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新材料领航、医药集群崛起、滩区焕新颜……

菏泽高质量发展新图景徐徐展开

创新驱动产业升级,菏泽现代医药港正快速崛起
点击查看原图
天厚5G新材料产业园“硬核科技”彰显活力
点击查看原图
        从打破垄断的新材料产业园,到聚合创新的生物医药港,再到焕然一新的黄河滩区社区,菏泽正以科技、产业、民生“三驾马车”并驱,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4月11日,“行走黄河”行进式主题采访活动媒体团走进菏泽。今天的菏泽,从天厚5G新材料产业园的技术突围,现代医药港的集群效应,到六合新村的振兴实践,不仅彰显了地方产业的升级路径,也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畅 发自菏泽

  产业链集聚显活力

  5G新材料创新打破垄断

  在菏泽市高新区,一座占地570亩的现代化产业园正以“硬核科技”改写国内5G新材料产业的竞争格局——天厚5G新材料产业园,由山东天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2亿元打造,不仅是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的返乡创业标杆,更成为闲置厂房“腾笼换鸟”的典范。
  
  产业园的底气源于技术突破。其主导产品导电布年产1300万平方米,国内市场占有率超35%,稳居行业第一。更引人注目的是两项“破壁”成果:20微米超薄导电布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以及0.007毫米无纺导电布攻克行业“卡脖子”难题,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华为、小米等头部企业的核心供应商。
  
  山东天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冬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现在能用机器织出来的最薄的布,国内目前只有我们这一条尖端的生产线”,制成导电布后,应用在高端手机等设备,“因为它导电性更好、更轻薄,附加值更高。这本来是日韩垄断的,最早是欧美垄断,现在我们把它替代掉。”
  
  正如刘冬介绍,技术突破背后是强大的研发支撑——产业园拥有5个省级以上研发平台,与清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深度合作,汇聚国家级人才1名、泰山学者及领军人才5名、博士15名,累计专利达125项。
  
  如今,产业链协同效应在此凸显。园区已入驻上下游企业8家,形成以天厚为核心的全链条生态圈,涵盖电磁屏蔽材料、复合集流体材料等关键领域。此前,产业园与新能源领域“独角兽”企业厦门海辰储能联合投资的华擎复合集流体项目投产,其产品作为新一代锂电池核心材料,复合箔材幅宽全国第一,已通过比克电池等企业测试。预计今年全面投产后,年产值将达15亿元,税收1.6亿元。

  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生物医药“生态圈”成型

  2020年,在菏泽一片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总投资280亿元的现代医药港正快速崛起,成为山东省生物医药产业的“新引擎”。作为2020年省级重点项目,医药港以“专业化服务+集群化发展”为核心理念,构建起涵盖研发、生产、交易的全链条平台。
  
  在菏泽市现代医药港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李亮看来,菏泽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拥有“天时地利”。如菏泽道地药材比较丰富,是国家批准的全国17家中药材批发市场之一,此外,菏泽还有明显的交通区位优势等。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医药港平台聚合效应显著。医药港(上海)离岸创新中心、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产权交易中心、MAH总部基地和知和大药厂复杂制剂、鸿泰眼科制剂等服务平台已投用,与山东大学共建的药物研发中心即将竣工。通过共享平台,医药港已引入杭州百诚、汇泽生物等60个主导产业项目,合同投资额超160亿元,累计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13个,占全省同期核发量的五分之一。
  
  此外,医药港企业案例正印证集群优势。其中,山东博瀚制药是医药港的典型代表,其由创业板上市企业百诚医药与欣昇医药联合投资5亿元建设,预计今年6月试生产。项目聚焦口服固体制剂,转入品种不少于50个,达产后年销售收入将达50亿元。另一入驻企业汇泽生物,则依托母公司北京汇诚瑞祥的技术积累,投资1.2亿元建设高端制剂绿色化示范项目,其盐酸二甲双胍文号将于2024年获批,生产线严格对标国际cGMP、欧盟EMA、GPM和中国GMP的要求标准,目标打造绿色制药示范标杆。

  迁建激活滩区土地

  乡村振兴走出“特色路径”

  黄河滩区曾是菏泽发展的“洼地”,如今,又以六合新村的蝶变为代表焕发新生。这个由5个自然村整合而成的迁建社区,总投资4.74亿元,安置2104户、6526人,不仅彻底告别“雨天踩泥、晚上摸黑”的旧貌,更探索出一条“产业兴村、生态富民”的振兴之路。
  
  走进六合新村,36至144平方米的四种户型,满足不同家庭需求,还配套小学、幼儿园、创业车间、文化广场等设施,全村朝着“三不五有”目标(晴天不起土、雨天不踩泥、晚上不摸黑;垃圾有人扫、四德有榜样、学习有讲堂、活动有广场、安全有天网)稳步发展。
  
  2020年10月,社区建成展厅面积1600平方米的黄河滩区迁建展览馆,以上下同心完成黄河滩区迁建民生工程为主要内容,以“中国梦”为主题串起整个展馆,记录变迁历程,凝聚集体记忆。展览馆自建成以来,已接待参观者800余次20000余人。
  
  通过迁建腾挪出1100亩土地,六合新村以规模流转打造高效经济果林。鄄城县特润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的1200亩葡萄、黄桃,以绿色认证和富硒特色打开市场,年产量喜人。紧邻黄河风景带的区位优势,更让“采摘+观光”模式吸引大量游客,农家乐、民宿等产业迅速崛起。
  
  近年来,社区通过土地整理、设施升级,推动农业现代化。硬化田间道路、完善水利系统,确保“旱能浇、涝能排”,通过引导合作社、家庭农场规模化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降低生产风险。未来,六合新村计划整合周边土地,打造标准化、示范化、规模化、产业化高效经济果林种植,进一步延伸产业链。
  
  在六合新村,还建有一座地毯公司。采访当天,记者在车间里见到多位村民,她们多是女工,正在专心而熟练地编织地毯。据介绍,这不仅让作为菏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羊毛编织工艺再放光彩,还带动了周边200余名村民实现就业增收。这些纯手工编织的地毯、挂毯,也早已远销海外。地毯公司负责人杨效强介绍,有些地毯一张可卖到上万元,甚至更高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