2024年,被誉为“京城文化坐标”的风入松书店重新开业,引发关注。1995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王炜创办风入松书店,毗邻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知名学府,杨振宁、任继愈、季羡林、张岱年、汪道涵等名家都曾光顾。2011年,因设施老化,需大范围检修,书店宣布暂停营业,一停就是13年。风入松回归,某种程度具有标杆意义。一方面,经过多年狂飙突进,包括网络书店在内的网络购物,靠砸钱抢占市场的模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读者购书在价格之外,现场体验感、社交等新的需求,只能由实体书店供给。
  
  走进济南市济阳区的长田书屋,一股人文艺术气息扑面而来。书店入口货架上,摆放的是济南当地非遗——济阳黑陶文创产品;书店靠窗位置,是数组茶座,几个年轻人相对而坐,一手拿着店里出售的咖啡,一边翻阅图书,还不时交流几句。“如今,我们书店成了济阳区年轻人喜欢光顾的文化地标,一些大企业的新员工文化培训,也喜欢来我们这。”书店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书店的品位和气质,书店坚持只卖人文社科艺术类书籍,不卖教辅书。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消费需求的增加,实体书店作为一个文化消费场所的价值越来越被重视。人们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在实体书店中享受阅读的乐趣和文化的熏陶。
  
  长田书屋坚持书店人文气质,只是书店探索的一种方式。但开书店毕竟是种经营行为,必须考虑如何生存的问题。在这方面,位于泰安的文友书店,走了截然不同的路径。泰安文友书店,定位为校园书店。走进该书店附中店,店面较拥挤,却定位清晰。“我们在学校周边,就是为校园服务,既做零售,也做校园图书配送。”书店人员介绍。该书店在全省多市都有分店,且几乎都能做到盈利。
  
  而位于济南大明湖附近的不贵书店,更以只卖书的个性赢得口碑。走进该书店,与大书城模式的舒适阅读体验完全不同,书籍摆放密密麻麻,如走迷宫,但每个书架都有惊喜。书架上还有一份老板手写的“宣言”,“总有人问我为啥开书店,当然是赚钱啊!”而其卖的书,折扣堪比网店,也使其成为具有网红气质的独立书店。
  
  实体书店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但是,书籍不灭、爱书人不变,书店长存的信念就依然坚定。作为传承文化和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只要不断创新和适应市场的变化,“无书店城市”就一定不会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