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博士跑团”的追风计划

——慧云智跑团战榜1换新主
        四月的济南,大明湖畔垂柳摇曳。一支年轻的跑团队伍正以轻快的脚步掠过曾堤烟柳,他们的身影在湖光山色中时隐时现。
  
  这支名为“SDU千佛山巡视组”的跑团,刚刚在“遇见明湖·慧云智跑”团战赛中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逆袭大戏。仅仅用了三天时间,他们便以日均50公里的惊人强度,累计狂揽150公里,成功将原本稳居榜首的“天行跑团”甩在身后。

  “您好,我姓李,是山东大学的在读博士。我们跑步团队的成员都是来自山东大学千佛山校区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研究生,专业方向是材料加工工程。”跑团团长李同学热情地向记者介绍着团队的基本情况。听到这里,记者恍然大悟,原来队名中的“SDU”正是山东大学的英文缩写。而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支在短短三天内就跑出150公里佳绩的跑团,竟然是一支“博士团队”。

  “其实,参加这次活动是我们课题组内部临时起意组队的。我们平时有一个20人左右的足球群,但并没有专门组织过跑团。”李同学介绍着跑团的组建缘由。原来,这支名为“SDU千佛山巡视组”的跑团,成员仅有5人。
  
  故事的开端充满了偶然与惊喜。2024年秋天,五人组在参加山东大学校庆环湖跑时,被大明湖那如诗如画的秋色深深触动。“我们知道慧云智跑这个活动,去年山大123周年校庆时,参加了他们组织的山东大学校友环大明湖健康跑活动。”李同学继续说道。自那以后,定期去大明湖进行环湖跑便成了他们心照不宣的默契与约定。
  
  而这次慧云智跑策划的团战活动,更是激起了这几位年轻人的挑战欲望。当其他跑团成员纷纷出游踏青时,这支五人小队却悄然开启了他们的“偷榜计划”。清晨六点,他们披着薄雾开始慢跑;正午时分,在超然楼下进行快走锻炼;傍晚时分,则化身追着夕阳的“光影捕手”,在湖光山色中尽情奔跑。三天里,他们用脚步丈量了明湖二十四景的每一寸土地,也创造了三天累计跑步150公里的最佳团队纪录。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工科博士研究生不应该是穿着白色实验服,在机房和实验室里忙碌穿梭的身影吗?然而,通过与李同学的交流,这份印象瞬间不攻自破。
  
  当记者问及李同学在跑步过程中是否遇到过什么趣事时,他的眼中闪过一丝笑意:“我在大明湖跑步的时候,遇到几个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在拍照。但他们拍的不是绿树红花,而是湖里的荷花残枝。我当时就觉得那画面特别像吴冠中的《残荷新柳》,于是就也拍了一张。”都说跑步时大脑的α波状态常能带来实验设计的灵感,但此时的小李似乎已完全沉浸在跑步的乐趣中,将实验科研暂时抛诸脑后。
  
  暮春的晚风掠过湖面,五道身影又踏上了熟悉的环湖路线。他们的脚步惊起芦苇丛中的夜鹭,月光把影子拉得很长很长。这或许就是这群学者眼中最质朴的运动的真谛:跑步不是冰冷的数字游戏,而是打开世界的温暖方式。跑步不仅是运动,更是与城市对话的方式。这支临时组队的跑团成员,既没有专业装备也不懂配速策略,却凭着对跑步纯粹的热爱,在春意盎然的大明湖畔,跑出了属于自己的传奇。
  
  如今,“SDU千佛山巡视组”的故事正在跑友圈引发热议。他们证明了跑步不必拘泥于专业门槛,真正重要的是那份发现美好的心境。
  
  夕阳西下,大明湖湖面泛起粼粼波光。“SDU千佛山巡视组”成员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奔跑。他们的身影与湖中的倒影交叠成流动的画卷——这或许就是跑步最美的模样:在速度与沉思之间,在理性与诗意之间,永远向着未知的边界勇敢进发。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曹建民 王润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