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小小鸡腿菇鼓起钱袋子

平阴县蘑菇洞“种”出振兴路

        商报济南消息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菌菇种植增收致富。近日,济南市平阴县东阿镇南坛村的蘑菇洞鸡腿菇喜迎丰收。走进蘑菇洞,一株株鸡腿菇像一把把“小伞”整齐有序地盛开在菌垄上。村民们小心翼翼地进行采菇、刮菇去泥、打包……蘑菇洞内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南坛村利用当地独特的土洞资源发展鸡腿菇种植,将土洞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走进占地1800平方米的蘑菇洞,人工培育的小小菌棒整齐排列,洁白的菌盖如繁星般点缀在墨色培养基上。土洞冬暖夏凉、恒温恒湿的天然环境,为鸡腿菇生长提供了绝佳条件。与大棚种植相比,土洞种植的鸡腿菇品质更优、产量更高、成本更低,颜色更白,个头也更大。种植户王先生表示:“我们自己制作原料和培养基,都是纯天然的,种出的鸡腿菇很受欢迎。”据了解,该项目产量一茬比一茬好,订单量喜人,配合物流可实现全国发货,主要客户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目前,鸡腿菇每斤售价六元,清明节后预计每斤能涨到八元左右,收益十分可观。
  
  鸡腿菇产业的负责人王国普说:“相比于种在地面上的和工厂化管理的鸡腿菇,蘑菇洞的环境有着独特的优势。洞内恒温恒湿,湿度高达85%左右,洞温约在15—19℃之间。这样的条件,非常利于鸡腿菇生长。”正是因为在特殊的洞中种植,王国普的鸡腿菇可以实现全年出菇,产量明显提升。然而,南坛村的鸡腿菇产业只是东阿镇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东阿镇积极探索“洞棚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传统种植和上市销售模式,通过发展温室大棚和土洞种植,有效整合科技人才资源,定期安排技术人员进行技术跟踪指导,推动特色农业产业蓬勃发展。除了鸡腿菇,北市七彩扶郎花、窑头奶香草莓等“反季节”蔬果也遍地开花,有力带动了群众增产增收。
  
  据悉,平阴县东阿镇将继续在“洞棚经济”上做文章,引进更多的蔬菜、水果品种,扩大种植规模,把产业振兴做大做强,让土洞和大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崔艳红 通讯员 韩志颖 张美钰 实习生 杜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