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 文脉共振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出版


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如何让千年文脉真正触动现代人心灵?与央视文化综艺节目同名的图书《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用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为读者给出了清晰的解答。日前,这部作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推出,书中不仅对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八位文学宗师生平与思想进行了深度还原,更成为了一部以现代视角重构传统文化的宣言书。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洋 实习生 张渊栋
文学与人生的穿越之旅
作为唐宋文化的代表者和集大成者,唐宋八大家是中国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他们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虽然是课本的“常客”,但读者往往对他们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境遇、以何种心境完成创作等不甚了解。本书深度书写了八位文化宗师的人生传奇,横跨人物传记与历史剧本,将唐宋八大家的精神图谱与当代语文教育、文化传承紧密相连,一场文学的盛宴由此促成。
记者了解到,本书核心命题直指传统经典的生命力:“宗师的价值不仅在于文章传世,更在于他们战乱流离、目睹民生疾苦而立志改革的经历。”在书中,11岁的柳宗元与流亡男孩争夺橘子的场景通过细腻的对话被赋予历史的血肉。又如韩愈四次落第仍笔耕不辍,苏轼贬谪黄州却写下《赤壁赋》,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归隐著书……各大名家的人生经历读来历历在目,不仅生动体现了他们的民本思想,更揭示了文学宗师的成长密码——经典从来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苦难与理想的淬炼产物。
对于这种经典的淬炼,中南大学教授杨雨则认为,是“理想、沉淀、时代与磨砺”四要素,为这种淬炼提供了注脚。而八大家的作品之所以不朽,正因它们诞生于“跌落低谷时的深层思考”。“他们既让我们享受到文学的美,又能够让我们产生共情。”
跨越媒介的文化实践
2023—2024年,与本书同名的文化节目《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经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著名主持人撒贝宁组建“文脉探访团”,带领蒙曼、谷曙光、杨雨、尚永亮等古典文学专家“重返历史现场”,以唐宋八大家波澜壮阔的人生故事为线索,直击传承千载的唐宋名篇诞生的历史瞬间。而书中通过对电视节目深厚内容的嫁接,更将其文化内涵丰富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故事栩栩如生、人物活灵活现,配合上电视节目的视觉效果和历史沉浸式还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流连忘返。
据了解,在保留节目特色的同时,本书还收录了精彩的节目原创剧本,大大扩展了传统图书的实用性和可参考性。作家彭敏认为:“很多学校和老师在语文教学的时候,可以把剧本拿出来,让学生一起来进行角色扮演。这对于孩子们身临其境地触摸古人、学习传统文化是很有意义的。”书中收录的39篇经典赏读紧扣语文教材,同样通过“研学指南”中的7条文化遗迹线路,将文本还原为鲜活的历史现场。
“我们将节目内容结集成册,精心推出《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一书,深度还原节目内容、书写八位文化宗师人生传奇,带领读者踏上‘一步千年’的文化之船,航进在中国古典文学的辉煌时代。”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兼总编辑慎海雄表示,在与宗师的精神对话中,读者得以感叹文章之美、文学之妙、文化之力。先人的文章与事功、境界与抱负,是文明深处最悠长的钟声,在今日奏出最清朗的回响,成为我们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的不竭源泉,并将以更加可信、可爱、可敬的姿态,回响于无尽的未来。
传统文化的深度体验
历史被简化为一个个考点、宗师被符号化为教材人名、文化传承沦为“打卡式学习”……在当下,一系列对待历史文化不严肃、不审慎的态度屡见不鲜。而与之相对,本书却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深度思考,书中创造性打破了传统传记的线性叙事,以“双向穿越”构建情感共鸣。
央视节目总导演王金龙透露,摄制组在襄阳40℃高温下身着古装拍摄,学者们戏称此为“生死之交”。这种近乎执拗的沉浸感,最终转化为书中“研学指南”与这一独特设计。节目里,专家团队中的“谷雨组合”曾因过于投入而忘记镜头存在的插曲,而在书中,诸多超越表演性的场景让真正的“文化共鸣”与“情绪共振”得以实现。有评论认为,通过这些“研学指南”,学生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重返名家世界”的参与者。
于是,读者可循着苏轼的足迹探访赤壁,或通过剧本《永州八记》的创作现场,感受柳宗元“潭中鱼可百许头”的孤独与清澈。书中对王安石变法的多维度呈现,也提供了教科书之外的思考路径。“一步千年”的研学路线设计,同样暗合了苏轼“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豁达——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真知与美的追寻永不褪色。当读者跟随韩愈的“曲线救国”、欧阳修的“醉翁之意”,或是苏氏兄弟的“夜雨对床”踏入历史深处时,终将发现:宗师从未远离,文脉自有回响。只有当真正沉浸在历史中时,古今才会由此得到沟通,而文脉的流传与沟通恰恰就在这一瞬间开始。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谷曙光同时认为,八大家的价值在于“他们改革的不仅是一代文风,更是时代的风气”,而书中对古文运动的剖析,正是巧妙回应了当代文化困境:当碎片化表达侵蚀深度思考,八大家“以通畅文字讲道理”的诉求,恰是对“华而不实”文风的警示,这种情感在今日仍能唤醒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正如撒贝宁在序言中的感叹:“如果没有他们的文章,中国文学的天空将会遗憾地错失几位真挚而可爱的形象。”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洋 实习生 张渊栋
文学与人生的穿越之旅
作为唐宋文化的代表者和集大成者,唐宋八大家是中国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他们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虽然是课本的“常客”,但读者往往对他们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境遇、以何种心境完成创作等不甚了解。本书深度书写了八位文化宗师的人生传奇,横跨人物传记与历史剧本,将唐宋八大家的精神图谱与当代语文教育、文化传承紧密相连,一场文学的盛宴由此促成。
记者了解到,本书核心命题直指传统经典的生命力:“宗师的价值不仅在于文章传世,更在于他们战乱流离、目睹民生疾苦而立志改革的经历。”在书中,11岁的柳宗元与流亡男孩争夺橘子的场景通过细腻的对话被赋予历史的血肉。又如韩愈四次落第仍笔耕不辍,苏轼贬谪黄州却写下《赤壁赋》,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归隐著书……各大名家的人生经历读来历历在目,不仅生动体现了他们的民本思想,更揭示了文学宗师的成长密码——经典从来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苦难与理想的淬炼产物。
对于这种经典的淬炼,中南大学教授杨雨则认为,是“理想、沉淀、时代与磨砺”四要素,为这种淬炼提供了注脚。而八大家的作品之所以不朽,正因它们诞生于“跌落低谷时的深层思考”。“他们既让我们享受到文学的美,又能够让我们产生共情。”
跨越媒介的文化实践
2023—2024年,与本书同名的文化节目《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经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著名主持人撒贝宁组建“文脉探访团”,带领蒙曼、谷曙光、杨雨、尚永亮等古典文学专家“重返历史现场”,以唐宋八大家波澜壮阔的人生故事为线索,直击传承千载的唐宋名篇诞生的历史瞬间。而书中通过对电视节目深厚内容的嫁接,更将其文化内涵丰富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故事栩栩如生、人物活灵活现,配合上电视节目的视觉效果和历史沉浸式还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流连忘返。
据了解,在保留节目特色的同时,本书还收录了精彩的节目原创剧本,大大扩展了传统图书的实用性和可参考性。作家彭敏认为:“很多学校和老师在语文教学的时候,可以把剧本拿出来,让学生一起来进行角色扮演。这对于孩子们身临其境地触摸古人、学习传统文化是很有意义的。”书中收录的39篇经典赏读紧扣语文教材,同样通过“研学指南”中的7条文化遗迹线路,将文本还原为鲜活的历史现场。
“我们将节目内容结集成册,精心推出《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一书,深度还原节目内容、书写八位文化宗师人生传奇,带领读者踏上‘一步千年’的文化之船,航进在中国古典文学的辉煌时代。”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兼总编辑慎海雄表示,在与宗师的精神对话中,读者得以感叹文章之美、文学之妙、文化之力。先人的文章与事功、境界与抱负,是文明深处最悠长的钟声,在今日奏出最清朗的回响,成为我们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的不竭源泉,并将以更加可信、可爱、可敬的姿态,回响于无尽的未来。
传统文化的深度体验
历史被简化为一个个考点、宗师被符号化为教材人名、文化传承沦为“打卡式学习”……在当下,一系列对待历史文化不严肃、不审慎的态度屡见不鲜。而与之相对,本书却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深度思考,书中创造性打破了传统传记的线性叙事,以“双向穿越”构建情感共鸣。
央视节目总导演王金龙透露,摄制组在襄阳40℃高温下身着古装拍摄,学者们戏称此为“生死之交”。这种近乎执拗的沉浸感,最终转化为书中“研学指南”与这一独特设计。节目里,专家团队中的“谷雨组合”曾因过于投入而忘记镜头存在的插曲,而在书中,诸多超越表演性的场景让真正的“文化共鸣”与“情绪共振”得以实现。有评论认为,通过这些“研学指南”,学生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重返名家世界”的参与者。
于是,读者可循着苏轼的足迹探访赤壁,或通过剧本《永州八记》的创作现场,感受柳宗元“潭中鱼可百许头”的孤独与清澈。书中对王安石变法的多维度呈现,也提供了教科书之外的思考路径。“一步千年”的研学路线设计,同样暗合了苏轼“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豁达——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真知与美的追寻永不褪色。当读者跟随韩愈的“曲线救国”、欧阳修的“醉翁之意”,或是苏氏兄弟的“夜雨对床”踏入历史深处时,终将发现:宗师从未远离,文脉自有回响。只有当真正沉浸在历史中时,古今才会由此得到沟通,而文脉的流传与沟通恰恰就在这一瞬间开始。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谷曙光同时认为,八大家的价值在于“他们改革的不仅是一代文风,更是时代的风气”,而书中对古文运动的剖析,正是巧妙回应了当代文化困境:当碎片化表达侵蚀深度思考,八大家“以通畅文字讲道理”的诉求,恰是对“华而不实”文风的警示,这种情感在今日仍能唤醒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正如撒贝宁在序言中的感叹:“如果没有他们的文章,中国文学的天空将会遗憾地错失几位真挚而可爱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