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加码民营经济计划启航
目标三年培育不少于500家“瞪羚”

青岛加码民营经济发展

青岛,作为中国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一直以来都是民营经济发展的热土。
近日,青岛发布《青岛市瞪羚、独角兽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等系列政策,举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链固链建链常态化对接会、专精特新优质中小企业投资并购与全球化战略对接会等活动。
《行动计划》提出构建完善梯度培育体系、打造坚实企业成长梯队、营造优质企业发展生态三大发展目标,力争到2027年底,全市累计培育雏鹰企业不少于2000家,瞪羚企业不少于500家,隐形独角兽企业不少于80家,独角兽企业不少于20家。
一项项部署形成合力,让更多青岛民营企业敢于创新、愿意创新,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上大显身手。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吴绍博
多项成绩名列前茅
数据显示,2024年,青岛市新登记民营经营主体23.6万户,占全市新登记经营主体户数的99.4%,占比跃居副省级城市第二位,较2023年同期前进1位。
截至2024年末,全市实有民营经营主体206.9万户,占全市经营主体总量的98.4%,占比居副省级城市第四位。从创业密度看,截至2024年末,每万人拥有民营经营主体1995户,居副省级城市第三位;每万人拥有民营企业754户,居副省级城市第四位。
2024年,青岛市民间投资平稳增长,投资活力进一步释放。全市民间投资项目4484个,同比增加379个,完成投资同比增长5.8%,同比提高3.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民间投资增速5.9个百分点,拉动全市投资同比增长3.4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0.8%,占比提升2.9个百分点。
2024年,青岛市民营企业进出口6291.3亿元,同比增长1.3%,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69.3%,进出口值连续9年保持增长,连续13年保持全市第一大外贸主体地位,经营主体活跃度进一步增强。从贸易结构看,一般贸易占比超7成。
2024年,青岛市民营经济新吸纳就业32.5万人,同比增长2.6%,占全市城镇新增就业的比重为87.6%,新吸纳就业占比连续7年保持在80%以上,民营经济继续发挥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从产业和行业看,民营经济中,第二、三产业吸纳就业实现正增长,吸纳就业人数分别为10.9万人、21.3万人,同比分别增长6.4%、0.9%。
在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环境方面,截至2024年末,民营企业贷款余额8059.56亿元,较年初增加233.41亿元,增长2.98%。2024年辖区新发放民营企业贷款利率为3.11%,较2023年度累放同类贷款平均利率下降0.44个百分点,金融供给更加充分,服务效能持续提升。
在新形势、新任务下,青岛市民营经济局瞄准痛点、打通堵点,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让民营经济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高质量发展生态加速构建。
2024年,青岛市新认定创新型中小企业1663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48家,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9家。新认定雏鹰企业230家,培育省瞪羚企业186家。青岛市新增民营上市公司1家,新增民营新三板挂牌公司3家。4家企业入选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3家企业入选2024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2家企业入选2024中国服务业民营企业100强,45家民营企业入围2024山东民营企业200强,居全省首位。
今年,青岛市将围绕“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方向,加快构建“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全面释放政策效能,稳定预期、激发活力,不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优质企业不断涌现
青岛200多万市场主体中,有78.2万户为民营企业,它们绝大部分都是中小企业。
“小”既意味着灵活和潜力,也意味着需要政策的“精准滴灌”。只有让更多中小企业破茧成蝶,民营经济才能真正实现由大而强。
2025年,青岛更将培优育强作为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提出建立优质中小企业“种子库”,做大专精特新企业“蓄水池”。相应的目标更为明确——年内要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1800家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0家左右、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家、民营领军标杆企业150家、雏鹰企业150家、瞪羚企业80家、隐形独角兽企业12家、独角兽企业1家。
一批拔节生长的民营企业不断涌现,成为青岛产业跃迁升级的有力支撑。
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持续深耕的丰光精密,加大谐波减速器、半导体设备零部件等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投入,已具备人形机器人领域03-32型全系列谐波减速器的量产能力;致力于功率半导体设计的佳恩半导体,在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等方面打破国外垄断,成为低功率领域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的国产品牌;横跨化工新材料和大健康两大产业领域的国恩股份,不断释放资本聚合及资源整合能力,切入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材料等新市场……
企业是经营主体,企业发展内生动力是第一位的。在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背景下,支持民营企业的一个重要发力点就是支持民营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加快转型升级、链式集聚提升。为此,青岛财政不断强化产业政策引领,构建民营企业的现代化产业生态。
2024年,青岛市财政局统筹资金约1亿元,对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省民营企业100强、瞪羚、独角兽等称号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统筹用好中央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专项资金4200万元,扶持重点领域的重点“小巨人”企业“三新”“一强”推进实施计划,并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赋能,着力在培优育强上再突破,提升民营经济发展能级。
为激发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热情,引导企业加快开展数字化转型相关工作,青岛市财政局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兑现中央奖补资金3754余万元,2024年已完成改造企业219家,超额完成当年目标任务。
在利用中央资金提升企业数字化软实力水平的同时,2024年青岛兑现市级配套奖补资金超1.8亿元,着重支持企业开展与数字化转型相关的硬件设备升级改造,实现硬实力与软实力的有机结合,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为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发展,青岛配合出台了科技创新政策,首次在市级科技专项资金中专门设立股权投资专项,科研经费探索实施赛马制等重大创新举措。同时配套印发通知,鼓励支持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研发活动。
2025年,青岛市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预算增长15%以上,达到17.77亿元,其中支持研发投入提升专项预算2.58亿元,用以实施企业研发投入财政补助政策、企业研发活动“一清零一提升”补助政策等,激发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活力。
构建创新生态
良好创新生态是激发民营企业向“新”的关键。
“硬科技”民营企业具有高度的市场敏感性,在科技创新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但同时也面临着研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市场不确定性较高等难题。青岛基于不同成长阶段民营企业的现实需求,集聚政策、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要素资源,开展投融资对接、项目路演、“双招双引”、产业推介等系列服务,打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创新的生态环境。
在氢能产业异军突起的海卓动力(青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典型案例。成立短短5年时间,海卓动力围绕电解水制氢和燃料电池两大板块,构建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燃料电池固定式发电、电解水制氢装备三大产品系列,目前其燃料电池产品已出口俄罗斯,应用于百吨级矿用卡车。
在日前举办的青岛市专精特新优质中小企业投资并购与全球化战略对接会上,海卓动力发布了A轮融资计划,拟募资3亿元,用于基地和产线建设、研发投入及补充流动资金,并提出未来3年内进行IPO申报。
同样准备大展拳脚的还有青岛瑞德克智能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家致力于拓展人工智能编程教育市场的高新技术企业正式启动A轮融资,拟募集2000万元用于智能软件、课程开发及市场投入。
除了在本地举办系列对接会外,青岛还主动对接全国产业资源。近期,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将组织一批优秀民营企业赴上海开展对标提升活动,帮助企业突破地理边界,在产融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并购等领域实现“青岛需求”与“上海资源”精准匹配。
此外,青岛市财政局还积极发挥政策效能,全方位服务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青岛积极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制造业和小微企业发展,减轻经营主体税收负担,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助力实体经济稳步发展。2024年,实施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为先进制造业企业减税33.42亿元,落实小规模纳税人减免增值税政策,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负166.16亿元,为各类市场主体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51.54亿元。
近日,青岛发布《青岛市瞪羚、独角兽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等系列政策,举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链固链建链常态化对接会、专精特新优质中小企业投资并购与全球化战略对接会等活动。
《行动计划》提出构建完善梯度培育体系、打造坚实企业成长梯队、营造优质企业发展生态三大发展目标,力争到2027年底,全市累计培育雏鹰企业不少于2000家,瞪羚企业不少于500家,隐形独角兽企业不少于80家,独角兽企业不少于20家。
一项项部署形成合力,让更多青岛民营企业敢于创新、愿意创新,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上大显身手。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吴绍博
多项成绩名列前茅
数据显示,2024年,青岛市新登记民营经营主体23.6万户,占全市新登记经营主体户数的99.4%,占比跃居副省级城市第二位,较2023年同期前进1位。
截至2024年末,全市实有民营经营主体206.9万户,占全市经营主体总量的98.4%,占比居副省级城市第四位。从创业密度看,截至2024年末,每万人拥有民营经营主体1995户,居副省级城市第三位;每万人拥有民营企业754户,居副省级城市第四位。
2024年,青岛市民间投资平稳增长,投资活力进一步释放。全市民间投资项目4484个,同比增加379个,完成投资同比增长5.8%,同比提高3.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民间投资增速5.9个百分点,拉动全市投资同比增长3.4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0.8%,占比提升2.9个百分点。
2024年,青岛市民营企业进出口6291.3亿元,同比增长1.3%,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69.3%,进出口值连续9年保持增长,连续13年保持全市第一大外贸主体地位,经营主体活跃度进一步增强。从贸易结构看,一般贸易占比超7成。
2024年,青岛市民营经济新吸纳就业32.5万人,同比增长2.6%,占全市城镇新增就业的比重为87.6%,新吸纳就业占比连续7年保持在80%以上,民营经济继续发挥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从产业和行业看,民营经济中,第二、三产业吸纳就业实现正增长,吸纳就业人数分别为10.9万人、21.3万人,同比分别增长6.4%、0.9%。
在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环境方面,截至2024年末,民营企业贷款余额8059.56亿元,较年初增加233.41亿元,增长2.98%。2024年辖区新发放民营企业贷款利率为3.11%,较2023年度累放同类贷款平均利率下降0.44个百分点,金融供给更加充分,服务效能持续提升。
在新形势、新任务下,青岛市民营经济局瞄准痛点、打通堵点,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让民营经济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高质量发展生态加速构建。
2024年,青岛市新认定创新型中小企业1663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48家,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9家。新认定雏鹰企业230家,培育省瞪羚企业186家。青岛市新增民营上市公司1家,新增民营新三板挂牌公司3家。4家企业入选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3家企业入选2024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2家企业入选2024中国服务业民营企业100强,45家民营企业入围2024山东民营企业200强,居全省首位。
今年,青岛市将围绕“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方向,加快构建“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全面释放政策效能,稳定预期、激发活力,不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优质企业不断涌现
青岛200多万市场主体中,有78.2万户为民营企业,它们绝大部分都是中小企业。
“小”既意味着灵活和潜力,也意味着需要政策的“精准滴灌”。只有让更多中小企业破茧成蝶,民营经济才能真正实现由大而强。
2025年,青岛更将培优育强作为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提出建立优质中小企业“种子库”,做大专精特新企业“蓄水池”。相应的目标更为明确——年内要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1800家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0家左右、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家、民营领军标杆企业150家、雏鹰企业150家、瞪羚企业80家、隐形独角兽企业12家、独角兽企业1家。
一批拔节生长的民营企业不断涌现,成为青岛产业跃迁升级的有力支撑。
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持续深耕的丰光精密,加大谐波减速器、半导体设备零部件等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投入,已具备人形机器人领域03-32型全系列谐波减速器的量产能力;致力于功率半导体设计的佳恩半导体,在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等方面打破国外垄断,成为低功率领域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的国产品牌;横跨化工新材料和大健康两大产业领域的国恩股份,不断释放资本聚合及资源整合能力,切入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材料等新市场……
企业是经营主体,企业发展内生动力是第一位的。在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背景下,支持民营企业的一个重要发力点就是支持民营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加快转型升级、链式集聚提升。为此,青岛财政不断强化产业政策引领,构建民营企业的现代化产业生态。
2024年,青岛市财政局统筹资金约1亿元,对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省民营企业100强、瞪羚、独角兽等称号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统筹用好中央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专项资金4200万元,扶持重点领域的重点“小巨人”企业“三新”“一强”推进实施计划,并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赋能,着力在培优育强上再突破,提升民营经济发展能级。
为激发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热情,引导企业加快开展数字化转型相关工作,青岛市财政局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兑现中央奖补资金3754余万元,2024年已完成改造企业219家,超额完成当年目标任务。
在利用中央资金提升企业数字化软实力水平的同时,2024年青岛兑现市级配套奖补资金超1.8亿元,着重支持企业开展与数字化转型相关的硬件设备升级改造,实现硬实力与软实力的有机结合,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为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发展,青岛配合出台了科技创新政策,首次在市级科技专项资金中专门设立股权投资专项,科研经费探索实施赛马制等重大创新举措。同时配套印发通知,鼓励支持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研发活动。
2025年,青岛市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预算增长15%以上,达到17.77亿元,其中支持研发投入提升专项预算2.58亿元,用以实施企业研发投入财政补助政策、企业研发活动“一清零一提升”补助政策等,激发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活力。
构建创新生态
良好创新生态是激发民营企业向“新”的关键。
“硬科技”民营企业具有高度的市场敏感性,在科技创新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但同时也面临着研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市场不确定性较高等难题。青岛基于不同成长阶段民营企业的现实需求,集聚政策、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要素资源,开展投融资对接、项目路演、“双招双引”、产业推介等系列服务,打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创新的生态环境。
在氢能产业异军突起的海卓动力(青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典型案例。成立短短5年时间,海卓动力围绕电解水制氢和燃料电池两大板块,构建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燃料电池固定式发电、电解水制氢装备三大产品系列,目前其燃料电池产品已出口俄罗斯,应用于百吨级矿用卡车。
在日前举办的青岛市专精特新优质中小企业投资并购与全球化战略对接会上,海卓动力发布了A轮融资计划,拟募资3亿元,用于基地和产线建设、研发投入及补充流动资金,并提出未来3年内进行IPO申报。
同样准备大展拳脚的还有青岛瑞德克智能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家致力于拓展人工智能编程教育市场的高新技术企业正式启动A轮融资,拟募集2000万元用于智能软件、课程开发及市场投入。
除了在本地举办系列对接会外,青岛还主动对接全国产业资源。近期,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将组织一批优秀民营企业赴上海开展对标提升活动,帮助企业突破地理边界,在产融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并购等领域实现“青岛需求”与“上海资源”精准匹配。
此外,青岛市财政局还积极发挥政策效能,全方位服务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青岛积极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制造业和小微企业发展,减轻经营主体税收负担,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助力实体经济稳步发展。2024年,实施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为先进制造业企业减税33.42亿元,落实小规模纳税人减免增值税政策,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负166.16亿元,为各类市场主体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51.5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