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视照料、就医陪护、助餐助浴、心理疏导……
全省服务类社会救助覆盖33.4万人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3月18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山东健全困难群众救助保障体系,兜牢民生底线情况。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在民政部、财政部2024年公布的全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工作绩效评价中,我省位居全国第一、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颂博 王琳
“数据大脑”让社会救助更精准
“社会救助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彰显着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省民政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于建波介绍,近年来,我省持续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为群众提供更加精准、高效、便捷的救助服务。
据了解,围绕精准认定,我省建立了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打通52个部门202类数据,构建社会救助家庭“核对资源域”,全省年均对社会救助家庭开展经济状况核查比对超过600万人次,实现智能画像、精准识别,切实保障救助政策公平公正实施。
截至2025年2月,全省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35.2万人、城乡特困人员34.5万人,认定低保边缘家庭成员16.3万人,有关职能部门根据他们的困难类型,有针对性地实施基本生活、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综合帮扶。
“山东是人口大省,困难群众基数大、需求多元,传统社会救助工作面临数据孤岛、主动发现能力不足、跨部门协同效能低等瓶颈。”于建波介绍,为此,我省建成了覆盖全省、分层分级、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将191万低收入人口纳入监测范围。通过“平台监测预警+基层入户核查”的方式,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救助保障范围,实现了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的转变。同时,围绕便捷办理,我省推行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实现了7个救助部门15项救助业务“只进一门、掌上通办”,省市县三级全面开通社会救助服务热线,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同时,为防止救助“盲区”,我省改革完善了临时救助制度,通过实施“急难发生地救助”“24小时先行救助”等政策,切实发挥应急、过渡、补充的作用,让群众遇急有助、遇困有帮,2024年全省共实施临时救助14.2万人次,其中对非本地户籍人口实施临时救助1893人次。
初步构建多维救助体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的同时,精神关爱、社会融入和自我发展等方面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单一的物质帮扶已经不能够满足救助对象多样化的现实需要。服务类社会救助有别于传统的现金救助,是以服务的形式对困难群众实施救助,通过提供专业化服务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更能体现社会救助的温度。
于建波介绍,近年来,我省将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作为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提升困难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举措。省级层面连续三年投入3200万元开展“情暖夕阳”项目,资助失能低保老年人入住机构或提供居家服务,惠及5.6万失能低保老人。同时,指导基层积极创新实践,成功打造了青岛“小桔灯”困难群众心理救助,以及荣成“海螺姑娘”、肥城“桃仙子”分散特困人员照护等一批全国知名的服务品牌。“特别是去年9月,省民政厅等14个部门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的指导意见》,将各地成熟经验上升为制度规范,为服务类社会救助的规范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至2024年底,全省16个市、136个县(市、区)已全面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有针对性地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低收入人口提供访视照料、就医陪护、助餐助浴、心理疏导、资源链接等多样化服务,覆盖了33.4万人,同比增长13.2%,初步构建起了“物质+服务”的多维救助体系。
“下一步,我们将主动衔接养老、助残、托幼等基本公共服务政策,融合结对帮扶、邻里互助等社会支持网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专业化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统筹运用各方资源,形成整体合力。同时,完善需求、供给两张清单,建立需求转介制度,推动个案精准转介至社工机构或社会组织,开展专业化服务;强化民政、卫健、教育、人社等职能部门联动,构建服务网络,实施综合帮扶。”于建波说。
此外,在实施路径方面,我省还将坚持稳妥推进,立足“保基本、可持续”。在对象范围上,优先满足低保、特困人员中失能老人、未成年人、重残重病等群体的迫切需求;在服务内容上,重点围绕对困难群众生活质量影响较大的服务需求,例如助餐、助浴、助医、心理疏导等,确保政策实施与地方实际能力相匹配,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聚焦】
“事实孤儿”生活有保障
儿童关爱服务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孤困儿童主要包括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重点困境儿童等。省民政厅副厅长张孟强介绍,“目前全省共有6万名孤困儿童。对于这些特殊困难儿童,我们首先将其纳入救助范围,保障好基本生活,同时积极做好助学助康等工作,更好地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据了解,在助学方面,我省在全面落实国家“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基础上,在全国率先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参照孤儿保障标准纳入资助范围,符合条件的儿童成年后仍在全日制大中专院校就读的,除继续领取基本生活费外,再发放每人每学年1万元助学金。目前,全省共保障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3939人。
助康方面,我省持续开展“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为0-18周岁和年满18周岁后仍在校就读的孤儿提供健康体检、手术治疗和康复矫治等服务。张孟强介绍,项目实施以来,近1.5万例病患孤儿获得资助,共投入资金1.07亿元。此外,我省已连续3年实施“护佑健康”项目,省慈善总会筹集资金2000万元,主要为符合条件的孤困儿童购买大病保险和意外伤害险。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颂博 王琳
“数据大脑”让社会救助更精准
“社会救助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彰显着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省民政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于建波介绍,近年来,我省持续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为群众提供更加精准、高效、便捷的救助服务。
据了解,围绕精准认定,我省建立了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打通52个部门202类数据,构建社会救助家庭“核对资源域”,全省年均对社会救助家庭开展经济状况核查比对超过600万人次,实现智能画像、精准识别,切实保障救助政策公平公正实施。
截至2025年2月,全省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35.2万人、城乡特困人员34.5万人,认定低保边缘家庭成员16.3万人,有关职能部门根据他们的困难类型,有针对性地实施基本生活、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综合帮扶。
“山东是人口大省,困难群众基数大、需求多元,传统社会救助工作面临数据孤岛、主动发现能力不足、跨部门协同效能低等瓶颈。”于建波介绍,为此,我省建成了覆盖全省、分层分级、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将191万低收入人口纳入监测范围。通过“平台监测预警+基层入户核查”的方式,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救助保障范围,实现了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的转变。同时,围绕便捷办理,我省推行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实现了7个救助部门15项救助业务“只进一门、掌上通办”,省市县三级全面开通社会救助服务热线,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同时,为防止救助“盲区”,我省改革完善了临时救助制度,通过实施“急难发生地救助”“24小时先行救助”等政策,切实发挥应急、过渡、补充的作用,让群众遇急有助、遇困有帮,2024年全省共实施临时救助14.2万人次,其中对非本地户籍人口实施临时救助1893人次。
初步构建多维救助体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的同时,精神关爱、社会融入和自我发展等方面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单一的物质帮扶已经不能够满足救助对象多样化的现实需要。服务类社会救助有别于传统的现金救助,是以服务的形式对困难群众实施救助,通过提供专业化服务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更能体现社会救助的温度。
于建波介绍,近年来,我省将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作为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提升困难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举措。省级层面连续三年投入3200万元开展“情暖夕阳”项目,资助失能低保老年人入住机构或提供居家服务,惠及5.6万失能低保老人。同时,指导基层积极创新实践,成功打造了青岛“小桔灯”困难群众心理救助,以及荣成“海螺姑娘”、肥城“桃仙子”分散特困人员照护等一批全国知名的服务品牌。“特别是去年9月,省民政厅等14个部门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的指导意见》,将各地成熟经验上升为制度规范,为服务类社会救助的规范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至2024年底,全省16个市、136个县(市、区)已全面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有针对性地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低收入人口提供访视照料、就医陪护、助餐助浴、心理疏导、资源链接等多样化服务,覆盖了33.4万人,同比增长13.2%,初步构建起了“物质+服务”的多维救助体系。
“下一步,我们将主动衔接养老、助残、托幼等基本公共服务政策,融合结对帮扶、邻里互助等社会支持网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专业化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统筹运用各方资源,形成整体合力。同时,完善需求、供给两张清单,建立需求转介制度,推动个案精准转介至社工机构或社会组织,开展专业化服务;强化民政、卫健、教育、人社等职能部门联动,构建服务网络,实施综合帮扶。”于建波说。
此外,在实施路径方面,我省还将坚持稳妥推进,立足“保基本、可持续”。在对象范围上,优先满足低保、特困人员中失能老人、未成年人、重残重病等群体的迫切需求;在服务内容上,重点围绕对困难群众生活质量影响较大的服务需求,例如助餐、助浴、助医、心理疏导等,确保政策实施与地方实际能力相匹配,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聚焦】
“事实孤儿”生活有保障
儿童关爱服务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孤困儿童主要包括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重点困境儿童等。省民政厅副厅长张孟强介绍,“目前全省共有6万名孤困儿童。对于这些特殊困难儿童,我们首先将其纳入救助范围,保障好基本生活,同时积极做好助学助康等工作,更好地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据了解,在助学方面,我省在全面落实国家“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基础上,在全国率先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参照孤儿保障标准纳入资助范围,符合条件的儿童成年后仍在全日制大中专院校就读的,除继续领取基本生活费外,再发放每人每学年1万元助学金。目前,全省共保障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3939人。
助康方面,我省持续开展“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为0-18周岁和年满18周岁后仍在校就读的孤儿提供健康体检、手术治疗和康复矫治等服务。张孟强介绍,项目实施以来,近1.5万例病患孤儿获得资助,共投入资金1.07亿元。此外,我省已连续3年实施“护佑健康”项目,省慈善总会筹集资金2000万元,主要为符合条件的孤困儿童购买大病保险和意外伤害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