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亭
——济南古城的岁月与风华

《济南古城·概览篇》编著:耿仝出版社:济南出版社

二十三年(1487),复建大成殿,扩建两庑,重建戟门、棂星门、馔堂、明伦堂、庖厨、库房、师生廨舍,在明伦堂后新建环碧亭、崇制阁,其东为射圃。正德七年(1512),济南知府章寓之增建讲堂。
明嘉靖五年(1526),嘉靖皇帝撰写了一篇《敬一箴》,要求天下恪守孔子的圣人之道。各地学宫纷纷将这篇箴言刻成石碑,建亭供奉,所建之亭遂称为“敬一亭”,成为明代文庙的标志性建筑。济南府学的敬一亭建于嘉靖十年(1531),亭中置有御制《敬一亭箴》并御注的石碑,以及范浚《心箴》、程颐《四箴》的石刻。
万历二十八年(1600),济南知府沈蒸引芙蓉泉水入泮池,名其水道曰梯云溪。又在棂星门外,建“中规”“中矩”亭。天启七年(1627),济南知府樊时英,引珍珠泉之水入府学东南,为一池塘,蓄以锦鲤,种以桃柳。又在池畔建造了一座凉亭,名为“飞跃亭”。引水西入泮池,由西庑后绕尊经阁而东,称之为“玉带河”。
崇祯七年(1634),文庙大殿塌陷,济南知府顾燕诒重修;十一年(1638),知府苟好善又对大成殿及明伦堂加以修缮。刚刚完工,恰逢戊寅之变,庙学内的建筑多有毁坏。到明朝末年,府学建筑布局已臻于完善,整个建筑群布局严整,规模宏大。随着历朝的扩建,济南府学外扩时先后建有两座泮池,全国罕见。
清顺治十二年(1655),山东巡抚夏玉在梯云溪上架起了一座桥,名为“青云桥”,桥前建坊,题额为“腾蛟起凤”。今天济南城内的起凤桥、腾蛟泉的命名,均与此有关。至民国时期,府学文庙不同规模的增建、重修达三十余次。文庙大成殿的最后一次维修是在1926年,此后府学文庙逐渐败落。至21世纪初,除大成殿、影壁、前门、泮池、更衣所等少数外,其余建筑皆已消失。今府学文庙中的大部分建筑,是2005年之后复建的。
济南府学文庙的大殿为大成殿,面阔九间,进深四间,东西阔34.5米,南北深13.9米,通高13.86米,面积约480平方米,是全省最大的单檐庑殿顶建筑。
明嘉靖五年(1526),嘉靖皇帝撰写了一篇《敬一箴》,要求天下恪守孔子的圣人之道。各地学宫纷纷将这篇箴言刻成石碑,建亭供奉,所建之亭遂称为“敬一亭”,成为明代文庙的标志性建筑。济南府学的敬一亭建于嘉靖十年(1531),亭中置有御制《敬一亭箴》并御注的石碑,以及范浚《心箴》、程颐《四箴》的石刻。
万历二十八年(1600),济南知府沈蒸引芙蓉泉水入泮池,名其水道曰梯云溪。又在棂星门外,建“中规”“中矩”亭。天启七年(1627),济南知府樊时英,引珍珠泉之水入府学东南,为一池塘,蓄以锦鲤,种以桃柳。又在池畔建造了一座凉亭,名为“飞跃亭”。引水西入泮池,由西庑后绕尊经阁而东,称之为“玉带河”。
崇祯七年(1634),文庙大殿塌陷,济南知府顾燕诒重修;十一年(1638),知府苟好善又对大成殿及明伦堂加以修缮。刚刚完工,恰逢戊寅之变,庙学内的建筑多有毁坏。到明朝末年,府学建筑布局已臻于完善,整个建筑群布局严整,规模宏大。随着历朝的扩建,济南府学外扩时先后建有两座泮池,全国罕见。
清顺治十二年(1655),山东巡抚夏玉在梯云溪上架起了一座桥,名为“青云桥”,桥前建坊,题额为“腾蛟起凤”。今天济南城内的起凤桥、腾蛟泉的命名,均与此有关。至民国时期,府学文庙不同规模的增建、重修达三十余次。文庙大成殿的最后一次维修是在1926年,此后府学文庙逐渐败落。至21世纪初,除大成殿、影壁、前门、泮池、更衣所等少数外,其余建筑皆已消失。今府学文庙中的大部分建筑,是2005年之后复建的。
济南府学文庙的大殿为大成殿,面阔九间,进深四间,东西阔34.5米,南北深13.9米,通高13.86米,面积约480平方米,是全省最大的单檐庑殿顶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