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
——济南古城的岁月与风华

《济南古城·概览篇》编著:耿仝出版社:济南出版社

明洪武元年(1368),于济南府置山东等处行中书省。九年(1376),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山东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及按察使司均驻济南城,济南成为全省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关于济南成为山东省会的原因,翰林侍讲学士危素在写于洪武三年(1370)的《济南府治记》一文中总结道:“济南之为郡,岱宗当其前,鹊华经其后,泉流奔涌,灌溉阡陌,民庶繁夥,舟车辐辏,实乃要会之地,故置行中书省以尊藩服。”
洪武初年,全国各府县普遍建造坚固的包砖城墙,济南府城的城墙就是在这个建城热潮中重新修筑的。城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由墙体和其他辅助军事设施构成。中国古代城市的城墙从结构和功能分,主要由墙体、女墙、垛口、城楼、角楼、城门和瓮城等部分构成,城墙外围还有护城河。
宋元时期的济南府城并非砖墙,而是夯筑的土城。明代的济南城墙,是以宋元以来旧有土城墙为基础,其外甃以砖石,“以石为趾,砖为肤,土为骨”,城高池深,敌楼高耸。济南府城南北长约1.8千米;东西最长处约1.8千米,南部东西长度最短处约1.4千米。由于济南地势高低及城周水流速度不同,护城河水及山洪不断冲刷土基,致使济南府城四面城墙的高度并不一致。崇祯十二年(1639)为抵抗清兵入侵,又将城墙增高三尺,为三丈五尺。据清代道光年间实测的高度,东、南两面城高三丈一尺(约合9.92米)至四丈(约合12.8米)不等,西、北两面城高二丈四尺(约合7.68米)至三丈(约合9.6米)不等。
明代济南府城辟建有四处城门:西门为泺源门、南门为舜田门(后名历山门)、东门称齐川门、北门为会波门(又写作汇波门)。这四座城门中,东门、西门、南门是常年开放的,而北门为水门,每年春天开启城门,冬季则重新封闭。清光绪三十年(1904),为了便于交通,又在城墙上新开四处城门,西为乾健门(俗称新西门),西南为坤顺门(俗称新南门),东为巽利门(俗称新东门),东北为艮吉门(俗称新北门)。这样一来,济南府城一共有八座城门。新开的四座城门由于是便于通行而开辟的便门,与东、南、西、北四座正式城门不同,并没有城楼、瓮城等配套的城防建筑。
洪武初年,全国各府县普遍建造坚固的包砖城墙,济南府城的城墙就是在这个建城热潮中重新修筑的。城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由墙体和其他辅助军事设施构成。中国古代城市的城墙从结构和功能分,主要由墙体、女墙、垛口、城楼、角楼、城门和瓮城等部分构成,城墙外围还有护城河。
宋元时期的济南府城并非砖墙,而是夯筑的土城。明代的济南城墙,是以宋元以来旧有土城墙为基础,其外甃以砖石,“以石为趾,砖为肤,土为骨”,城高池深,敌楼高耸。济南府城南北长约1.8千米;东西最长处约1.8千米,南部东西长度最短处约1.4千米。由于济南地势高低及城周水流速度不同,护城河水及山洪不断冲刷土基,致使济南府城四面城墙的高度并不一致。崇祯十二年(1639)为抵抗清兵入侵,又将城墙增高三尺,为三丈五尺。据清代道光年间实测的高度,东、南两面城高三丈一尺(约合9.92米)至四丈(约合12.8米)不等,西、北两面城高二丈四尺(约合7.68米)至三丈(约合9.6米)不等。
明代济南府城辟建有四处城门:西门为泺源门、南门为舜田门(后名历山门)、东门称齐川门、北门为会波门(又写作汇波门)。这四座城门中,东门、西门、南门是常年开放的,而北门为水门,每年春天开启城门,冬季则重新封闭。清光绪三十年(1904),为了便于交通,又在城墙上新开四处城门,西为乾健门(俗称新西门),西南为坤顺门(俗称新南门),东为巽利门(俗称新东门),东北为艮吉门(俗称新北门)。这样一来,济南府城一共有八座城门。新开的四座城门由于是便于通行而开辟的便门,与东、南、西、北四座正式城门不同,并没有城楼、瓮城等配套的城防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