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社稷坛

——济南古城的岁月与风华
《济南古城·概览篇》编著:耿仝出版社:济南出版社
点击查看原图
        巡按察院西侧有都转运盐使司,是元、明、清掌管食盐产销的机构。明代的都转运盐使司在济南府衙东,即清代的济东道署、现在的皇亭附近。山东盐运司最早建于元元贞元年(1295),衙署是利用清真寺改建而成的。明沿元制,一直到民国时期,这里一直都是掌管盐务的衙门。
  
  明代济南城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建筑就属德王宫了。德王朱见潾在城内兴建王宫,占据了包括今珍珠泉在内的大片土地。在明末清初的战乱中,这座王宫被破坏,清代经过整修后成为巡抚衙门,也就是现在的珍珠泉大院。此外,城内还有各种郡王府、镇国将军府等等。
  
  古城内有众多的公共建筑,官署民居杂处。据清康熙《济南府志》记载,山东都指挥使司“东北、西南两隅舍与民相凑,狭窄暄杂”,济南府衙“四周墙外民环筑披舍,区处家人,如栉比焉”。城内居民建造宅院时,犹如见缝插针,宅基并不宽裕。

  ……

  明代的济南城是藩国及省、府、县的驻地,尤重坛壝祠庙。这些建筑不仅是明清济南城市空间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古代城市的精神所在,在城市信仰体系中具有重要与不可或缺的地位。
  
  古城中的天地坛街,曾是明代社稷坛、山川坛的旧址。
  
  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后来“社稷”就被用来借指国家。古人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这个祭祀场所就名为社稷坛。
  
  山川坛的全称是“风云雷雨山川坛”,用以祭祀风、云、雷、雨和山川诸神,后来又将城隍附列坛上一同祭祀。宋初以风雨雷师附祭社稷坛,元代时继承前代做法祭祀风、雨、雷师,并在东北与西南二郊分祀。明代出现了风云雷雨山川坛,将风、云、雷、雨、山川等自然神合祀于一坛,这种礼仪制度是朱元璋的首创。
  
  明代,都城之外,府、州、县都有社稷坛、山川坛,只是形制略有不同。但在明朝设立之初,济南的社稷坛、山川坛并不在今天地坛街这一位置,而是在府城之外。明代初年建于城外的社稷坛所在地在今北坦(坛)一带,该地名即来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