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州
——济南古城的岁月与风华

《济南古城·概览篇》编著:耿仝出版社:济南出版社

从南北朝开始,济南城市形态和规模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城市格局的定型,却与“济南府”的设立有莫大关联。
济南初为北魏济南郡。北魏永熙三年(534),东魏成为济南地区的统治者。武定八年(550)东魏灭亡后,济南郡先后经历北齐、北周,后归隋。隋开皇三年(583),文帝罢郡存州,废除汉末形成的州郡县制,以州直接统县,济南郡遂改为齐州。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齐州遂改为齐郡。齐郡共辖10县,管辖范围略小于北魏时期的齐州。“齐州”作为济南地区的官方地名,一直使用到北宋末年。
唐武德二年(619),于边镇及襟带之地,置总管府以领军戎,于济南置齐州总管府,管齐、邹、东泰、谭、淄、济六州。武德七年(624)二月十二日,改总管府为都督府,齐州总管府易为齐州都督府。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废都督府,并将全国划为十道监察区。同时裁撤谭州,将平陵、临济、亭山、章丘四县划入齐州,齐州恢复到隋代济南郡所管辖的范围。贞观七年(634),齐州复置都督府,管齐、青、淄、莱、密五州。天宝元年(742),天下罢州置郡,齐州改为临淄郡。天宝五年(746),又改为济南郡。乾元元年(758),济南郡复称齐州。这一时期,齐州辖历城、章丘、禹城、临邑、临济、长清六县。
隋代至唐中期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全国绝大部分州县治所均沿用前代遗留下来的城垣,只有极少部分州县治所新筑或改筑了城垣,齐州在这一时期并没有大规模的筑城活动。从唐代中期开始,济南的城市人口日渐增多,城市愈加繁荣。据估算,唐天宝年间齐州城内的城市人口约在1.5万人以上。
唐元和十四年(819)朝廷灭掉藩镇李师道之后,将其辖地一分为三,以齐州与淄青、登、莱等州划归平卢节度使。当时的齐州处在平卢节度使(驻青州)、横海节度使(驻沧州)、天平节度使(驻郓州,即今东平)的半合围地带,虽仅为州治,但军事地位重要,故有大规模修筑城池的需要。元和十五年(820),全节县并入历城县后,曾修筑过齐州州城。唐末宋初,齐州城易郭为城,城市范围得以扩大,城防更加坚固。
济南初为北魏济南郡。北魏永熙三年(534),东魏成为济南地区的统治者。武定八年(550)东魏灭亡后,济南郡先后经历北齐、北周,后归隋。隋开皇三年(583),文帝罢郡存州,废除汉末形成的州郡县制,以州直接统县,济南郡遂改为齐州。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齐州遂改为齐郡。齐郡共辖10县,管辖范围略小于北魏时期的齐州。“齐州”作为济南地区的官方地名,一直使用到北宋末年。
唐武德二年(619),于边镇及襟带之地,置总管府以领军戎,于济南置齐州总管府,管齐、邹、东泰、谭、淄、济六州。武德七年(624)二月十二日,改总管府为都督府,齐州总管府易为齐州都督府。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废都督府,并将全国划为十道监察区。同时裁撤谭州,将平陵、临济、亭山、章丘四县划入齐州,齐州恢复到隋代济南郡所管辖的范围。贞观七年(634),齐州复置都督府,管齐、青、淄、莱、密五州。天宝元年(742),天下罢州置郡,齐州改为临淄郡。天宝五年(746),又改为济南郡。乾元元年(758),济南郡复称齐州。这一时期,齐州辖历城、章丘、禹城、临邑、临济、长清六县。
隋代至唐中期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全国绝大部分州县治所均沿用前代遗留下来的城垣,只有极少部分州县治所新筑或改筑了城垣,齐州在这一时期并没有大规模的筑城活动。从唐代中期开始,济南的城市人口日渐增多,城市愈加繁荣。据估算,唐天宝年间齐州城内的城市人口约在1.5万人以上。
唐元和十四年(819)朝廷灭掉藩镇李师道之后,将其辖地一分为三,以齐州与淄青、登、莱等州划归平卢节度使。当时的齐州处在平卢节度使(驻青州)、横海节度使(驻沧州)、天平节度使(驻郓州,即今东平)的半合围地带,虽仅为州治,但军事地位重要,故有大规模修筑城池的需要。元和十五年(820),全节县并入历城县后,曾修筑过齐州州城。唐末宋初,齐州城易郭为城,城市范围得以扩大,城防更加坚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