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到“柱子票”、“吃谷人”上当、“串串房”甲醛超标……
中消协发布十大消费维权热点
2024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正式施行,有关部门多举措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持续完善消费维权渠道,消费者的维权意愿、维权能力进一步提升。3月15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2024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涉及“职业闭店人”帮商家卷款跑路坑害消费者、演唱会“货不对板”“柱子票”影响消费体验等消费维权突出问题。
“职业闭店人”坑害消费者
一些早教机构、健身房、理发店、瑜伽馆等预付式消费领域“老板跑路”引发的消费维权事件中,“职业闭店人”群体受到舆论关注。2024年10月,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市公安局经侦总队通报打击“职业闭店人”全国首案,2家闭店企业、3家涉案背债中介机构以及2名闭店人被立案调查,涉及虚假登记和协助虚假登记等违法行为。2024年12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公司登记管理实施办法》,为遏制“职业闭店人”作恶、维护消费者权益增添重要制度保障。
演唱会“货不对板”影响体验
2024年,有关演唱会消费体验不佳导致消费者维权投诉类事件多次引发舆论热议。舆论呼吁,“演唱会经济”走热的当下,市场期待高水平、有诚意的演出,主办方应以“物超所值”的消费体验回馈消费者。消费者如遇到演员阵容变动、假唱、演出时长缩水等问题,可保留证据,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
自动续费服务“暗藏玄机”
2024年,“关闭自动续费仍被扣费”“建议取消强制自动续费”“工具类APP自动续费取消难”等话题引发舆论关注。“经常找不到退订页面”“小字条款往往暗藏玄机”“进坑容易出坑难”等成为网民吐槽的重点。
舆论认为,自动续费功能原是一本“好经”,若商家在推广此类措施的过程中忽视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以不良手段诱导消费者开通,或是阻碍消费者关闭,无疑是“把好经念歪了”。2024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正式施行,对自动续费等新领域新问题作出新规定。
平台大数据“杀熟”
2024年以来,大数据“杀熟”遭消费者质疑事件仍屡屡引发热议。其中,相关平台通常以“时间不同、地点差异导致价格浮动”“新用户有优惠”等理由,为其行为开脱,但消费者并不认可。
2024年发布的《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等均对大数据“杀熟”提出应对措施。2024年11月,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提出严禁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行为,并督促企业进行自查整改,进一步提升算法安全能力。
羽绒制品“以丝代绒”
2024年11月,《央视财经》报道部分网售低价羽绒服存在“以丝代绒”造假的情况,有些直播间里的样品可能是真的,但消费者最终收到的,可能是货不对板的“飞丝”次品。
舆论认为,出现这类问题,主要是因为消费者缺乏专业的检测手段和知识,即便发现购买的羽绒制品不合格,寻求专门机构检测认证的维权成本也并非每个人都能承受。针对相关经营主体的违法行为,地方监管部门采取固定证据、查封扣押、立案查处等措施,加大执法力度。中国羽绒工业协会发布羽绒制品选购消费提示。舆论呼吁加大对相关行业乱象的整肃力度,不要把消费者逼成质检员。
卫生巾尺寸标准“就低不就高”
2024年11月,有网民发文称其测试发现,高洁丝、七度空间、乐而雅、倍舒特、苏菲、ABC、爱璐茜、护舒宝、洁婷等多款卫生巾实际长度与标示长度不一,存在“偷工减料”问题,直言“拒绝女性产品糊弄学”。媒体呼吁,消费者对更严格、细致的行业标准的期待,需要得到有关部门、相关单位的积极回应和妥善解决。
“提灯定损”类乱象困扰消费者
2024年3月下旬,有网民发视频称,其退租江西玉山一处房屋时,遇到房东提着探照灯逐寸检查房间,并被索赔超万元,“提灯定损”一时间引发热议。
舆论认为,“提灯定损”“提灯验车”等事件的走热,是租赁市场消费者权益受损问题的集中体现。
“吃谷人”上当难维权
“谷子”是时下不少年轻消费者对漫画、动画、游戏、偶像、特摄等领域版权作品衍生的徽章挂件、手办娃娃、立牌海报等周边商品的一种爱称。不少消费者为了购买限量版或海外原版的“谷子”,选择在社交平台拼团“吃谷”,由此产生的拼团团长跑路、消费者被骗等事件时有发生。舆论呼吁,消费者要理性认识“谷子”的价值,不盲目攀比跟风,不过度消费,警惕虚假宣传等消费陷阱。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交易平台的监管力度。电商平台应强化交易监管,打击假货和诈骗,保护消费者权益。
“串串房”甲醛超标
2024年暑期,不少刚步入社会的毕业生曝光,租房市场中存在一些房东低价购买后以劣质材料翻新高价出租的“串串房”,租客入住此类房屋,会面临甲醛超标导致身体不适等问题。舆论呼吁,当下租房群体庞大,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采取诸如加大对不合格装修材料的打击力度、对租售房屋的装修环保标准作出规范等措施。
“星期宠”维权纠纷频现
2024年下半年,部分消费者在投诉平台、社交媒体上反映领养或购买宠物后,短时间内宠物即出现明显的健康问题,疑遭遇“星期宠”消费骗局。舆论呼吁,有关各方应进一步协同研究处置办法,不断完善行业监管规定。同时,消费者要警惕不良商家“免费领养”等套路、索要检疫证明等凭证,签订合同明确买卖双方责任,留存凭证单据,以便合理维权。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
“职业闭店人”坑害消费者
一些早教机构、健身房、理发店、瑜伽馆等预付式消费领域“老板跑路”引发的消费维权事件中,“职业闭店人”群体受到舆论关注。2024年10月,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市公安局经侦总队通报打击“职业闭店人”全国首案,2家闭店企业、3家涉案背债中介机构以及2名闭店人被立案调查,涉及虚假登记和协助虚假登记等违法行为。2024年12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公司登记管理实施办法》,为遏制“职业闭店人”作恶、维护消费者权益增添重要制度保障。
演唱会“货不对板”影响体验
2024年,有关演唱会消费体验不佳导致消费者维权投诉类事件多次引发舆论热议。舆论呼吁,“演唱会经济”走热的当下,市场期待高水平、有诚意的演出,主办方应以“物超所值”的消费体验回馈消费者。消费者如遇到演员阵容变动、假唱、演出时长缩水等问题,可保留证据,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
自动续费服务“暗藏玄机”
2024年,“关闭自动续费仍被扣费”“建议取消强制自动续费”“工具类APP自动续费取消难”等话题引发舆论关注。“经常找不到退订页面”“小字条款往往暗藏玄机”“进坑容易出坑难”等成为网民吐槽的重点。
舆论认为,自动续费功能原是一本“好经”,若商家在推广此类措施的过程中忽视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以不良手段诱导消费者开通,或是阻碍消费者关闭,无疑是“把好经念歪了”。2024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正式施行,对自动续费等新领域新问题作出新规定。
平台大数据“杀熟”
2024年以来,大数据“杀熟”遭消费者质疑事件仍屡屡引发热议。其中,相关平台通常以“时间不同、地点差异导致价格浮动”“新用户有优惠”等理由,为其行为开脱,但消费者并不认可。
2024年发布的《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等均对大数据“杀熟”提出应对措施。2024年11月,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提出严禁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行为,并督促企业进行自查整改,进一步提升算法安全能力。
羽绒制品“以丝代绒”
2024年11月,《央视财经》报道部分网售低价羽绒服存在“以丝代绒”造假的情况,有些直播间里的样品可能是真的,但消费者最终收到的,可能是货不对板的“飞丝”次品。
舆论认为,出现这类问题,主要是因为消费者缺乏专业的检测手段和知识,即便发现购买的羽绒制品不合格,寻求专门机构检测认证的维权成本也并非每个人都能承受。针对相关经营主体的违法行为,地方监管部门采取固定证据、查封扣押、立案查处等措施,加大执法力度。中国羽绒工业协会发布羽绒制品选购消费提示。舆论呼吁加大对相关行业乱象的整肃力度,不要把消费者逼成质检员。
卫生巾尺寸标准“就低不就高”
2024年11月,有网民发文称其测试发现,高洁丝、七度空间、乐而雅、倍舒特、苏菲、ABC、爱璐茜、护舒宝、洁婷等多款卫生巾实际长度与标示长度不一,存在“偷工减料”问题,直言“拒绝女性产品糊弄学”。媒体呼吁,消费者对更严格、细致的行业标准的期待,需要得到有关部门、相关单位的积极回应和妥善解决。
“提灯定损”类乱象困扰消费者
2024年3月下旬,有网民发视频称,其退租江西玉山一处房屋时,遇到房东提着探照灯逐寸检查房间,并被索赔超万元,“提灯定损”一时间引发热议。
舆论认为,“提灯定损”“提灯验车”等事件的走热,是租赁市场消费者权益受损问题的集中体现。
“吃谷人”上当难维权
“谷子”是时下不少年轻消费者对漫画、动画、游戏、偶像、特摄等领域版权作品衍生的徽章挂件、手办娃娃、立牌海报等周边商品的一种爱称。不少消费者为了购买限量版或海外原版的“谷子”,选择在社交平台拼团“吃谷”,由此产生的拼团团长跑路、消费者被骗等事件时有发生。舆论呼吁,消费者要理性认识“谷子”的价值,不盲目攀比跟风,不过度消费,警惕虚假宣传等消费陷阱。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交易平台的监管力度。电商平台应强化交易监管,打击假货和诈骗,保护消费者权益。
“串串房”甲醛超标
2024年暑期,不少刚步入社会的毕业生曝光,租房市场中存在一些房东低价购买后以劣质材料翻新高价出租的“串串房”,租客入住此类房屋,会面临甲醛超标导致身体不适等问题。舆论呼吁,当下租房群体庞大,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采取诸如加大对不合格装修材料的打击力度、对租售房屋的装修环保标准作出规范等措施。
“星期宠”维权纠纷频现
2024年下半年,部分消费者在投诉平台、社交媒体上反映领养或购买宠物后,短时间内宠物即出现明显的健康问题,疑遭遇“星期宠”消费骗局。舆论呼吁,有关各方应进一步协同研究处置办法,不断完善行业监管规定。同时,消费者要警惕不良商家“免费领养”等套路、索要检疫证明等凭证,签订合同明确买卖双方责任,留存凭证单据,以便合理维权。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