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王城气象

——济南古城的岁月与风华
《济南古城·概览篇》编著:耿仝出版社:济南出版社
点击查看原图
        西护城河的主要水源地虽然是趵突泉泉群,但河道的上源却一直向南延伸,与山水沟、南圩子壕相通。西护城河是城区非常重要的一条行洪河道,每到夏秋雨季,千佛山等城南诸山的洪水会通过山水沟汇入西护城河。
  
  西护城河与北护城河交汇处有一座桥梁,名为“苇闸桥”。苇闸桥原名永清桥,初建时为东西走向单孔半圆石拱桥,长8米,宽5米,石拱孔径4.5米。该桥在济南解放时破坏,1949年5月照原样修复。苇闸桥得名于苇闸,苇闸位于西护城河与北护城河交汇处迤北。苇闸是约束西护城河水位的一座水利设施,西护城河水由此汇入西泺河。
  
  护城河不但在军事上起着护城的作用,还承载着众多文化遗存,并串联起沿河景物,构成了“泉城”济南的独特风貌。
  
  ……
  
  明代的济南城,不仅是山东布政司署、济南府署和历城县署等三级行政机关的驻地,成化年后更成为德王就藩之地。德王宫的设立,改变了济南的城市空间形态,使古城有了一条明晰的南北向城市中轴线,为济南增加了王城气象。
  
  明朝的藩封制度,开始自明太祖朱元璋,是以天下为一姓之私的典型。自明初至明末,愈趋愈下,不仅违背了“宗子维城”的封建本意,而且为国家留下了无穷的后患。靖难之役后,朱棣成了明朝第三位皇帝。他深知藩王尾大不掉的危害,大力削弱藩王的权力。自朱棣以后,藩王“不农、不工、不士、不商”,只是作为朝廷宗室,享受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待遇。后世的嘉靖、万历、天启等皇帝都作了一些调整。明朝276年间,共封了87个亲王。其中,有6位宗室亲王分藩山东:齐王就藩青州府、汉王就藩乐安州、泾王藩沂州,皆一世而国除;鲁王就藩兖州府、德王就藩济南府、衡王就藩青州府,一直存在至明亡。
  
  天顺元年(1457)三月,明英宗朱祁镇复位第二次称帝,“同日封德、秀、崇、吉四王”。朱祁镇封他的次子朱见潾为德州亲王,即德王,建藩德州。明朝时的德州属于济南府所辖。朱见潾贪图安乐,他以德州之地风沙过大、土地贫瘠、民风刁蛮等为借口,要求改封藩地于济南。明英宗未予批准,朱见潾便以各种理由推脱留在京城,虽接受了“德王”封号,但不到藩地德州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