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德有缺,法不容

        新闻源
  
  “跟要饭的似的,弄一身灰在这挤呗”“谁穿这么脏到这挤来”“中国有句话叫笑破不笑补”……近日,一段北京地铁5号线乘客频繁辱骂邻座乘客的视频流传网络,引发网友愤怒。之后,警方通报称,违法行为人赵某峰因座位问题,与邻座两名乘客产生纠纷,其间多次辱骂对方,扰乱乘车秩序,后被其他乘客劝开,已依法对赵某峰行政拘留。

  媒体圈 
   
  上游新闻

  骂人者被处罚,也引来了网络的一片叫好。公然歧视身上有“泥土”的人,这实在是挑战人们的朴素情感——这可能只是一位为了生活而风尘仆仆的人,身上的泥土,也只是他努力生活的痕迹,这样的人又凭什么要被歧视呢?从这个意义上说,“一身泥土”终究只是个象征,每一位劳动者何尝不都是这样呢?而这也是歧视引发众怒的原因所在。
  
  地铁辱骂乘客事件,也是一面文明的镜子。它照出了一些人依然抱有偏见,抱有不合时宜的优越感;但另一方面也照出了社会的理性、有同理心的大众。人们不仅要谴责这位恶语伤人者,更应该对文明方向进行一次锚定:所有精致的文明,又何尝不是从泥泞和辛劳中生长出来的呢?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所生活的城市,都应当关怀所有尘土满身的劳动者,和他们真正地“挨着”。

  北京晚报

  警方的迅速处置收获好评。依法惩戒赵某峰,既是给无端被骂的乘客撑腰,也是给公共交通文明护航,再次向社会传递“公共秩序不容挑衅、文明底线莫要践踏”的信号。捍卫法治的刚性,需要职能部门在具体事件处置中亮明态度;守护城市的温度,需要市民游客在日常相处中互帮互谅。只有推己及人的关怀越来越多,地铁车厢才会越来越“宽”;当挺身而出的善意互相点亮,轨道交通上流动的“城市会客厅”也会越来越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